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老人出身医学世家却对捡“垃圾”着了迷 为求瓷片儿卖了两套房
讲起自己捡回来修复好的宝贝,敬勤俭如数家珍
他给捡回来修复得差不多的瓷片儿做了标签
河南商报记者 华丽娟/文 唐韬/图
“这个是商代的鬲,这个是汉代的陶,这个是五代时期的玉枕……”郑州某小区,在59岁敬勤俭的家中,说起展示柜中的藏品,他一脸的宠溺。“漂亮着呢”“好看得很”是他说到这些宝贝时用得最多的话,这些都是敬勤俭在近20年里捡来的。
而这些被敬勤俭精心呵护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似乎并不是那么宝贵,因为这些藏品并不完整,大部分是碎瓷片儿。
【结缘】
出身医学世家
却对捡“垃圾”着了迷
“有些东西就没法用经济价值衡量,这些陶瓷碎片儿实际上就是历朝历代的垃圾。”对于敬勤俭来说,这一屋子的陶瓷片儿是他经营近20年的宝贝。
敬勤俭出身医学世家,家里珍藏着祖上传下的“医林拔萃”“济世良医”等匾额。按照长辈的期许,他应该将医术传承下去,可年轻时执拗的他做过灯泡厂工人、卖过书、倒腾过二手房……唯独没和医学沾过边儿。
“40岁那年,接触到了碎瓷片儿,然后就一直到现在。”敬勤俭说。
第一次接触陶瓷片儿的经历,敬勤俭记忆犹新。“那年夏天,下大雨时,我看有人在建筑垃圾中翻找东西,一问才知道他们在捡瓷片儿,说这是古董。”敬勤俭说,于是他便加入了捡瓷片儿的行列,“砖头、瓦片儿成袋子往家里捡,捡的多,扔的也多。”
就这样边捡边学,敬勤俭接触了不少收藏圈的朋友,对于陶瓷片儿他越发痴迷。
【痴迷】
“别人都说我是疯子
可我知道自己在干啥”
捡陶瓷片儿就得跟着建筑垃圾跑,近20年来,郑州老城区哪里有拆迁,哪里就有敬勤俭的身影。“运送建筑垃圾的车一般都是晚上往郊外拉,我就跟着司机师傅去摸点儿。”敬勤俭说,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拎着袋子赶过去,一辆自行车、一把铁锹、一个袋子是他的标配。
敬勤俭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捡陶瓷片儿连轴转的日子,他经常衣服上沾满泥巴,脸上胡子拉碴,头发留得很长,最长时长到了肩膀处。一是因为没时间打理,一是为了捡瓷片儿方便,“建筑工地不是随便能进的,长发的样子一看就是捡破烂儿的,就没人拦我。”
终日沉迷于碎瓷片儿,为了买别人手中的瓷片儿,他还一度卖了两套房子。妻子、哥哥、母亲曾一度认为他疯了,敬勤俭的大哥曾对母亲说:“小三儿(指敬勤俭)可能真疯了。”当时母亲就哭了:“那他要疯了,有啥办法啊?”
“可我知道我在干啥,说我疯了也好,因为没人去理会一个疯子,正好可以专心捡碎陶瓷片儿了。”敬勤俭说。
【欣慰】
历时一年
用碎片还原宋代绿釉荷叶枕
从一窍不通到创办“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敬勤俭近20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他的藏品时间跨度很大,包括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的陶器标本,商、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陶瓷器物标本,唐宋以来各大名窑出产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以及民国时期的陶瓷工艺品等。
“这些都是在郑州发现的,每个时代瓷片儿量的多少能代表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敬勤俭说。
敬勤俭的收藏室中,还有几件完整的物件,是他用碎片儿拼起来的。其中一件宋代的绿釉荷叶枕,从最开始捡到部分残片,然后收集残片,到最后拼凑完整,他用了一年的时间。
“跟着了魔一样,找了一年,基本算拼起来了。”敬勤俭兴奋地说。
这件绿釉荷叶枕通体透亮、泛着绿光,曾有收藏家出高价购买,敬勤俭坚决不卖,“本来就可遇不可求,能拼凑完整更是缘分,怎么都不会卖的。”
【意义】
见证郑州古陶瓷的发展史
因为拆迁,敬勤俭在管城区主事胡同经营近20年的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拆迁了。去年年底,敬勤俭又为这些珍藏的宝贝重新找了家,但敬勤俭觉得,“现在的地方不如胡同,没那个氛围了。”
同样替敬勤俭惋惜的,还有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孙新民,“他这个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建立起来不容易,是这么多年一片片收藏的。”
孙新民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目前搞收藏的一种是收藏成品,还有一种就是像敬勤俭一样收藏标本,“他的标本时间跨越很大,收藏量也很惊人,对研究古陶瓷在郑州的交流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没拆迁前,孙新民还曾邀请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成员来参观过。
“我年纪大了,这些东西又带不走,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博物馆,展示郑州古陶瓷文化。”敬勤俭说,随着陶瓷片儿数量不断增加,保存和拼合瓷片儿他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是我养大的孩儿,可现在我快养不了了。”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