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产业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
原料药产业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
中国原料药出口市场格局基本稳定。2013年,中国原料药一共出口至183个国家和地区,对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比达到88.5%。今年前4个月,我国原料药出口到177个国家和地区,三大市场比重升至88.8%。
2013年我国经营原料药进出口的企业为9260家,比2012年减少166家。民营企业是原料药出口的主力军,7119家民营企业2013年出口了价值126亿美元的原料药。从数据看我国原料药出口企业仍然处于多而分散状态。
我国的原料药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和河北原料药出口占到全国原料药出口比重68%以上。
产业面临巨大压力
部分国际订单转移、国际贸易环境日益严峻,国内监管制度日趋严格是我国原料药出口压力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各种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如新劳动法的实施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造成人力成本上涨,原料药大省山东省今年已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除济南等较发达地区为1500元,其他地区都在1350元;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的最低工资标准1470元,台州、新昌为1310元;河北省石家庄市为1320元等。
此外,能源价格也在不断上涨,煤炭、石油、水电等价格一直处于上涨通道。再一个是印度等国家货币贬值,自去年6月17日以来,印度卢比汇率从58.1贬至60.35,贬值3.9%,最高峰2013年9月为68.61,贬幅高达18.1%;东南亚国家,印尼盾一年来累计贬值19.9%,泰铢贬值5.7%,人民币却只贬值1.9,给我国产品的出口带来很大压力。
各国监管措施趋严
再加上各国监管措施日趋严格,对我国原料药的出口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去年7月2日起,欧盟第62号指令开始正式实施,规定所有出口到欧盟的人用药活性物质必须出具出口国监管部门的书面声明;美国FDA的飞行检查也更加频繁,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原料药检查日趋严格;此外贸易摩擦加剧,近十年来美国对我西药类产品发起的337调查中6起为原料药产品;欧盟、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原料药产品发起过两反一保措施,并且近年来涉案产品范围扩大,涉案国家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展,涉案金额也在逐年加大。
除了外部因素,我国原料药产业内部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小散乱局面没有得到改观,优势话语权被国外控制。目前,相当部分原料药产品技术含量低、污染高,部分品种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出口价格压得很低,如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等已接近或低于成本价。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企业把资金投入到过剩的产能中,造成极大浪费,且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此外,新版GMP改造和环保标准的提高也对企业产生一定影响,新版GMP改造,提升质量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需要企业资金投入改造。近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消耗高污染的原料药、制药中间体企业监控比较严格。国家目前下发了6份文件,包括制药中间体环保标准,尤其是2010年7月实施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影响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