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连增”是多因素同向作用结果

08.12.2014  11:37
      1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今年粮食生产形势等有关情况,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回答了记者提问。毕美家说,今年粮食产量12142亿斤,增加103亿斤,增长0.9%,实现“十一连增”,连续两年跨上1.2万亿斤的台阶。

  “一扩两增”确保干旱之年再获丰收

  毕美家说,今年的粮食生产经受了局部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的生物灾害、多变的市场环境的重重考验,再获丰收,实属不易,是多种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重农抓粮的劲头不减,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服务指导到位,防灾减灾及时有效。

  有记者提出,去年东北严重洪涝灾害,今年河南、辽宁又发生严重的旱灾,怎么旱了也丰收,涝了也丰收?毕美家说,尽管黄淮、东北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伏秋旱,但由于是局部的,没有在全国发生大范围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今年河南、辽宁夏季的干旱主要集中在河南的西部和辽宁的西部。今年辽宁秋粮减产88亿斤。豫西不是主产区,河南只减产了8亿斤。今年夏秋季节农作物最大受旱面积只有7000多万亩,比近5年同期平均少了2000多万亩,所以今年的灾害还是比较轻的。我国地域辽阔,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不是这个地区,就是那个地区,有灾是必然的。

  毕美家进一步解释说,今年秋粮能够再获丰收,有三个积极因素,可以概括为“一扩两增”。“一扩”是今年秋粮的面积扩大了,预计是11.9亿亩,增加了1165万亩,特别是高产作物的玉米增加了1137万亩,因面积增加和结构调整增产的粮食接近100亿斤,这弥补了一部分因灾的损失。“两增”,一是没有受灾的地区明显增产,有效弥补了受旱区域产量损失。另一个是去年受灾的省份,如安徽、湖南、广东、贵州、浙江,这些省今年条件比较好,没有减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两藏、两机、一聚焦”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

  在谈到今后粮食生产的潜力时,毕美家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视察,提出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农业部主要思路是在“两藏、两机、一聚焦”上下功夫。

  “两藏”:一个是“藏粮于地”,这是基础。重点抓两件事:第一,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支撑粮食的稳定增产。第二,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一方面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另一方面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另一个是“藏粮于技”。重点是抓好两件事:第一,推进种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第二,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在总结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大规模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些技术瓶颈,组装一批区域化、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典型。

  “两机”:一个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谁来种地的问题非常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就是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一个是推进机制创新。重点是两方面: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聚焦”:就是聚焦产粮大县。产粮大省、大市、大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13个粮食主产省的产量占全国的75%、商品量占80%、调出量占90%,全国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有400多个、产量占全国的54%,全国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地)有33个、产量占全国的43%。抓住了这一块,粮食安全就有了重要的保障。

  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在回答记者提出怎么看待一方面粮食增产,一方面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的问题时,毕美家说,党中央提出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核心要义是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这个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是我们的大思路。

  中央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集中力量保重点,这是由我们的资源禀赋决定的。同时,靠国际市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现实的。近年来,我国的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但是总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上的粮价比我们低,同时还为了满足我们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适当进口一些优良的品种进行调剂。目前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4%,今后可能还要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短缺品种,但是谷物进口不会大幅增加。中国不会到国际市场上过多地采购谷物,因为我们的战略就是保证基本自给,而且还要考虑到我国农民的就业和增收。

  绝不允许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

  有记者提出,一些地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引起了非粮化、非农化的问题,应该如何加强引导并且防止这种倾向。毕美家说,工商资本下农村,给农村带去了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在个别地方出现了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的倾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此,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就是要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流转土地要用于粮食生产,遏制非粮化,严禁非农化,绝不允许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为了鼓励流转土地用于粮食生产,《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一是新增补贴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二是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的产业规划和相关的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引导经营主体生产粮食。三是合理引导土地流转价格,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毕美家说,为了防止工商企业下乡引发“非农化”,《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的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同时,要求各地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有明确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三项制度,严格准入门槛,加强事后监管,同时要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流转承包地用途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全过程

  在谈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毕美家说,目前农业部正制定保障可持续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综合性实施方案。

  ——树立“三种理念”:增产的理念、效益的理念和绿色的理念。要生产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综合施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设施条件改善与集成技术相结合,生产稳定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单项措施与综合施策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分区推进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全面推进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环境综合治理、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以及推进农业的信息化,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发展。

  ——突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现可持续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是高产高效、稳产增产,关键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重点是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要突出“五个优先”:物理技术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信息技术优先。在技术路径上重点要做到“三推”、“三控”,即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推进耕地的质量建设;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技术。力争到2020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既要保耕地数量红线也要保质量红线

  在谈到耕地质量问题时,曾衍德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非常重视,提出既要保耕地数量红线,也要保耕地质量红线。我们提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里补充一点,还要守住两个底线:粮食播种面积不能低于16.5亿亩,谷物面积不能低于14亿亩。

  曾衍德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包括农业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对耕地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农业部门对此高度重视,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全力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总体目标主要是“两提一改”。即:提高田间设施水平,主要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力争到2020年耕地地力提升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改善耕地质量,使耕地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在路径上突出“四字”要领,就是“改、培、保、控”。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控制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

  围绕这些目标,主要抓四件事:一是制定分区耕地改良的实施方案;二是制定耕地质量等级标准;三是制定《耕地保护条例》,依法保护耕地;四是抓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近期我们与国土资源部已经联合下发文件,要求优先将城镇郊区和交通沿线容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