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解读“明代军事三杰”

21.09.2015  10:26
中原国学讲坛讲座现场 本期讲座嘉宾:阎崇年老师 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主持讲座  
中原国学讲坛的粉丝们
明朝是一个众说纷纭、充满争议的朝代,有人觉得明朝勘比汉唐盛世,也有人觉得它是一个暮气沉沉、充满腐朽、暴力落后的帝国。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大一统王朝,涌现出了几位极具代表性的军事天才:徐达、戚继光、袁崇焕。他们三个人代表了三个历史时代。这三位军事天才是怎么产生的?他们在明朝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给了后人哪些历史教训?
9月13日上午9:00,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承办,大河网赞助支持的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揭秘中国”系列讲座第三十讲,特邀著名历史学家、北京社科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老师走进讲坛现场为听众详解“明代军事三杰”。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辛亥革命以前,基本的经济文化形态有五种,一农耕文化;二草原文化;三森林文化;四高原文化;五海洋文化。要探讨明朝的徐达、戚继光、袁崇焕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是什么地位?阎崇年认为:不仅仅要看这三个人,更要看清人物背后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

先说徐达
元末明初,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草原文化的大的冲突。而在这一冲突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将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徐达。为什么这样说?
历史人物,要登上历史舞台,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必然有他的舞台。那么,历史给徐达提供了一个什么舞台?
这个舞台就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草原文化的冲突,这一场冲突早已有之,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什么?防匈奴,匈奴就是属于草原文化。蒙古成吉思汗起义源于草原,后人忽必烈入主中原,强力推行草原文化。这些社会问题,朱元璋十六字: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救济斯民,立纲陈纪。第一民族,第二礼治,第三民生。这个时代,是天翻地覆大变动的时代。明朝初期,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北草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明朝初期代表人物就是徐达。
在讲徐达之前,有八个字值得思考——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而徐达就是这样的特点。明朝初年出了两君两臣。两君,一是朱元璋,一是朱棣;两臣,一是徐达,一是姚广孝。
徐达不光是作战勇敢有谋略,而且善于读书,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作战身先士卒,得了奖赏完全分给官兵,这样才建立起威信率领了一支军队,打了一系列大的胜仗。
史书记载,徐达历次打仗获得的奖赏全部分给士兵,自己一分不取。所以打起仗来,士兵奋勇杀敌。徐达54岁死了,史书记载,病死了。朱元璋身边很多重臣死的时候都比较悲惨,徐达的死,是背上长疮,后来喝汤药就死了。一种传说是朱元璋害死的,这个没有足够的证据。现在看还是正常的因病死亡,这样看徐达算是善终。
徐达统帅20万大军,立下汗马功劳。死了以后,朱元璋追封他“中山王”。所以明朝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北草原文化一场大的冲突以中原农耕文化胜利了,建立了明朝,蒙古臣服于明朝。
抗倭英雄戚继光
明朝再往下发展到了中期,历史上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周灭商是农耕文化之间的斗争,秦灭了六国,统一中原六国,也是农耕文化内部的问题。明朝中期,是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大规模的长期剧烈冲突的第一次,该时期的一个典型的人物就是戚继光。
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短板,是一个弱项。海洋文化,外国势力打进来,主要是在明朝,日本、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最先在海洋文化中和外来势力作斗争的是谁?就是戚继光。所以我们说戚继光不是一般的民族英雄,是我们中华农耕文化、中华文化同外来的海洋文化之间斗争并且取得胜利的第一位抗倭大英雄。
倭寇的侵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戚继光的先祖跟朱元璋在一起,阵亡,朱元璋念其功劳,封他的后人做军官。往下传,传六代,到了戚继光。诸位,富二代有的就不行了。学二代,有的也不争气了。戚继光,到了第六代了,还是一个铮铮的汉子。
左传》讲大丈夫要三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有志向的中华儿女争取为国为民就要三个立——立德、立功、立言。
戚继光只所以能够立德、立功、立言和其家庭教育分不开。戚继光家的教育从小很严。他穿了一双鞋,稍微装饰了一下,父亲叫住他:你这么小,就穿这么好的鞋,你将来带兵打仗,能与士兵共甘苦吗?后来,才知道这双鞋是姥姥家给的。
后来他们家翻修房子,旧房子,把门窗雕饰一下。他父亲又训他:这几个祖产,你能保住就不错了,将来你带兵野战,你睡野地里啊。父亲临死,家徒四壁,只有一把川扇,还有一些图书。入殓的被子,是亲戚凑的钱。
戚继光赶上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个特殊的时代就是倭寇。倭寇从元末明初一直骚扰沿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一直到辽东沿海,日本的浪人、武士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戚继光带兵打仗,败了,为什么打败了?军队不行。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饷被当官的克扣了。军队纪律又涣散,戚继光组织一支队伍,学习岳飞,要练岳家军。
戚继光招兵三不要。
第一给官府做事的不要;第二富家子弟不要;第三城里头细皮嫩肉的不要。必须是穷苦的、朴实的、勇敢的人。
除了军队以外,戚继光能打胜仗还因为戚继光懂得海洋文化。横屿之战就是戚继光完全了解海洋文化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中国历史上,很多同倭寇打仗的将领不懂海洋文化,鸦片战争从哪里打来的?海上打来的。八国联军从哪里打来的?海上打来的。甲午海战从哪里打来的?海上打来的……海上,是一道软肋。农耕文明,忽视了海洋,缺少海洋文化基因。今后若干年,人类的竞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海上。所以我们要树立海上强国的意识。
胆量超群袁崇焕
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是什么情况?明朝后期,碰到新的问题。中原农耕文化和东北森林文化的冲突。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东北森林文化建立政权是清朝。
袁崇焕原本是考进士,当知县的。到北京述职,到山海关外看情况,被任命到山海关做事。这时是阉党当政。有一个军官建议在山海关外8里修城守卫山海关。袁崇焕觉得应在山海关外200里修。那位军官不听。怎么办?于是袁崇焕给大学士、皇帝的老师写了一封信。对方到现场察看,觉得袁崇焕有道理。最后,那位大学士给皇帝报告了情况,第二天那位军官都被撤了。城修好了,魏忠贤阉党捣乱。
敌人打来了,八个城都撤了,袁崇焕不撤,就一个孤城。努尔哈赤八到十万人,打这个孤城。努尔哈赤觉得没问题,自己没打过败仗,而袁崇焕一仗也没打过。努尔哈赤很狂妄,他把一个汉人的耳朵割了,写了信,送给袁崇焕,劝降信。袁崇焕看了,拒绝投降。
明朝连丢八个城,死了14个总兵,袁崇焕守住了。为什么守住?我觉得越是真理,越是朴素。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你来打我,我把城门一关,吊桥吊起来。你箭射不进我的城墙,无论怎么骂,袁崇焕就是不出来。而所有这八个城丢了,都是里因为应外合。袁崇焕这场斗争是中原农耕文化同东北草原文化之间的冲突,却赶上明朝后期比较腐朽,是明朝自己把政权搞丢了。
袁崇焕的胆量是超人的,明朝这三个将领,袁崇焕的结局却又是最悲剧的。当然,戚继光的结局也还很悲惨,而徐达54岁就死了。这些英雄都有悲剧的一面,在这三次大的历史变局中他们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学习。学习民族先烈的立德、立功、立言精神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华民族五种文化彼此之间有矛盾、有冲突,但是总体是融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我们应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利益,团结起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