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漯河市工业经济发展回眸

09.12.2015  14:05

      编者按:201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重大机遇,以富民强市和质量立市为战略任务,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加快建成“一区两城一中心”,努力实现漯河在中原经济区快速崛起。       2013年11月,根据市六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围绕“一区两城一中心”和“两个率先”总体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经济发展重大专题,出台了《中共漯河市委、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六项重大攻坚任务实施经济发展突破的意见》。       围绕着这些目标任务和指导意见,“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六次党代会精神,强力推进“两个名城”建设,深入实施六大攻坚,最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从来没有哪个时期,我们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如此接近。       伴随着铿锵前行的步伐,2015年即将过去,“十二五”也将完美收官。为全面回顾、展示“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鼓舞沙澧儿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本报推出《回眸“十二五”发展看漯河》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梁晓峰       食品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竞争实力越来越强;化工业向精深方向开发,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制鞋、造纸等传统产业产品升级换代,品牌越来越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回眸“十二五”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可谓亮点多多、精彩纷呈:五年来,全市上下以六大攻坚为统揽,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紧紧围绕“一名城、三基地、六园区”建设,强力实施工业总量膨胀、产业结构调整“138”工程以及重点企业培育“1351”工程,全市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层次明显提升。       从数量上看,经济总量不断膨胀,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数据显示,“十二五”前4年,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55.3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8%,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74.1%。完成工业投资547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0.8%,比2010年提高1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598.5亿元、利润277.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6倍、1.3倍。       从质量上看,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在做优做强食品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细化工产业,改造提升造纸、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新上了双汇第二工业园、中大天然色素、曙光医疗器械、淞江汽车工业园等一大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推动裕松源药业、天冠集团、三剑客乳业等一大批企业靠大联大进行战略重组,经过4年多的发展,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初步形成了“一主四支”(食品战略主导,盐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四个高成长性支柱产业)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和新型工业体系。       从成效上看,几大产业竞相发展,特色优势日益凸显。       食品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实力更强,支撑作用更明显。   一方面,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本土龙头食品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双汇集团成功收购美国最大的生猪屠宰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大大加快了其国际化步伐,成为全球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由冷冻品、高温产品等低中高产品向鲜品、低温产品、化工包装、副产品综     合利用等中高端方向调整。南街村集团在产业集聚区新建了升级版的食品工业园,年产食品及相关产品60万吨。       另一方面,一大批境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加速向漯河集聚。       旺旺休闲食品、嘉吉果糖、西盟剑客乳品工业园、小帅才休闲食品、盼盼食品、中大植物色素等知名食品企业纷纷在漯河投资建厂,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新产品,提升了食品产业的档次。       尤为可喜的是,双汇集团、中大公司还成为肉制品、天然色素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嘉吉的淀粉、果糖,可口可乐的饮料生产,都达到了国际标准。       2014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0%。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2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3.7%。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食品名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强。       传统产业,产品升级换代,向高附加值高端方向发展。       3515制鞋、世林冶金、小帅才食品、三剑客乳业等企业“退二进三”入园区,实现了企业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向高附加值、高端方向发展。银鸽集团新建生活纸工业园,大幅提高附加值高的特种纸和生活纸产量,同时减少附加值低的原纸生产。       化工产业,向精深方向开发,产业链条越来越长。       以颍青、泰丰为代表的煤化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以金大地、永银、中盐、中农复合肥为代表的盐化工和以兴茂钛业为代表的钛化工成为我市化工产业的新支柱。       “十二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舞阳优质盐矿资源优势,坚持龙头引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深度综合开发,形成了盐-烧碱-下游产业链、盐-纯碱-下游产业链,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等三大产品体系,不断向高附加值的医药中间体、功能肥料     等终端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拉长。2014年,舞阳县盐化工产品年产量达到400多万吨,已成为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盐化工产业基地。钛化工工艺技术领先的氯化法新生产工艺全线贯通。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       我市高度重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深化六项攻坚、培育新的产业和业态、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的战略举措,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引导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稳增长保态势的新动力。在全省稳增长保态势经验交流会上,我市作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典型发言。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到21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1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1%。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最大的亮点。       从后劲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创新驱动能力大大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升,对经济的拉动力、贡献力明显增强。201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9%,贡献率为20%,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速达到38.8%,比全市工业年均增速高25.4个百分点。       企业研发机构和团队不断增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已有80%建立了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5%。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培育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是2010年末的5倍,省级创新型企业13家、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5个。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4年,我市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专利申请达到845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134家,是2010年的2.1倍。       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44个,比2010年增长38%。企业科研投入逐年加大,产学研活动活跃。       从载体建设上看,承载能力更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十二五”期间,是我市产业集聚区从小到大、从散到聚、从弱到强,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经过几年的建设,全市6个产业集聚区基础配套设施达到了“九通一平”,建设了投融资、土地整理、人力资源、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城互动能力明显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持续上升。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被评为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临颍县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被评为全省“十快”、       “十先”产业集聚区,在2015年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舞阳县产业集聚区盐化工产品产量达到400多万吨,产值达到100亿元。东城产业集聚区的电子信息成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一体两翼的重要支撑,被确立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端示范园区。       此外,淞江产业集聚区的生物医药,沙澧产业集聚区的商贸物流、医疗器械在全省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4年,6个产业集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7家,是2010年的2.6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0.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0亿元,是2010年的近3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65%以上;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超过20万人,占全市企业职工的比例近70%,促进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4.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50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4.7%,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率达到80%,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