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有头“老黄牛”——记卢氏县工信局党委办公室主任莫来社
豫西有头“老黄牛” ——记卢氏县工信局党委办公室主任莫来社 李桂田 小时候,看黄牛耕地,觉得黄牛很辛苦。永远地低着头,弓着腰,不吭不响,任劳任怨,努力向前。渴了喝口水,饿了吃把草,累了稍加休息,而后继续前行。便被黄牛身上那种勤勤恳恳、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及至见到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又为奶牛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折服。 2003年开始,和莫来社同志在一块工作了十多年,老觉得他身上就有一种老黄牛的精神。十年间,慢慢地了解,慢慢地观察,他身上所闪现出的光芒照亮了我,我试图用一些文字把他的闪光之处挖出来,希冀能照亮更多的人。 埋头苦干,低头拉车四十载 1955年7月,莫来社出生在卢氏县双龙湾镇曲里村(当时曲里村归横涧人民公社管辖),因家庭贫困,17岁的他高中没毕业就到横涧305变电站做义务工,后又到洛北大渠石龙头建设工地修大渠。18岁时被村两委推荐在村里当民办教师,1974年底,19岁的他踊跃报名,从学校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北京军区某部服役6年。由于他思想进步、工作认真,从士兵到副班长到班长,期间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先后入团、入党。1981年复员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84年县里招聘干部,被县委组织部录任为磨口乡党委委员、乡经联社主任。经联社撤销后,被乡政府指派负责当时的乡镇企业——南沟铜矿的筹建和管理工作。1990年8月调入县经委工作,后经机构改革,县经委演变为县中小企业局、县工信局,2010年接任县工信局党委办公室主任。若从18岁当民办教师算起,弹指间41年过去了,40多年间,他从来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埋头苦干。特别是在县中小企业局和县工信局工作的这十多年中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工作上。单位每天上班来的最早的是他,走得最晚的是他,前前后后忙碌着的也是他。低着头、弓着腰,无怨言、无要求。看着他,谁都会想到一头老黄牛。 县工信局是卢氏县经贸口的口长单位,承担着15个局委的协调工作,局党委还管辖着3个总支、8个支部和258名党员。局党委办公室承担着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政治思想教育、组织纪律、人事、政法、信访、扶贫、工青妇、民政、计划生育等工作,繁重、杂乱,没有一个细心的人根本就无法料理清楚。莫来社同志带领着他手下的3个人一丝不苟地工作着,把这么杂乱的工作弄得条条理理,清清楚楚。有很多材料要由他来写,他不会使用电脑打字,一直用笔在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近60岁的人了,眼睛看不清楚,戴着三百五十度的老花镜,靠加班加点来干。10多年来,每年要完成200多份材料,平均每个工作日就要拿出一个材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他的带领和辛勤工作下,局党委的多项工作,年年被评为县先进单位,莫来社同志个人年年被评为局里的优秀党员或先进工作者,年年是县里某个单项工作的先进个人或先进工作者。 信访工作历来是县工信局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莫来社同志把这项工作担负了10多年,化解了许多矛盾,为社会稳定做出了极大贡献。1997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或破产或倒闭,大部分都不存在了,但遗留下来的诸如职工“三金”、集资款,工作,生活等问题很多,职工上访的事层出不穷。县里、市里、省里、京城到处都有上访职工的影子,越级上访、群访不断。莫来社同志从2003年起开始从事局里的信访工作,10余年来,他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投入到了为职工办实事、解困难的工作中去,把职工当朋友,耐心听取他们的诉求。对于诉求不合理、无法解决的,认真解释,获得理解;对于应该解决的想尽各种办法,使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帮助解决。2009年,原县发酵厂5名复员军人要求将军龄计入工龄计算解除合同补偿金,厂里认为只能解决在厂工作期间的补偿问题,其它的没有政策依据,无法办理。但5名复员军人不认可,双方一直僵持着。莫来社同志多次到县民政局、县武装部咨询相关政策,拿着两个单位出具的证明到厂里做说服工作,最后为他们解决了2万多元的补偿款。2013年元月熊耳水泥公司重新转让时,原县水泥厂的70余名下岗职工要求解决“三金”、经济补偿和赔偿金,多次集体上访,在莫来社同志的耐心协调和各级领导的关注下,收购方和被收购方都做出让步,筹集了130多万元解决了职工的诉求,稳定了职工情绪。10余年来,他经手过的职工信访案件不下200起,件件让职工满意,很多长年积案在他的努力下得到解决,停访息诉。他收到的多面锦旗便是信访人对他真心诚意为下岗职工解决问题事迹的高度评价。有很多信访人后来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从他工作单位经过时,有事没事都要到他的办公室里坐一坐。 反刍恩爱,伺候瘫妻六七年 羊有跪乳之恩,牛有反刍之能。面对突发脑溢血半瘫在床的妻子,莫来社同志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一过就是7年。 莫来社6岁的时候父亲去逝,母亲改嫁。他先跟继父,后跟一家子二叔生活,因家庭困难,高中没毕业就缀学。24岁时,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临村姑娘叫吕改红,与他同岁,人长得漂亮、体面,来他家看时,什么也没有,父亲走时留下的唯一的三间草房因在部队服役长期无人居住加上生产队圈羊早已坍塌,但姑娘没有嫌弃,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第二年与他在部队举行了婚礼。 婚后回到老家的妻子没地方居住,只能租住别人的房子,直到三年后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才建起了三间土坯房,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窝。 1981年,莫来社同志复员回到家乡,先在村里当支书。1984年,县里招聘干部,被录取分配到磨口乡政府工作。由于乡里工作忙,加上莫来社同志干工作踏实,很少在家帮助妻子干家务。家里的二亩多农田打理,一双儿女的抚养全由妻子吕改红一人承担,但她无怨无悔,夫妻相敬如宾。 2007年7月,52岁的妻子吕改红到杭州看望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回家的路上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从三门峡到卢氏的班车上,好心的司机把她送到三门峡黄河医院,并通过妻子的手机号码联系到了莫来社。当时,莫来社同志正在横涧乡畜牧村抗洪救灾,急匆匆地赶回家,带上家里的所有积蓄,连夜从卢氏赶到三门峡黄河医院,看着躺在病床上已不能说话的妻子悲痛万分。当时,妻子脑出血量达到八十多毫升,且还在出。医院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医生告诉他只能做微创手术保命,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即使下了手术台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从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即使妻子成了植物人他也要把她伺候到底。 手术后的妻子恢复还算不错,只是左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头脑还算清醒,能与他很好地交流,他觉得这已是最好的结局了。 为了让妻子恢复的更好一点,方便妻子锻炼,他在县城大庙巷租了两间房子,从原来自已的五楼搬过来居住。白天上班,每天吃过晚饭,他用轮椅把妻子推到东门口,利用街道边的交通护拦,让妻子锻炼一个小时。周六、周日早上,他把妻子推到南关大转盘处,让妻子坚持锻炼两个小时。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照料和帮助下,经过锻炼的妻子右手可以拄着拐杖独自艰难挪动了,这也让妻子少了许多硬躺在床上的痛苦,也为他减少了不小的负担。 妻子半瘫在床,儿子在杭州当兵,女儿远嫁广西。自此以后,妻子便成了他最大的牵挂。每天早上,天不亮起床,先把妻子叫醒,为她穿好衣服,扶她到厕所蹲下,再把卫生纸扯开叠好递给她,然后打来热水,在毛巾上打上香皂为妻子洗脸,再把妻子扶到床上坐下,帮她梳头。然后,让妻子重新躺下,自己到街上为妻子买早餐。妻子爱喝稀饭,他保证每天最少让妻子吃到一顿稀饭。他知道哪家的稀饭好,哪家的稀饭妻子爱吃,他会不断地改变稀饭的种类为妻子调节口味,有时为了换一种风味给妻子吃,他要到多处去寻找,甚至要跑到三、四里之外。把早餐买回来,重新扶妻子起来,帮妻子放好餐具让妻子吃,赶紧安排自己的饭食。吃过饭,他先把锅碗拾掇了清洁干净,再喂妻子吃药,然后匆匆赶往单位,接着便是一上午的忙碌。12点左右,在同事的提醒下(因事情多,不提醒就忙忘了),带着上班前绕到菜市场买好的菜匆匆忙忙往家赶,而后又是做饭、洗涮,帮妻子做点其他方面的事,下午上班的时间就到了。到单位,又是一下午的忙碌,下班时间再匆匆赶回家。晚上的时间相对充足一点,他会想着法为妻子做一些她喜欢的饭菜。比如,妻子喜欢吃他包的韭菜馅饺子,他就会在这个时间里为她包。他会在晚上的时间里陪着妻子看电视,和她聊天,也经常与她开个玩笑,逗个乐。这就是莫来社同志的一天。 星期天是莫来社同志最忙碌的时间,他不但要想着法地为妻子改善生活,还要把一星期攒下的脏衣服、床单之类的东西统统地洗一遍,凉晒起来,有时还要给妻子洗澡,还要把地板好好地拖一拖,把角角落落细细地擦一擦,这个时候,整个屋子都是清爽的,充满了温馨。岳母生前到处夸赞他,说他脾气好,有耐心,女儿有眼力,找了个好女婿,说屋子里长年住着个病人,连一点病人的气味都没有,比没病人的家里都干净。 他怕妻子热着、冻着,夏天家里的空调,冬天家里的电暖气片从来就没有关过,都调在恒温上。冬天上班时还把三个电热水袋加热后,分别放在妻子的脚头、手上、胸前。六、七年了,妻子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没有冻伤过,也没有因卧床而得过褥疮。 就这样,一伺候就是七年。 一天天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吕改红很心疼。她多次对莫来社说,咱们离婚吧,我不想再拖累你了。甚至有一次,她知道她的一个好朋友和丈夫离婚多年没有再成家,非要把她的好朋友介绍给莫来社。这个时候,莫来社总会开着玩笑对她说:我要你要定了,这一辈子是不会再找了,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有时候,她要莫来社为她买安眠药,说她要走,不影响他的前途。莫来社就会批评她:你儿女双全,她们一个个都成了家,有孙子、有外孙,生活过得都很好,你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什么寻思这些?伺候你,是我做丈夫的职责,我乐意、我愿意,我不过就是多干点活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以为部队、单位教育了我这么多年,我又在单位搞文明创建,我的思想境界就那么低吗?做人要有道德,你嫁给我时我什么也没有,你没有嫌弃我,跟我受了近二十年的苦,现在我为你多做点事不是应该的吗?每到这个时候,妻子就会含着眼泪说:这辈子我报答不了你,下辈子我还嫁给你,还做你老婆,好好报答你。 纤尘不染,别人的一分不能拿 莫来社同志做信访工作十多年,十多年间,经过他手办理了210余起信访案子,接待信访人1000多人次,为信访人谋取利益上千万元,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要从他们中间得到点什么。 2007年,原三门峡第三造纸厂80余名职工信访,要求解决他们的失业、养老、医保等“三金”问题。当时的造纸厂已因政策关停十多年,无人问津,企业没有任何收入,唯一的20亩厂院既没有评估,也没有拍卖,怎么办?他一次一次地去找县领导汇报,并提出了“为稳定职工情绪,暂由县财政借支,待企业破产资产拍卖后归还”的建议,后在县主要领导协调下,县财政借出40余万元向失业保险所交纳了企业所欠的失业保险金,下岗职工按时领到了失业救济,解决了生活困难,稳定了情绪。下岗职工们在一块商量,认为莫来社同志是真心为下岗职工谋利益的,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他帮着给办成了,想乘着他家属有病的机会到他家里去看看,表示一下心意。于是大家集资了一点钱,派两个职工上门看望。两位职工上门后怕他不收,没敢明说,临走时,把一个装着一千元现金的信封留在了他家的沙发上,当莫来社同志发现并追出去让他们带走时,他们却边跑边说:钱是看嫂子的,你为大家的事贴进去不少电话费,也顺便给你补助两个电话费。第二天,莫来社同志想把钱退回去,却怎么也退不出去,无奈之下,他找到了局纪委书记魏石命同志,向他汇报了事情的经过。魏书记当时分管信访工作,也收到了纸厂下岗职工们送来的1000元钱,他们决定向局长汇报后,把钱交给局纪委。局长听取汇报后,让把钱先放到他们跟前,随后再说。一年后,局里还没有决定资金去向,莫来社同志主动向局里建议,把2000元钱捐赠给局里包扶的扶贫村——横涧乡畜牧村。后来,这2000元钱成了畜牧村两户村民的搬迁补助金。 拥军卫国,时刻要儿守军营 莫来社同志有一个儿子叫莫利民,2000年11月入伍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今年32岁,是杭州空军某部司令部的四级士官。2007年7月,母亲吕改红就是到杭州看望他在回家的路上突遭脑溢血瘫痪的。儿子的婚礼原定在当年的腊月初三,但考虑到母亲有病,儿子非要把婚礼向后延迟,莫来社同志好说歹说才让婚期如期进行。2008年底,儿子的二级士官到期,部队需要把他晋升为三级士官留任,但儿子无论如何要回家侍奉母亲,莫来社同志狠狠地批评了儿子一顿:你回家能为你母亲做多少事?我在家受点症就是了。年轻人,保家卫国是你们的义务,听从部队命令,不准回来。2012年底,儿子的三级士官到期,部队还需要把他晋升为四级士官留任,儿子又吵着要回家照顾母亲,莫来社与他母亲再次做工作,让儿子服从部队需要,继续留在部队服役。 莫来社同志说,家的前提是国,国家不安定,家怎么能安全。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边防的事才是大事。我在家里受点苦,儿子当兵不分心比什么都好。 文明创建,退休前的一个小心愿 2010年,工信局开展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莫来社同志担任文明办副主任,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他长远谋划、扎实运作、有序推进。4年来,以“职工文明学校”为载体,举办文明礼仪讲座5期;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为重点,开设“道德讲堂”9期,先后邀请三门峡市道德模范马士友、杨爱营、张彬等到局机关讲课;通过演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学礼仪、发善心、送吉祥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出了“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开展自愿服务活动40余次。4年来,每年都要整理出10几本资料,仅2013年一年他整理的文明单位创建档案资料就达11本,2000多页,200余万字。 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为弘扬雷锋精神,工信局注册成立了46人组成的“蓝天”志愿者服务队。在莫来社同志的带领下,4年来,开展了40余次自愿服务活动。如,以清洁家园为内容的捡拾垃圾、清理绿化带废物活动;以“红红火火过大年”为主题的企业困难职工摸底活动,为1100余名困难职工申报发放米面油折合现金21万元,为144名困难职工申报发放慰问金30800元;以送温暖为内容,为扶贫村捐赠衣物300余件、棉被30余条,送去米面油价值6000余元;多次前往东明镇敬老院为住院老人送去西瓜120斤、白糖100斤、手电筒20把,义务为老人们理发、修理电视、整理内务、打扫庭院;为双龙湾镇磨口村设立宣传栏1个,捐赠图书1000余册。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温暖了他人,也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团队协作精神。由于每次活动都打着队旗,戴着印有志愿服务标志的小红帽,工信局的“蓝天志愿者服务队”也声名远扬,为很多人所熟知。 2012年2月,卢氏县工信局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现在正在向着省级文明单位的目标迈进。莫来社同志说,我今年已经59岁了,提前退休后单位没有让我走,明年7月就是最后的退休时间了,我想在真正退休到来之前,通过扎实地创建活动,把省级文明单位的牌子捧回来,亲自挂到单位门口,也算是我对单位和支持我的领导和同事们的一点回报吧! 文到此处,我想起了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篇《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这诗,不正是对莫来社同志的最好赞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