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供给侧走出“穷窝子”
昔日沙丘遍布的“穷窝子”,如今是盛产水果的“百果园”,更成为生态旅游景区。日前在虞城县田庙乡采访时的见闻,让笔者不禁为当地人的勤劳折服,为当地基层干部推动乡村经济转型的干劲和韧劲而感染、感动。
据虞城县田庙乡党委书记王连生介绍,今年省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就包括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国家优质梨生产基地”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田庙乡每年往福建、上海、重庆、辽宁等地产销鲜果5万吨。但是要让农民增收幅度更大,脱贫致富的步子更快,不能光靠卖水果。每年春暖花开之时,田庙乡黄河故道内的几万亩果树,吸引“苏鲁豫皖”四省约50万人前来观花赏景,渐渐有了“湿地花海”的美称,这显然是一笔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田庙乡顺应这种需求,瞅准了旅游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明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林果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型。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说起农业,似乎就是粮食保障、食品供应,且往往以产量为重。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消费需求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不再是够吃、吃饱的问题,而是要吃好、讲品质、讲安全、讲休闲、讲养生。这也是为什么田庙乡这个“水果之乡”,从提供“无公害水果”这种产品,升级到提供“湿地花海”休闲旅游服务的原因。当需求和兴奋点变得更加高端多元、更加现代时尚、更加注重品质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然要围绕变化做文章。
今年我省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农业结构,做好“四优四化”。说白了,就是往“微笑曲线”的“嘴角”位置发展。当前,我省农业农村转型发展中,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遗余力地“补短板”,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
田庙乡乡长邱文霞告诉笔者,为了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动贫困户脱贫,他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修马路、建公厕、搭戏台、建广场,引导鼓励当地农民开办农家乐、成立合作社、创办生物工程公司,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劳动附加值越来越高,农民增收前景越来越好,向生态休闲旅游业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快。目前,该乡已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其中刘杨庄村被评选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清明节假期里络绎不绝的赏花游客,见证着这个地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努力和成效。
信阳平桥区郝堂村能从凋敝的贫穷村,发展到如今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靠的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足功夫,通过生态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实现华丽蝶变。由此可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调整农业结构也好,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也罢,踏准市场的节拍,瞄准当今的“需求”,恰到好处地“供给”,方能实现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