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医疗器械80%以上“进口” 国产设备缺公平竞争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南京在内,全国各地大医院医疗器械80%左右都是进口货。近日,国家卫计委、工信部联合召开的推进国家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会议,提出要大力倡导卫生计生机构使用国产医疗设备,重点推动三级甲等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长期以来处于“弱小”状态的国产医疗设备,能否就此迎来发展的春天?
市场探访:大医院医疗器械80%以上是“进口”
“我们的产品不比进口的差,价格还便宜了一半,为什么就是不受医院待见……”近日,某医疗器械公司销售人员小徐在网上“吐槽”的一个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小徐在帖子中称,他负责便携式除颤仪销售,目前在欧美、中东等地区都很受欢迎,但在某省的一次招标会上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该省的招标公告上写着“为进一步提高县级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特申请购买原装进口产品”。
“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常州某医疗器械公司总经理张宝进告诉记者。
记者在各大医院采访发现,“进口医疗设备”占了绝大部分江山。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对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等均被外国品牌占据。而在不少医院,甚至连螺丝钉、手术缝合线、各种试剂等小型耗材也都采用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
国产医疗设备“长不大”,缺乏公平竞争环境是主因
由于起步较早,技术有优势,进口医疗器械工艺精质量好,相比国产医疗器械,其监测、治疗效果更有优势,这让不少医院更加偏向于进口医疗器械。
对此,张宝进也坦承,“目前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多以模仿为主。”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下阻碍国产医疗设备进入医院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公平竞争”,即很多单位都会明文规定只采购进口产品。“有的招标,虽然会对进口和国产产品划定入围的企业数量,但国外企业本来数量就很少,对它们而言竞标就像走一个程序,而参与竞标的国产企业有数十家乃至上百家。”张宝进告诉记者,一次医用吻合器竞标会上,当地政府设定的中标企业目录是国产、进口各两家,当天参加竞标的进口品牌就两家,双双顺利入围;而国产企业则有50多家,价格拼得很厉害,最终一家企业中标后还是放弃了订单。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不少国产医疗器械其实与进口的已经没有太大差距,但不少医院不愿意用与当下医院的市场化也脱不了干系,“各个科室都与经济指标挂钩,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有15%左右的加成,他们更倾向于向病人推销价格更高的进口产品。”
推动大医院多用“国货”,需亮出更详细目录
昂贵的进口医疗设备,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为扭转这一局面,今年8月16日,国家卫计委、工信部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我国将加快国产医疗设备的推广和普及,重点推动三甲医院使用国产医疗设备,建立和完善使用国产设备的奖励机制。
张宝进等一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负责人都关注到了这次会议。“现行招标规定中,医疗设备分国产与进口,进口产品享受更高定价,类似的不合理竞争应当取消。”张宝进说,在台湾、香港等地区,当地政府会定期公布产品动态招标价格,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地区企业,均参照这一价格充分核算后确定是否参与竞标,不存在进口与本土企业的价格差。在张宝进看来,将这一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亮出更详细的目录清单,例如,给完全可以国产化替代的产品建立一个目录库,在招标采购时,利用政府公共财政采购的只能在国产目录库中进行选择。
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则表示,加大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力度,从生产企业角度而言,需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如果后期维护成本高、病人投诉率高,其性价比就比较差,选择这样的产品对医院而言就是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