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激励“土专家”用好农村实用人才
梅根清是远近闻名的日光温棚蔬菜种植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在他的带动和示范下,梅桥村成了温棚蔬菜特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万元。
近年来,扶沟县大胆探索,将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进行管理,激励农民身边的“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等“泥腿子”人才,既实现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又实现了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基层、在农村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该县创新理念,建立了选拔管理机制。该县树立“村村有能人、行行出状元”的新理念,按照“四不唯”和“四个尊重”,采取“分级认定,属地排名”的方法,筛选有知识、有技能,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能工巧匠、优秀农村干部等15210人,建立全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信息库,实行分类、动态管理。该县还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才以用为本”的新理念,把人才用起来。
2013年,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县拔尖人才推荐评选,打破身份、职称、学历限制,以“有技术、能致富,能带富、群众反映好”为标准,经基层组织推荐、民主评议、考核公示、群众评比四道关,命名梅根清等4名农民为县拔尖人才,实现了农村实用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零的突破。扶沟县委组织部部长张建中说:“这4位农民被评为县拔尖人才,是对农村人才的肯定,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既保证选拔的公开、公正、公平,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长久性、持续性,群众比较信服。”
该县创新载体,建立培训教育机制。一是整合资源,订单培训。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采取政府统筹、学校培训、企业招工的模式,做到农村实用人才学一门实用技术,得一张资格证书,获一个工作岗位。今年,该县“订单”培训4000多人次,解决了60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在产业集聚区就业的问题。二是高校联姻,重点培训。该县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成立了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省内涉农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培训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及农民技术员40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600名。三是远程教育,全面培训。依托远程教育开展视频专题技术培训,培训群众20万人次。四是传带帮扶,对接培训。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30名科技特派员下乡入户,与土专家一对一牵手、与农民面对面示范传授技术,解决群众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真正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解决好农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该县还创新形式,建立激励机制。一是让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优先入党,充实村级组织后备队伍,优先推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目前,全县“两代表”、“一委员”中有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等1432人。二是让人才在经济上得实惠。县里设立100万人才发展基金,重奖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种养加”技术能手,每年的“七一”表彰会对60名农村实用人才每人重奖1万元。三是创业上得帮扶。鼓励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建立蔬菜园区、创办龙头企业、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在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日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建立300亩以上的高效蔬菜园区25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22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20家。
机制创新掀起了该县农村实用人才学技术、用技术的热潮,激发了土专家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信心,达到了农民、土专家、政府三方满意。
农民满意。土专家掌握的技术通俗、实用,没有花架子,对群众胃口。他们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带领群众学到了技术,增加了收入,走上了致富路。同时,也激发了农村实用人才的自豪感。种植两个大棚年收入8万多元、在外当技术员每月收入7000多元的柴岗乡农民技术员梅盘根说:“咱这没名没分的庄稼人有了名分,‘泥腿子’变成了名正言顺的科技人员。下一届县里如果能多选拔几个就好了,咱也当当拔尖人才。”
土专家满意。日光温棚蔬菜种植能手、柴岗乡梅桥村的农民梅根清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土专家靠技术创业致富,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得到了群众的尊敬。
政府满意。人才富县,科技富民,是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切入点、支撑点。扶沟县通过用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土专家的潜能,给他们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发挥空间,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目前,扶沟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48万亩,总产量280万吨,年产值23.8亿元,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被农业部定为国家级2009-2016年蔬菜生产重点扶持县,“扶沟蔬菜”商标被评为“全国果蔬十大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