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禁烧” 从调整种植品种抓起

23.09.2015  10:32

秋收季节到了,秸秆焚烧又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围绕秸秆禁烧,不少地方自上而下层层施压,环保、农业部门严防死守,但焚烧现象仍然屡禁不绝。

今年开始,北京市对秸秆综合利用难度大的山区半山区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花卉、蔬菜等,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这项工作推进的情况如何?会不会影响粮食安全?记者进行了调查。

“老玉米”改行,秸秆没了

9月中旬,记者在密云县高岭镇石匣村碧水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看到,一片不太平坦的甘薯地,青翠碧绿的藤叶随风层层波动。一大早,石匣村村民赵洪海就来到地里用割灌机为甘薯断秧。

“还有半个多月,甘薯就可以收获了。现在把甘薯的部分秧藤切断,就是要减少秧藤对营养的浪费,使薯块更多地吸收营养,提高甘薯产量。”赵洪海解释。

43岁的赵洪海过去一直与玉米打交道,而今转岗种甘薯,这并非他自己心血来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手治理空气污染的国家大战役去年已经打响,堵住秸秆焚烧这一重要污染源势在必行。眼下,各相关省市纷纷出台措施,北京更是率先提出山区半山区不可机械作业的13.5万亩农田,在2—3年内告别小麦、玉米等有秸秆作物,因地制宜改种经济作物、花卉、蔬菜等。

赵洪海生活的石匣村,位于密云县东北部的潮河之畔,是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为了保护水源,村民主要靠种玉米过日子。“种玉米棒子太简单了,开春撒把种子,然后就揣着手等下雨,不用怎么拾掇,清闲。”回忆着过去的日子,赵洪海说道。

石匣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因地制宜,密云县农业服务中心决定帮助石匣村发展甘薯种植。“甘薯抗灾力强,耐旱,耐瘠薄,丘陵山区也能种”,密云县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管理科科长孙书海说。为了帮助农民顺利“转岗”,密云县派来不少技术人员驻村指导。经过一年试种,不少农民已经掌握了这门技术。

村支书宋宝君介绍,村里成立了碧水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周边两个村建起了1050亩的种植基地。赵洪海把家里的5亩地流转到了合作社,“一亩地租金800元,5亩收入4000元,平常就在这里打工,每天100元工资, 每年也可以挣将近两万元,比种玉米强不少!”赵洪海笑容满面。至于秸秆问题,早已不复存在,“甘薯的叶藤是非常好的饲料,一到收获期都被养殖户‘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