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史学理论高层论坛”
为庆祝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的成立,2014年12月6—7日,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举办“史学理论高层论坛”,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胡逢祥、北京大学赵世瑜、中山大学陈春声、山东大学王学典四位教授来河南大学进行系列学术活动。本次论坛分学术讲座和学术座谈两部分,到访专家就各自所研究的史学理论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深受师生欢迎。
12月6日全天的四场讲座都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经济学院第一报告厅举行,全部由我校李振宏教授主持。胡逢祥教授的讲座主题为“现代中国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胡逢祥教授指出,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在西方近代史学的牵引下展开的,故其建构路向明显表露出仿效西学或以西化为主导的特征,但我们也不可忽视了中国传统史学在史学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度和实际影响力。近代以来的传统史学主要表现为洋务运动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辛亥革命时期的学衡派史学以及抗战时期的民族本位文化史学,其中以民族本位文化史学最为重要,它由科学实证派、唯物史观派和民族本位文化派组成,形成了一个交互影响的学群。
赵世瑜教授的讲座主题为“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实践与理论关怀”。 赵教授阐明了中国社会史兴起的两个特征从区域社会史的渊源、中国社会史的文化转向、重构不同区域的序列三个方面对区域社会史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重点以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实践为例,以山西历史的结构过程与再结构过程为补充,生动阐释了“逆推顺述”的史学研究方式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
王学典教授的讲座主题为“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再审视”。王学典教授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为起点,重新审视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认为当今史学理论界在此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偏差,指出当今史学界存在集体逃避现实、逃避政治、逃避意识形态的问题,提出重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必须高度关注当代史的研究,必须考虑到现实、政治、意识形态给历史带来的限制及其留下的空间,同时要计较利害关系,避免“隔代写史”的偏见。
陈春声教授的讲座主题为“历史人类学与华南区域社会研究”。 陈春声教授阐明了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作为理论分析工具的“区域”的重要性。陈春声教授以华南的田野经验为基础,认为随着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相互借鉴越发深刻,历史学的人类学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从这样一种历史人类学角度入手进行“华南研究”,力图考察“中国是如何形成的”的学术源流,并以此为基础上升到理论空间,将“区域”作为进行理论分析的工具而不是具体理论研究领域。
12月6日晚上,赵世瑜教授做客第281期“名师学人讲坛”,带来了他此次开封之行的第二场讲座——区域社会史视角下的明清政治史研究,这是本次“史学理论高层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赵教授认为,区域社会史只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引发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发现了不同的史料来源、甚至开启了不同的问题序列。此外,赵教授还对“政治史”进行了解读,论述了区域社会史与制度史、事件史之间的关系,并从具体事例出发表明了用区域社会史的方法研究制度、事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12月7日上午,“史学理论研究座谈会”在历史文华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的老师们分别介绍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并就研究思路和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向学者们请教。胡逢祥、王学典、陈春声和赵世瑜四位教授分别对研究所青年教师的研究课题和思路进行了详细的点评,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与会的四位专家还充分肯定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的建立,认为这是当前中国史学理论复兴的先兆。李振宏教授感谢专家们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校史学理论的青年后学进行集体会诊,并要求所里的青年教师认真领会专家们的建议,整理研究思路,调整研究方向。
12月7日下午在历史文化学院二楼报告厅举行了本次“史学理论高层论坛”的最后一场学术讲座,王学典教授主讲“近30年中国大陆史学主要趋势”。王教授首先对前三十年的中国史学进行了概括说明,他表示,改革开放30年以来,学术界逐渐形成了社会科学化、国学和唯物史观派三足鼎立的局势,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局面,应当并且一定会长期维持下去,使史学界的前景更为光明。
在6日、7日的数场讲座与座谈中,师生们认真地聆听了四位教授的讲座报告,同时与教授们进行了热切的交流,每场讲座都有很多学生向教授提出问题,并得到了教授们的耐心解答,使在座的师生打开了思路、拓展了视野,切身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在7日上午的座谈会中,四位专家为研究所老师们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十分中肯的建议,这些专家对于史学理论与当今史学研究的看法,将极大地推动历史文化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的发展。历史文化学院苗书梅院长、展龙副院长全程参与了本次论坛的全部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