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对话顾海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建立特色优势学科

28.11.2014  18:42

      “作为大学,应该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优势,凝练自己的发展方向,把建设现代大学的重点放在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上,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大学。”

      “关于培养人才,以前我们是清楚的,但是在现行的体制下,科学研究逐渐脱离了人的培养,变成了为研究而研究。学校若过分地以科研指向为标准,忽略人的培养,那么科学研究就变成没有意义的事情了。”

      “优秀的大学管理者应是将大学优秀的文化和历史发扬到极致,把历史和文化变成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包袱。”

      “对于大学来讲,只有当做到满足一个民族中最活跃的群体的要求、同龄人中最优秀人的要求时才能称得上好的大学。”

——顾海良
 

      没有刻意表现头顶的光环,只是用风趣易懂的话语娓娓道来;没有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只是用清晰的条理传授学术的经验。饱览过人生的大小场面,经历过很多身份角色的变换,他依旧要求自己时刻保持一颗“止于至善”的心。忠于职位时,他是身体力行的领导干部,而今天,他以一位虔诚的一流学者的身份为我们阐述大学之道、传递大学理念、分享育人方法。从他淡定的话语中我们看到未来大学的走向,也嗅到桃李天下的芬芳。

      丝毫没有想像当中学者的刻板,神情中处处透露着亲切与自然。顾海良用历史开篇,通古今道理,他的每句话都有的放矢,充满智慧的魅力。25日下午,他在我校经济学院做了题为《依据马克思方法论阅读<资本论>》的报告之后,在贵宾室接受了《河南大学报》的专访。 

记者 :您觉得新时期资本论的研究价值在哪里?它对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好的借鉴呢?

顾海良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既不能否弃《资本论》的科学价值,也不能简单地把《资本论》看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即便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也不能只限于《资本论》论题的界限,而应该在《资本论》关于“资本一般”理论的基础上,拓展竞争、信用和股份资本等关于资本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研究视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的现实,更要拓展“六册结构”关于国家的经济职能、国际经济关系及世界市场和危机等的研究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发展,还要求我们运用《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境界。

记者 :资本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那么资本论的研究在中国现在处于什么情况?

顾海良 :我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教程。初级教程是对资本论原理的研究,中级教程是对资本论的深入研究和解读,比如我最近给中国社科院的学生讲课,就是关于《资本论》的中级教程。而高级教程则是对资本论的重新认识,对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和新的解读。当前我们国内还缺乏这样的环境,但这也恰恰是我们需要的,不仅我们的时代需要对马克思进行学术和科学地解读,而且论述党的方针政策也同样需要,这不能只流于口号。

记者 :您认为在当前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应该把握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顾海良 :大学的特色反映在它本身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上。不管你是研究型、学术型的,还是教学型、应用型的,也不论是世界一流还是国内一般水平,作为大学,应该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优势,凝练自己的发展方向,把建设现代大学的重点放在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上,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大学。世界上找不到两所完全一样的大学,正如习近平说:“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个哈佛,但是会有第一个北大。”
任何一个学校,不管是大校、名校,或现在暂时还不是名校,肯定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没有优势学科,也有学科优势。所谓优势学科,我讲的是整体的学科是优势的。当然没有优势学科也要有学科优势。某一个学科,比如中文,至少古典文学这一学科中有优势,古典文学中哪怕在宋词或者元曲有点优势,所以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这两者尽管含量不一样,但是只要有闪光点,就是这个学校的资本,就是学校的基础,就是学校继续发展的新的能量。所以培育优势学科,培育学科优势,我想是发展必须考虑的。

记者 :您是如何看待大学的核心功能定位的?

顾海良 :现代大学的根本理念是要以人的培养为核心,其他的功能应该围绕人的功能与人的培养展开。关于培养人才,以前我们是清楚的,但是在现行的体制下,科学研究逐渐脱离了人的培养,变成了为研究而研究。学校若过分地以科研指向为标准,忽略人的培养,那么科学研究就变成没有意义的事情了。

      现代大学开放的含义也是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现代大学发展要明白的根本性问题和要求。

记者 :您认为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又该怎样平衡大学本身的制度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呢?您当年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如何贯彻的?

顾海良 :说到制度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参照国家对大学制度制定的要求;另一方面一定要注重大学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大学最值得骄傲的应该是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要让其融合到大学制度中去,并在现实中得到弘扬,体现自己的特色与个性。优秀的大学管理者应是将大学优秀的文化和历史发扬到极致,把历史和文化变成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包袱。

      记得到了教育部以后,有位中央领导问我:“你在大学当了十年的书记和校长有什么心得体会吗?”我说,大学是一个永远充满青春和活力的学术体,你的对象永远是18岁。对于大学来讲,只有当做到满足一个民族中最活跃的群体的要求、同龄人中最优秀人的要求时才能称得上好的大学。

记者 :您与河大有什么渊源吗?对于河南大学学科的建设您有没有好的建议?

顾海良 :我与河大是有些渊源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和末期,我曾几次全程参与了河大争取博士授权单位的考察。不仅如此,河大百年校庆时,我还代表教育部做了讲话,要说起来这渊源可就深了去了。而且不只是我,武大和河大也有很多渊源,武大的法学系、水利系也是河大调整过来的,咱们的血管里可是流淌着一样的血液啊。

      我对河大这几年跨越式的发展也很了解,河大有其优秀的历史和文化,这几年把这些传统文化转变成现代大学资源是比较好的。希望河大把人才培养做成中原地区最好的,把大家公认的特色学科、优秀学科做到极致。我在武大时提出的是“扶强不扶弱”的思想,因为发展好的学科肯定在团队建设和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是优秀的。我认为必须先有突出的优势,再让长板带动短板,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