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县共建"搭合作平台科技进步助农业"腾飞"

19.02.2016  10:59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公布。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着重指出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

随着我省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创新建设农技推广渠道,为农民提供贴心农技服务,已逐渐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头戏”。

十二五”以来,作为河南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自身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主动融入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大局,联合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和全省11个县(市),共同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开展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工作,围绕“传播、支撑、引领”的理念,加速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为全省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提供技术支撑,更为全省现代农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

院县“牵手”,打造成果转化“高地

随着焦裕禄精神学习的深入,兰考县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典型的豫东平原农业县,兰考县现代农业的探索和实践,也正成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

去年年底,由省农科院编制的《兰考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兰考县由此开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征程。未来3至5年,兰考县将逐步打造成河南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试验区、中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典范和全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除了高标准做好兰考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年7月省农科院与兰考县签订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框架协议书以来,各项科技扶持项目有序“落地”,结出累累硕果。

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开发的“夏玉米免耕覆盖机械化精播栽培技术”,方便农民操作,增产效果明显,在兰考县示范推广获得成功。兰考县彦堂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彦堂高兴地说:“‘农技套餐’让中产田变成了高产田,去年合作社2000多亩玉米亩产普遍达700多公斤,有的突破了800公斤。”

在兰考县红庙镇管场村香菇生产基地,省农科院农业专家不仅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平台,让农户通过手机、电脑等信息终端随时获取监测和预警信息,提高田间和大棚作物的管理效率。同时,还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食用菌种植复合联产技术进行组装,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安装光伏设施的大棚香菇,每亩年收益达8万元以上,深受当地农户的欢迎。

近两年,围绕兰考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省农科院已实施粮油作物高产创建、设施果蔬高效栽培技术等院县合作项目20余项,落实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还积极整合省农开、扶贫和油料倍增计划等科技项目。通过项目带动、科技示范、专家指导和职业农民培养等措施,为兰考县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增添了发展动力。

兰考县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仅仅是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的典型和缩影。2012年以来,省农科院先后与永城、延津、商水、罗山、新县、西华、兰考、新蔡和上蔡等11县(市)“牵手”,开展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全省各地的项目区内,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基地与生产衔接,构筑起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并呈星火燎原之势,示范带动河南农业由“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发展”、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技”、由“广种薄收”向“科技增效”转变。

科技进步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推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省农科院肩负重任,大有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

科技传播,贯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如果没有好的推广路径,就是到了村头也传不下去,而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上往往就差这“最后一公里”。怎样才能打破这个瓶颈,使怀抱成果的专家和苦盼支持的农民接上头、拉上手?

省农科院以“院县共建”为平台,采用“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的运作模式,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探索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真正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好。

油菜是罗山县夏季主要农作物之一,由于传统人工收割方式费工费时,劳动力成本高,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省农科院专家牵头组成科技攻关小组,探索出了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油菜高产高效生产模式,不仅让千亩油菜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生产,而且提高了产量,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示范带动该县油菜播种面积实现恢复性增长到40万亩,还在豫南油菜主产区产生了积极的推广辐射效果。

科技的种子一旦在农民中播下,便孕育出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在“院县共建”项目区,省农科院每年平均指导建立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45个。每到夏收或秋收前,省农科院都会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把示范基地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摆出来”,让当地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参观学习,从而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院县共建”工作开展以来,省农科院累计在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召开新品种和新技术现场观摩活动110余场(次),约1.6万多人次的乡(镇)负责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等参与其中。目前在11个“院县共建”项目区,农民群众普遍形成了“村看村,户看户,农民都看示范户”学科技、用科技的新风尚。

此外,省农科院还累计组织召开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1250余场次,培训农村种养技术能手约10万人次,示范带动先进农业技术传得更远,在农户心中播得更深。“过去种地是人家咋种咱咋种,现在有了省里专家的指导,一亩地多赚几百元是十拿九稳。”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村民王贵理说。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省农科院通过搭建院县平台、实施合作项目、创新服务方式,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技能“走进”田间地头,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悄然改变着全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挖掘出更多的增产和增效潜力。

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去年我省粮食产量达1213.42亿斤,实现连续12年增产,创造了河南粮食生产史上的辉煌。“沉甸甸”的丰收背后,饱含着省农科院农业专家们默默无私的奉献和汗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多年来,省农科院集中优势科研力量,选育出一大批享誉全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在河南年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四大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中,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良品种均占主导地位,并在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全省粮食连增和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强基石。

张文明是延津县一个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流转经营土地1000多亩。张文明选用“郑单958”、“郑黄糯2号”等4个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提高玉米种植密度,去年玉米最高亩产达到980公斤,创造了个人种粮新纪录。“郑单958”是省农科院培育的系列高产玉米新品种之一,2003年以来,连续12年居全国年种植面积第一位,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亮眼”的不只是玉米品种,省农科院育成的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等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在全国育种行业也是首屈一指;依据市场细分需求,选育推广的豫花9620、豫花9719等34个花生品种,促进我省花生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跃居全国第一。

农谚说:“良种是个宝,还得种的好。”省农科院农业专家在大面积推广良种的同时,还手把手地教农民群众使用先进配套农业技术。在“院县共建”项目区,种子包衣、种肥同播、宽窄行种植等生产方法,农民应用起来得心应手,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增效。

2014年,我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受到影响,甚至绝收。延津县“院县共建”示范方内,农民选对品种,用好技术,高密种植,统一管理,玉米却取得了高产。省农科院农业专家指导农民种粮的“高产经”经媒体报道后,副省长王铁作出批示:“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真正引导群众掌握关键技术,多产粮,产好粮,多贡献!

以11个综合示范县为重点,省农科院每年在全省粮油主产区培育高产攻关田和百、千、万亩示范方80余个,其中万亩方12个;示范推广郑麦366、郑麦7698、郑单528、豫花9326等32个粮油作物新品种;集成推广了简耕覆盖、平衡施肥、精播壮苗等45项先进配套技术。

通过‘院县共建’这个科教兴农大平台,省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得以推广应用,不仅让农户装满了粮仓和鼓起了‘腰包’,也有力提升了自身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张新友说。

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大放异彩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围绕11个“院县共建”项目县(市)主导产业和重点工程,省农科院将智慧农业、循环农业、标准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展示应用,项目县现代农业呈现“一县一亮点、一地一特色”,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了样板。

在商水县舒庄乡、汤庄乡的高标准粮田内,省农科院通过建立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在农田设置各种感知终端,可实时监测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等。商水县种粮大户杜卫远说,现在想了解墒情,不用再下地挖土,坐在家里看看手机就行。田里有了病虫害,还能通过摄像头远程请教专家,及时对症处理。

近几年舒庄乡小麦千亩高产示范区对比试验显示,示范区比非示范区亩均增产小麦26公斤,亩节约化肥成本50元以上。2014年5月,副省长王铁在商水县调研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时,对由省农科院专家指导建立的小麦高产示范方,以及投入使用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平台给予充分肯定。

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近年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涌现,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省农科院组织专家带着新成果和新技术,走进乡村、走进田间地头,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提高他们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水平,培育现代农业发展典型,示范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新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省直单位重点帮扶县。2014年开始,省农科院专家指导新县泗店乡农民蔬菜种植合作社引进示范了小番茄、小黄瓜、彩色辣椒、线椒等高产优质新品种。同时,还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的现代农业理念,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目前园区生产的泗店牌蔬菜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成为新县城乡居民消费的首选菜和放心菜。

在省农科院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不仅单产增加一成以上,产品品质也有了根本改观,亩均增加效益几千元。”该合作社负责人孙绍平介绍,合作社还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发展大棚300多个,蔬菜基地600多亩,年产值1000多万元。

永城市大豆、玉米、芝麻等秋作物高效套种的集约农业,延津县小麦、花生等订单生产的订单农业,西平县“猪—沼—菜(果)”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罗山县水稻、油菜生产GAP认证和茶叶有机认证的标准农业,西华番茄、黄瓜等工厂化育苗的设施农业,新蔡小麦、芝麻等种植加工一体化的加工农业……

如今,走近全省“院县共建”帮扶的专业大户,都能看到耳目一新的共建成果,听到依靠科技创业致富的感人故事,触摸到现代农业的强劲脉动。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我省农业发展也进入到需要更多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表示,面对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新业态,“院县共建”将不断创新成果转化方式,调整成果转化内容,通过“一对一”的项目设计和技术扶持,让农业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农户效益,更好地促进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带领更多农户致富奔小康。(记者 卢松)



作者:来源: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