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豫陕双双换帅看学术型官员的“进阶”之路

28.03.2016  19:22

上个周末,河南、陕西两个中西部重要省份主要领导职务调整,引起广泛关注。

3月26日,河南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姜信治出席会议并宣布中央决定:谢伏瞻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同志不再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陈润儿同志任河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谢伏瞻(资料图)

3月27日下午,新华社发布消息: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娄勤俭同志任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同志不再担任陕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娄勤俭(资料图)

同是省委书记,娄勤俭,与刚刚履新河南省省委书记的谢伏瞻,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是“省长升任省委书记

据公开资料显示,到河南任职前,谢伏瞻曾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

2013年3月20日下午,河南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决定:谢伏瞻同志任河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2013年4月2日上午,谢伏瞻当选河南省省长。

娄勤俭的简历显示,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他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2010年8月到陕西任职。

2013年1月31日下午,娄勤俭当选陕西省省长。

由此可见,谢伏瞻、娄勤俭都是在2013年走上一省省长之位的。又在2016年3月最后一个周末,先后升任执政省份的省委书记。

都曾在武汉求学 为同门师兄弟

资料显示,谢伏瞻比娄勤俭大两岁,两人均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计算机系学习,所学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外部设备专业。

娄勤俭在1978年至1982年间曾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毕业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外部设备专业。娄勤俭担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3月26日被任命为河南省委书记的天门人谢伏瞻同样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1976年-1980年)。两位华科大的同门师兄弟两天内先后被任命为陕西、河南省委书记。

都是两位“学者型领导

娄勤俭: 常提“系统化思维” 在电子信息系统工作28年

娄勤俭,1956年12月生,男,汉族,贵州桐梓人,1973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曾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第十五研究所所长,1999年4月后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2010年8月任陕西省委常委,2010年9月任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党组副书记,2012年12月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13年1月任省长。

相比于漂亮的履历,娄勤俭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学术成果。1982年,时年25岁的娄勤俭从华中工学院毕业,进入刚组建的电子工业部任技术员。此后,电子工业部历经多次调整,娄勤俭一直未离开该系统。1999年,娄勤俭走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岗位,后又出任工信部副部长。

曾任攀钢连铸过程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主题专家、载人航天工程测控计算机系统总指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总装备部科技委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专业组组长。来到陕西并担任陕西省省长两年后,他开始提出“系统论”。

其曾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的署名文章,完整阐述了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的要求、要义以及陕西的突破路径。文章中,系统环境特征和发展要素变化、边界约束条件、系统反馈抑制等专属于系统论的词汇大量出现。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位曾经中国最权威的计算机专家,在主政陕西近两年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学术背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考和施政理念。

在电子信息系统工作28年后,2010年8月,娄勤俭调任陕西省委常委,次月出任陕西副省长。当时,娄勤俭曾表态说“要迅速成为大家认可的陕西人”。

此后,娄勤俭多次被媒体问及是否觉得自己是个合格的陕西人。2013年9月,履新陕西省长8个月后,他又被问及。娄勤俭表示,自己曾是技术专家,人们对他是一个技术专家的要求,“我一些做错的事情,大家会原谅我”,他说,“但是从政后,特别是当省长后,大家的期望就更高。作为一个省长,就要融入到陕西,把陕西的优势发挥好,把陕西群众希望做的事办好,只要哪一天老百姓说娄勤俭还算个哥们,算个关中的汉子,这就算个够格的陕西人”。

谢伏瞻: 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谢伏瞻,男,1954年8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1999年10月后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2008年5月任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2013年3月任河南省委副书记,同年4月任省长。是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

同样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谢伏瞻,学术给他增添了很多亮点。

来河南前,谢伏瞻曾在国家中心智囊机构之一的国务院研讨室作业多年,担任国务院研讨室主任后,参与过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文件和“十二五”计划纲要的起草作业,安排起草了2009年至2012年的政府作业报告。

到河南任职当天,中组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谢伏瞻长时间从事经济理论和政府政策研讨,了解微观经济作业,及时安排对经济社会开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坚持把党的政策、理论研讨和实践作业相联系,从党和国家大局的高度思考问题。

谢伏瞻的长于“理论和实践联系”,从他在国家计算局的作业中也能窥见。

在为期一年半多的国家计算局局长任内,谢伏瞻带领国家计算局当令开展了动力、服务业等范畴的计算变革,一起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单位GDP能耗的考核机制。

对河南人来说,此前印象中的谢伏瞻,是省长,看到的新闻,是他出现在各种作业场合的情形。其实从以上简历介绍中我们还应该感受到,谢伏瞻学识不简单。

谢伏瞻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最好的证明。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为纪念中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扎实学术功底使谢伏瞻成为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改革等。

高知低龄”成任用趋势

近年来,学术型干部已是改革“刚需”,他们逐渐走向施政前台,成为党政系统的新鲜血液,而这些学术型干部身上的特点——低年龄、高学历,所擅长领域的权威学者,这些都使他们在向党政官员转变的路上能做到“无缝”转型。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关键时刻,尤其需要学术型干部的“学者范儿”和“铁腕手段”——学术型干部由于长期在某一领域里深入研究,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让人印象深刻。

什么样的技术干部是党政领导提拔的重点?有无规律可循呢?

小编梳理发现,年轻、学历高,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专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特质是学术型干部转为党政领导的必要条件,这些年来较为典型的学术型干部大多拥有以上特点。

实际上,学术型官员的转型不仅出现在省部级领导岗位,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界人士也以挂职形式出现在各政府部门。

2014年12月,中科院院士赵进东、孟安明、施一公,知名学者张颐武等8名各领域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赴北京市政府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挂职,任副局级领导职务,挂职锻炼为期一年。这是北京第二批高层次党外人士到京挂职,2011至2012年,李稻葵、王光谦、程京等专家学者曾参加挂职。

强调专业背景,不仅让一大批学者学而优则仕,也使得那些具备专业知识的官员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有分析认为,中央新一届领导上台后,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事实上也对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团队,就无法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表示,这是国家政府管理现代化、政府官员学术化和专业化的一个体现。“未来,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学术型干部进入到有关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以提高这些部门干部的专业素养。

责任编辑:王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