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颗以上海地域元素命名的卫星随长征十一号成功进入太空 浦江一
■本报记者 刘锟
昨日9时41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长征十一号”所载4颗卫星中,有一颗以上海浦江命名的卫星——浦江一号,这也是首颗以上海地域元素命名的卫星。这颗卫星是百分百的“上海造”,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该颗卫星首次采用了全数字化设计技术、通用化即插即用技术、柔性化结构设计等技术,能快速地和各种不同的有效载荷进行整合,并在一个月内完成集成测试、一个星期内完成发射准备、一天内完成在轨交付的目标,是卫星领域一次重大技术变革。
浦江一号总设计师陈占胜表示,传统上,研发一款新卫星由于没有操作系统和智能终端概念,每个单机都只适应单独的外围设备,只要用户提新的功能要求,就得重新研制。浦江一号最大的特色就是智能化,卫星换什么样的外围设备,直接通过通配接口就可自动适应,大大缩短卫星研发周期,是目前实现卫星标准化、模块化的首颗卫星。
由于卫星平台具有十分友好的接口界面,可广泛应用于成像、通信、导航、遥感等商用领域。通过卫星组网,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对目标开展日常观测。比如,上海城市规划部门感觉城市发展太快,需要搞一次普查,只要在浦江一号通用端口接入一个相机,搭载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刚刚发射的长征六号快速发射火箭上,一周就可准备完毕;卫星上天后,一周内可实现对上海全方位无死角检查。
智能制造是当下的热门话题,而浦江一号也在国内卫星上首次应用了3D打印技术。陈占胜透露,原来生产一个支架需要4个月的生产周期,采用3D打印仅仅需要3天的时间,1天完成打印成型,2天开展性能检测检验。
WiFi是目前应用最为普及的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浦江一号创造性地在航天领域引入这一概念,通过无线技术互联,将航天器上的传感器组成一个“互联网”。
浦江一号卫星搭载的无线温度传感器,是我国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航天器上的首次应用,陈占胜甚至设想开启卫星无电缆化时代。
未来,整星只有供电保证使用电缆,其他可全部采用无线传输采集,卫星将成为一个个单机,组装卫星就像搭积木。
出于在轨高可靠性运行的考虑,传统的卫星研制往往需要经历方案、初样、正样三个阶段。而浦江一号进行了创新性突破,从方案验证阶段直接转入正样阶段,这样就节省了一颗完整的初样星,大大节约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