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扮靓伏牛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八百里伏牛山深处,贫困中的豫西山区人民擂响了精准扶贫的战鼓,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勤劳和智慧,纷纷投身各种产业,扮靓了伏牛山产业扶贫的春天。
2月15日至19日,记者走进伏牛山区,走访贫困群众,了解产业扶贫的新思路新做法,感受大山深处发生的巨变,倾听正在发生的产业扶贫故事。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东虎岭村和西虎岭村是卢氏县双龙湾镇相邻的两个村。虽然相邻,但因资源不同,两个村走上不同的产业脱贫之路。
1998年,东虎岭村因种植1600亩核桃致富时,西虎岭村还在贫困中挣扎。7年前,西虎岭村所在区域因风景秀丽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很多村民靠发展农家乐脱贫致富,并住上楼房,买了小车。东虎岭村则因为核桃树进入老化期,反而在2012年成为贫困村。
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是,东虎岭村的群众没有气馁,从2013年开始陆续种植了4000多亩连翘,依靠连翘在去年年底脱贫。
东、西虎岭的故事只是伏牛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卢氏县副县长张光明说:“伏牛山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可供选择发展的产业范围较小,选择的难度较大。但是,山区也有山区的优势,可以发展建设生态好、效益高、质量优、品牌强的特色农业。”比如卢氏山里独特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连翘生长,品质优良,有效成分高于国内其他同类品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草药种植大有可为。
为此,卢氏县在产业扶贫上实施“长短”结合——“短”就是立足当前,抓烟叶、食用菌、养殖等短平快项目,当年实施、群众当年就有收益;“长”就是着眼长远,发展核桃和连翘种植等长效产业。按照规划,2020年卢氏县将种植核桃60万亩,种植连翘40万亩。
如今在伏牛山区,围绕林、果、牧、药等产业,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村庄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了不同的产业发展,产业扶贫呈现满园花香的生动局面。卢氏县范里镇太原村果断改变夏种小麦、秋种玉米的种植习惯,将1200亩土地全部种成核桃,村里因此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洛宁县马店乡关庙村家家种植金珠沙梨,并以该村为核心形成一万多亩沙梨林,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沙梨产区……
龙头带动形成辐射效应
“地在墙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下,要啥没有啥。”这是伏牛山深山区自然条件的写照,同时也反映了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艰难。
伊川县县委书记李新红说:“要啃下山区脱贫这块硬骨头,单靠一家一户各自为战是难以脱贫的,必须抓龙头,建龙头,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优势,辐射千家万户。”
伊川县新大新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计划建设200个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600户。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实行的是村企合作模式。每个家庭农场需要投资40万元,其中村委利用整合资金投入10万元,企业为3个贫困户担保,每户贷款10万元。贫困户不担任何风险,每年能增收一万元。”
像这样依靠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做法,在伏牛山区并非个案。
苹果是伏牛山区大力发展的特色果业。洛宁县上戈镇党委书记田卫杰说:“我们引进总部在陕西的海升集团,建成洛宁海升现代果业高效示范区,开展苹果产业的二次革命,推动大批贫困户种植苹果。”
一亩地能种200棵苹果树,第二年挂果,第三年亩产能达到一吨,5年后进入盛果期,亩产能达到5吨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海升集团还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了四大增收平台:一是土地流转地租收入,二是务工收入,三是单元包产收入,四是技术带动辐射。当地农民从苹果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中受益。
扶贫扶志激发动力
没有一个领头羊,产业扶贫难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卢氏县横涧乡党委书记李敏霞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该乡畜牧村的雷章有原来在县城开牛肉汤店,2007年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每年把牛肉汤店四分之一的利润贡献给村里,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救助贫困村民。2014年,他带领畜牧村村民改种丹参,很多村民因此实现脱贫致富。如今,雷章有已经被选为横涧乡副乡长。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脱贫,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关键。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党委书记薛吉冰说:“贫困人口只有克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产生强烈的脱贫内生动力,才能迸发出强大的驱动力量,找到并干好适合自己的脱贫产业。”
卢氏县横涧乡寺上村贫困户岳春方从2001年起一直种造型梅花,屡战屡败,不但没致富,反而成了贫困户。当地乡党委、乡政府及时对他进行鼓励帮助,并利用政策给予资金支持,岳春方终于熬过艰难期,进入收获期。仅去冬今春,他通过网上卖盆景梅花就挣了5万多元。同时,他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25户贫困户种植梅花,横涧乡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梅花生产基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伏牛山区产业扶贫方兴未艾,产业扶贫的春天已经来到。只要抓紧产业扶贫这个精准扶贫的“铁抓手”,不断开拓创新,伏牛山区产业扶贫就一定能迎来辉煌的明天。(记者 李英华 李运海)
记者手记
别忽视非贫困村的贫困群众
记者在豫西山区采访,跟一个贫困户交谈。他爱人患病去世,欠下不少债务,两个孩子上学。他为了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生活很拮据。因为他还有劳动能力,所以没有低保。
我们很诧异,问他看病时除了新农合,是否享受到县里对贫困户的有关医疗补助,答曰没有。两个孩子上学,是否知道县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优惠,答曰没有。还有,是否知晓该县着力宣传的对贫困户住房、用工等其他方面的扶持措施,仍答曰没有。
旁边的县扶贫部门的有关同志神情尴尬,原来这个贫困户所在村不是贫困村。
村支书也诉苦:虽然村里贫困户不少,当年却没有被定为贫困村,因而享受不到贫困村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优惠政策。诸如此,就造成一些非贫困村的贫困户无法及时有效地享受到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安居扶贫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恶性循环。
据统计,我省非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9%,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44%。全省一半以上的非贫困县县本级没有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一些非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规模不小,却只象征性地投入一点财政扶贫资金。不少县未能针对非贫困村实际确定帮扶单位,没有派驻第一书记,专职扶贫干部寥寥无几,帮扶力量和帮扶任务不适应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要求,“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脱贫攻坚这场大仗硬仗,在考验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只有把贫困群众的冷暖切实放在心上,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逐级夯实责任,才能保证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记者 李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