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首次发现大规模北朝墓葬群 发掘40座古墓
本报讯 (记者刘晨宁) 3月18日,在三门峡市区大岭路北端上村佳苑工地考古现场,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古墓进行最后的清理,这是迄今为止在全市范围内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北朝墓葬群中的一座。
“目前我市已发掘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各时期墓葬,唯有北朝墓葬比较少见,这次发掘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祝晓东说。去年夏季上村佳苑改造工程开工时,三门峡市文物钻探公司探测到该工地地下存在古墓,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随即于去年8月22日进驻工地开始抢救性发掘,截至去年11月22日,一期发掘工作结束,共发掘古墓50座,其中19座北朝墓葬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有座古墓出土的墓砖上刻有‘太和十四年’字样,我国历史上以‘太和’做年号的皇帝有几个,但延用14年或更长时间就只有北魏孝文帝,加上墓葬形制、出土器物、葬具葬式等,可以确定是北朝时期的墓葬。”祝晓东说。
今年3月1日,考古工作人员又对上村佳苑二期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此次共发掘古墓40座,主要是北朝墓、唐墓和明清墓,其中北朝墓9座,唐墓7座,其余为明清墓。
据了解,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很大影响,包括三门峡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被游牧民族占领,游牧民族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带到中原,这些特点在本次考古发掘中都有体现。“这些北朝墓葬从形制上看规格都不低,但随葬品整体相对其他时代偏少,且多有夫妻二人、一家三口甚至多人合葬的现象,葬具主要为土棺床,少用棺材,除了物质条件匮乏的因素外,也具有游牧民族葬俗的特点。”祝晓东说,随着时间推移,民族融合加深在墓葬形制上也有所反映,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这种特征更加明显。北朝晚期的一些墓葬吸收了汉族墓葬的特点,如规整的棺木、耳室设置,以家庭为单位的多人合葬墓减少等,北朝墓葬出土的铜首饰、陶俑、陶制车马及镇墓兽仍有简单粗犷的游牧遗风。
祝晓东表示,整个墓葬群的田野发掘工作预计还有5天即可全部结束,随后将进入室内整理阶段,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准备。
来源:西部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