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棉四厂贯穿了他人生的前30年 一位郑州的自媒体人这样讲述他和“他的郑州”
厂里的俱乐部拆后建成了居民楼,人们在荒废的操场上晒被子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李萌 文/图
在棉纺路上的锦艺城星巴克,朱炎指着马路对面对我说,那就是一厂夜市,现在没了。我顺着他的手指往前看,看到一个低矮的小院子,门口立着两根灰白的柱子,岁数挺大的爷爷推着车子往里走。没了?我惊讶地重复了一遍。他说,没了。和一厂夜市一同消失的,还有顺着棉纺路北侧一字排开的几个国棉厂,只剩一个三厂,被高楼包围着。
童年
棉纺厂里有他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他出生在国棉四厂,那是1988年。他是“根正苗红”的四厂子弟,父母都是四厂职工。当我们聊起四厂,他笑称,采访他是找错人了,他还太年轻,即使赶上了棉纺厂辉煌的时代,五岁之前的事也没有什么印象了。当他再长大一点,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棉纺厂走上了下坡路,他又处在一个整天只知道玩的年纪。
1998年二厂破产,拉开了郑州国棉厂改制转产的序幕。四厂的历史,从这一页开始无法扭转地暗淡下去。可是,对一个孩子而言,那却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那时候的四厂是他的小世界,厂子里有食堂、医院、澡堂、俱乐部、学校、图书馆……一应俱全。他就在厂里上的小学,原先叫四厂小学,后来改名成建设路第四小学,再后来合并到了建设路第三小学。夏天的时候,四厂自己做冰糕,给职工发冰糕票,一大张上有三十张票。带奶油的雪糕要两张才能换,老冰棍的那种一张就够了。四厂还有冰水,规定一张票只能接一杯,管冰水的人特别好,他总拿一个特别大的瓶子,先咕咚咕咚喝个饱,再接上一杯拿回家去。
变化
厂里的俱乐部拆了,操场荒废了,时间再也不会回去
2001年,他去郑大一附中念初中,尽管四厂中学和小学只有一墙之隔,可父母还是希望他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到了新环境,很快会认识新的朋友,开始新的生活,那个年纪哪里知道什么离别不离别的,离别是在不知不觉中降临的。
渐渐地,厂里的俱乐部拆了,旁边的操场也荒废了,每周三会放电影的大礼堂没有了,那是小时候的他最期待的事情,到了夜晚灯会亮起,很多人都去俱乐部玩……
又过了几年,棉纺路北侧的几个厂区拆了,地皮卖给开发商,建成了高楼林立的新兴商圈。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以这种方式告诉他,时间再也不会回去了。
2007年,他考上了河南工业大学,在现在的高新区。西四环,在当时几乎是一片荒地。学校门口只有一个45路公交车,起点是碧沙岗,终点是工大。那么大一个学校,那么多的人,总是挤不上车。除了周末回家住,平时的吃喝玩乐只能在学校里面,因为四周实在是太荒凉了。随着郑州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工大有了不少公交线路,BRT开通,地铁1号线2期也通车运营,西四环也变得四通八达,正在跑步进入高架快速时代。
彼时永远挤不上的45路车,依然停靠在莲花街上迎来送往。
回望
一切都在变,不变的是回忆往事时如数家珍的神情
2011年,他大学毕业,辗转去了北京、南京工作。他说,如果不是当时工作上的意外,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离开郑州。
郑州太熟悉、太舒服了,他离不开郑州的一切。
所以很快,2013年,他回到郑州工作,仍然住在四厂家属院。此时的棉纺厂早已不是郑州的经济中心,而郑东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他每天穿越大半个城市,往返在郑州东区的单位和西郊四厂家属院之间。
2016年,国棉四厂的生活区大门,因年久失修,表面损坏、局部掉漆比较严重,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保护性修缮。也就在那一年,他辞职创办了公众号“我和郑州”,怀着对郑州的深情,讲述着郑州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他希望老郑州人看后会怀念,新郑州人会熟悉它、爱上它。
而立之年的他常常怀旧,也活在当下。小时候觉得四厂是一个世界,过个大马路到碧沙岗公园去玩,就像去了外地。长大后,当他真的走到世界各地看一看,仍然觉得四厂是世界最好的地方,每一条街都那么熟悉,走两步就会遇到认识的人。
临别,他拿过我的本子,给我画了几条街道,一边画一边和我说,四厂门口那边的白吉馍特别好吃,出了大门,斜对面有家艾记红油瓦罐,如果你能吃辣,一定要点一份辣子鸡面。四厂里醉仙烩面那个小巷子,拐过去有一条路,再走几步有个农贸市场,小时候的煎饼果子摊还在,不过你得早点去……一切都在变,不变的是回忆往事时如数家珍的神情。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