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县五化并举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局面

04.06.2014  16:24

      沈丘县辖22个乡镇(办事处),556个行政村(居委会),128万人。现有回、壮、满等20个少数民族2.8万人,其中回族2.75万多人,少数民族千人以上乡镇(办事处)2个,是豫东回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健全了县、乡、村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大力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全县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领导重视、整合资源,推进民族宗教工作社会化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民族宗教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民族宗教工作做到了有研究、有决议、有布置、有检查。建立了两个目标考核体系,即坚持把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全县“四制”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体系,把是否做好新形势下民宗工作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初步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支持、乡镇负责、齐抓共管的民族宗教工作社会化格局。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提升教育培训系统化
      近年来,我县采取多种形式,整合多方资源,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使社会各界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宗教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全县营造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浓厚氛围。
      一是抓好阵地性宣传教育。县委中心组将民族宗教政策理论列入学习的重要内容,并将党政领导干部、民族宗教干部、宗教教职人员“三支队伍”列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在东城办、槐店回族镇各中小学校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及民族宗教知识课;东城办事处还定期对村级干部和辖区企业负责人等开展民族政策与民族知识培训和民族联谊活动,促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感情,促进了团结。各宗教活动场所都配备一名政策法规宣传员,坚持在场所每周聚礼前30分钟举办政策法制讲座。
      二是抓好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每年“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表先会及重大节日领导走访慰问等活动,集中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
      三是抓好经常性宣传教育,做到听有声、看有影、说有实。在县电视台、广播站开办了民族知识之窗、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讲座等专栏;县民宗局编发了宣传民族政策法规的手机报彩信;重点乡镇建立了文化墙;全县各宗教活动场所、民族聚居村都设置了板报、书写了墙体标语。支持、帮助县清真古寺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清真古寺建设了回族文化活动中心。东城办事处以学校为载体,开展了学生“手拉手、兄弟情”的爱国主义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家庭,实现“小手拉大手”,在社会上形成团结、互助、友善、和谐的良好局面。通过这些活动在全县营造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浓厚氛围。
      三、健全机制、完善预案,处理民族宗教问题规律化
      一是不断完善“五项机制”建设。我们进一步完善落实了民族宗教工作责任制、培训教育机制、表彰惩戒机制、不安定因素月排查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等“五项机制”。近年来,我县党政领导干部、民族宗教工作领导组成员先后与民族宗教界人士结对交友60余对。每年坚持召开1-2次民族人士座谈会,现场解决提出的民生问题。每逢重大节日,县主要领导都亲自慰问并与代表人士餐叙,通过与他们谈心交心,在宣传政策的同时开辟了一条了解民意、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真正把民族宗教界人士接触面广、信息量大的信息资源优势转化为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能动优势。
      二是不断完善防控体系建设。发挥不同民族村党组织与民族宗教界人士的作用,构筑维护民族团结的第一道屏障;发挥“民促会”与少数民族干部作用,构筑维护民族团结的第二道屏障;发挥部门协调配合和司法杠杆作用,构筑维护民族团结的第三道屏障,在处理突出事件、维护大局稳定方面成效明显。
      四、优先帮扶、项目带动,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多元化
      一是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足用活用好民族优惠政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和倾斜政策,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对贯穿回族聚居区的槐店东关大街、曾康大道、吉祥路进行科学规划,优先进行拓宽、美化、绿化、亮化;对东城办事处的尤庄、李安庄、于庄等回族聚居区行政村的道路、教育、卫生等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优先建设、优化和改造。我县所有民族聚居区实现了硬化道路、安全饮水。
      二是技术支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实用技术的培训,要求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为结对民族聚居村一年至少办一件实事,帮助回族聚居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几年来,我县通过县、乡、村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先后举办抽纱、大棚、裁剪、厨师、种植、养殖等各种技术培训30多期,培训少数民族群众1500多人次,发放小额贷款600多万元,联系帮助输出劳动力1000多人次。尤其是东城办事处组织了一支“知民心、顺民意、解民忧”技术帮扶队,对辖区内有需要的回、汉及各族群众进行技术帮扶,并签订了长期的帮扶协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县民族经济蓬勃发展,少数民族群众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形成了村村有规划,户户有项目,经济持续发展,群众生活稳步提升的可喜局面。
      三是服务支持。针对我县少数民族食品、纺织、交通等传统优势项目,我县认真组织调研、科学规划、强化服务、重点扶持,在县产业聚居区内建清真食品产业园,对重点企业促其树品牌、上规模、做大做强。截止2013年,我县共有少数民族企业、工商业663家,产值达52794万元,解决少数民族4614人就业。
      五、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开展民族联谊活动经常化
      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集中活动为突破口,以开展“回汉友好村邻”创建、“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月”等活动为载体,指导重点乡镇组织召开联谊会,加强交流沟通,化解矛盾,消除误解,达到了增进理解、促进团结和睦的积极作用,使全县13个民族聚居村全部与周边汉族村结成了15对回汉“友好村邻”,2600多户回汉族群众结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互助户”。目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县初步形成了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机制完善、运行规范的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宗教和睦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