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国产品牌赶超进行时
长期以来,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一直是外资品牌一家独大,而随着资本的介入以及政策的鼓励,国产品牌已开始全面崛起。
本刊记者艾冰/文图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调研,看到企业掌握自主产权、在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初闯新路时,他表示,医疗设备是现代医疗业发展的必备手段,现在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
时过两天,国家卫计委就发布公告称,为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降低医疗成本,卫计委规划司委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启动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工作。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一直是外资品牌一家独大,甚至还出现部分医院在招标过程中“歧视”国产医疗设备的现象。安信证券表示,此次遴选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国产医疗器械设备的鼓励意图,预计后续将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在政策扶持的背景下,国产优质医疗设备完成进口替代的进程将大大加速。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很大,估计已超过千亿元规模,而年均增长率约23%,预计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34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与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相比,中国医疗器械的占比仅14%。
低散乱差距大
国内整个医疗器械的发展,还非常不成气候。虽然有1万多家的制造企业,但是却主要分布在低端领域,中高端都被国际知名品牌垄断了。“低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上都被国产品牌占领,中端市场的国产和进口医疗器械比例基本上是1∶1,而高端市场几乎被进口产品所垄断。”盘古资本创始合伙人许萍表示。
如果从全球医疗器械的格局看,市场总规模靠前的是诊断、心血管、影像大型设备、骨科、眼科、内窥镜六大细分领域,国际排名前20名的公司都在这六大领域。这个领域市场规模最大的有300亿美元,少的200亿美元,就是内窥镜也有19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但是基本上都被“GPS”(GE、飞利浦、西门子)垄断。
中国企业在这样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占有率少得可怜,而很多领域中国企业更是缺席。“心血管市场有200亿美元规模,但我们仅在支架上有所斩获,心脏起搏器都没有。骨科中关节、脊柱全没有,内窥镜看不到一个,眼科更是没听说过。”上海浦东生物产业行业协会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道志不无遗憾地说。
广东博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斌说,国内主要市场都被进口品牌掌握,而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采取的都是低价竞争策略,市场占有率低,利润也很低。
如果要奋起直追,树立国产知名医疗品牌,似乎并不容易。
“任何一个医疗器械领域品牌的成长、壮大,都有一些特殊条件,不会平白无故地突然冒出来。在前几大公司中,无论是‘GPS’,还是强生,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是赶上了一些医疗技术的变革,使其迅速立足,并成为一个领域的领袖。”刘道志认为,未来医疗领域的变革将更加缓慢,将很少出现爆发式的医疗技术,这就降低了快速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如果要变大,只有靠并购,通过并购做大规模。
“而且,即便通过并购,也很难。技术研发需要长期综合沉淀,未来我们在规模上可能会产生一些大公司,但是产生不了让世界认同的品牌公司,因此任重而道远。”刘道志介绍说,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上海微创公司用了15年的时间,也仅是让市场认可了心脏支架。
但慢慢也有国内高端医疗企业开始壮大,走向国外了。广东博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脑血管、心血管介入的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有着良好的技术背景和商业模式,其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获得一定认可。
最大的机遇
“相对药品,我更看重医疗器械行业的机会。”中融康健资本董事长禹勃说,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在药品还是医疗器械领域,中国的问题就是创新力不够。但是,从专利的角度看,药品的专利保护很完整,而在医疗器械领域突破专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医疗器械比较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在各自领域都有专利,但很难有哪一家公司能够把一个医疗器械从头至尾都申请专利,这给了中国企业很大的机会。
中国企业获得机会的前提是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国的机械加工,甚至是精密机械加工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做出来的大型医疗器械和设备也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至少这种差距跟药品行业比起来要小很多。
按此角度,中国是有可能做出替代进口的器械和设备的,专利和生产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可能的问题就是稳定性和治疗,这与精密机械加工的水平有关,更与软件研发能力有关。
医疗器械行业范围很广,可以细分为两种,一是大型设备,如B超、CT、核磁共振;二是耗材,如骨科植入耗材、心脏支架、微创手术等。
医疗器械的市场潜力巨大。“比如微创手术方面,国外的微创手术比例已经达80%~90%,但是中国最好的医院之一——上海中山医院的微创手术比例才到70%,如果到二、三线城市看,这个比例会更低。”禹勃说。
留给中国医疗器械的机会很多。白象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积云说,印象中过去中国医院比国外落后很多,但现在去中东、俄罗斯甚至是欧美很多国家,你会发现中国医院的配置已经强很多。但是,中国的医疗资源还是很稀缺,市场潜力巨大。“世界平均千人床位是6张,而中国千人拥有床位数是2~3张”。
“中国医院的医疗器械使用频率很高,导致医疗器械的寿命相对较短,循环特别快。未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是全世界最大的。”白积云认为,其实中国的很多医疗器械质量与国外相比已经区别不大,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了,之所以认可度不高,原因在于用户习惯。现在国家鼓励使用国产设备,这对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全面超越
“在中国,从事医疗行业的企业家,包括核心创业团队,都是很幸福的。目前,在欧美国家从事医疗创业已经非常艰难,一个是政策限制,一个是融不到资金,因为他们的医疗行业已经非常成熟,成熟到非常平静的状态。而在中国,你选择医疗行业创业,还有很多机会。”刘道志在上海微创工作12年,经历了公司从创业到快速发展的各个阶段,离职前是公司负责并购投资的资深副总裁。
不仅是创业团队,就是参与医疗健康投资的投资人也是幸福的。“欧美很多非常大的基金都融不到资金,LP(有限合伙人,类似于公司股东)不支持你,除非你有非常创新的东西。”因为工作关系,刘道志经常参加欧美的医疗大会,会与很多创业团队或者投资界人士接触,过去3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国外考察医疗公司。
“有一个欧洲最大的基金,非常期待跟中国合作,因为他们看上去非常不错的项目,在欧美却根本融不到资。”
而且,刘道志认为,现在也是并购的好时机。中国有1万多家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万家经销商,非常分散,因此很多企业需要通过梳理、分类,再合并,以产生新的市场机会。可能5~10年后,中国就剩下几千家公司了。像德国,目前就仅剩下一两千家类似企业。而对于兼并重组,国家支持,各种社会资本也非常推崇。
“我判断,未来几年会出现不少蛇吞象的并购事件,可能动辄都是几十亿美元的并购。比如国内家用医疗器械生产商并购了某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等。”国内最大的家庭医疗器械销售商北京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柏煜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之前的10年,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是品质的10年,能够把产品真正做好,不出问题,就已经很难了。但是从2011年开始,进入一个国产品牌全面崛起的时代,未来3~5年内,国产品牌会群体性崛起,全面战胜进口品牌。目前,除个别领域,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
柏煜认为,这种情况在家用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明显。“以前重视品质的时候,国内企业对品牌塑造的投入比较少,现在更加重视品牌的打造。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选择权在崛起,他们并不盲目崇拜之前高大上的品牌,尤其是80后和90后这一代消费者,他们更愿意跟那些真正尊重他们,跟他们有沟通的品牌合作。在零售终端上也是这样,那些接地气的品牌都会成功,不接地气的品牌注定失败。”
柏煜认为,未来将迎来黄金十年,至少在中国的家用医疗器械市场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个时间点也可能提前到6~8年。
中国的市场很大,未来一定会出现几个世界级的公司,第一个领域是在生产研发领域,已经出现几家世界级的公司。现在我们在家用医疗器械领域有3个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未来一定会出现7家,甚至更多.也就是说我自己判断未来的6~10年内,还将有7家10亿美元级的产品公司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