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网络化与机制化:推进中原与沿线地区协同合作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课题组
协同合作、互利共赢是全球化时代区域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必然要求。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实现互利共赢,建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河南处于“一带一路”陆桥通道“东联西进”的战略枢纽区位,唯有扩大区域合作、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与周边区域和沿线地区建立网络化、机制化的区域合作、协同发展新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更加出彩。
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并行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全球化使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
伴随全球化浪潮诞生的世界城市网络和全球生产网络,两者彼此关联、相互支撑,把众多国家、城市、区域和企业都变成了紧密网络中的节点,并深刻影响着全球和区域经济格局。前者将世界各国的众多城市纳入到一个世界城市体系之中,后者则将世界各国的众多公司和区域纳入到由巨型跨国公司所建构的供应链、技术链和价值链等生产网络之中。由于世界城市网络和全球生产网络的相互作用,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显著增强,依赖程度前所未有。
在全球化世界中,城市根据各自的功能与影响力形成一个由世界级、跨国级、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城市为主构成的全球层级体系。世界各国的众多城市纳入到一个全球城市体系之中,并通过交通与通讯编织而成的“无边界网络”联系在一起。同时,信息技术和市场化所带来的时空压缩,使得各国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并成功地将世界各地纳入由其主导的世界无缝之网——全球生产网络之中,使过去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经济功能有限的非核心国家通过在网络中的分工角色和功能定位得以整合到全球生产体系中。
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的突出特征,成为有关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均是通过区域合作而成长起来的。
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伴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共同贸易政策、农业和渔业政策的实施,经济货币联盟、单一市场的建立,欧盟各成员国间合作与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建立起了泛欧交通、通信与能源网络(TEN),形成了功能互补而又紧密联系的多中心城市体系,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并且外交、安全、司法、内务等领域的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
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合作机制。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了经济技术合作,成员经济体平均实施关税降低超过10个百分点,推动区域内贸易额和区域总贸易额提升7倍,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提高到57%和48%。
在全球化与市场化推动下,中国国内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经济带纷纷涌现。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支撑,为重构区域合作格局提供了新的战略方向。
区域合作进入构建网络化和机制化“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网络化和机制化是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区域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国与地区间的合作呈现出高层次、多尺度、宽领域的特征,合作模式正逐渐从单区域向多区域与泛区域拓展。深化和拓展区域合作,形成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共同体”,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欧盟经过多次扩大,地域范围从西欧逐步拓展到中东欧地区,积极推动西巴尔干各国融入欧盟,启动“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致力于构建“地中海联盟”,重视与俄罗斯的关系,积极与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2014年领导人会议,提出协力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大战略,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动通信、电力、网络等领域的联通规划和建设,致力于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走向竞合与协同发展
过去30多年,区域竞争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通过产业和基础设施对接、要素自由流动、市场统一,区域发展的竞争态势将步入竞争与协同发展阶段,竞合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驱动力。以中央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标志,区域经济从相互竞争走向竞合与协同发展,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单个城市、城市群、经济区的孤立发展已不能适应这种趋势和要求,多个城市群、经济区和省区合作协同发展而形成的区域共同体应运而生。在大交通的牵引下,长三角城市群在向长三角经济区扩围,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利益共同体正在形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正在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国家正在统筹实施的“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为新时期我国区域共同体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共同愿景和目标指向
“一带一路”战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了古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在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深刻调整,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共同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基于经济的互补性、贸易的相互依赖性、文化地位的相似性、复兴的现实性以及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愿望,“一带一路”倡议将沿线国家和地区再次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并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网络以及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化的制度安排,推动“一带一路”成为文明互鉴的“文明复兴共同体”、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以区域合作为支撑构建中原与沿线地区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使河南再次面临着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战略枢纽的历史机遇。如何实施“东联西进”,借势发展,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以大交通为战略牵引,强化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通道联系
交通与物流、粮食与农业、文化与文明,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河南的三大独特优势。依托这三大优势,做强这三大优势,河南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的地位才能在国家和全球层面得到彰显和提升。要发挥和提升交通和物流优势,就需要以大交通为战略牵引,通过建设大交通,发展大物流,着力强化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通道联系功能。
以郑州国家铁路枢纽建设为依托,加快以郑州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轴线建设,强化郑州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联系,加快郑州与天津、青岛的快速联系通道建设,打通到山东沿海港口群、津冀沿海港口群等出海口的联系,实现与东部沿海地区、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构建对外物资流通、经济社会联系的窗口和平台。保障郑欧班列常态化高效运行,依托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平台,加快郑欧班列市场化运营,深化我国沿海和中部内陆腹地到欧洲、中亚地区货物运输联系通道建设,打造“一带一路”陆上走廊。
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依托,围绕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机场。以“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为基础,增开国际货运航线,进一步发展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打造“一带一路”的“空中走廊”。
以郑州航空枢纽与铁路枢纽为核心,加快郑州机场综合换乘中心建设,设立中原城市群城际枢纽站,推动郑州机场与郑州高铁客运枢纽站紧密对接,大力发展空铁联运,构建“连天接地”的国家多式联运中心,打造“铁、公、机”等多式联运的战略节点,尽快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隙对接。
推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整合发展,强化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支撑
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以郑东新区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重点,推动重点功能区连片开发,加快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推动中心城区与新郑、新密、荥阳、登封等周边县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和生态廊道建设,促进组团式发展,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区。推动郑汴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和郑汴都市区建设,尽快构建郑汴合作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新体制机制。加快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半小时交通圈建设,在核心区率先实现同城化和一体化。紧紧围绕各城镇的职能定位,加强产业的横向联系和垂直分工,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与链式整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合理、协作高效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依据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积极建设都市农业区、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等农业生产空间,联合保护与整治各类生态空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构建跨省合作的中原城市群,提升“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的区域竞争能力
谋划和建设跨省合作的大城市群,已成为国家推进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此背景下,以国家开展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编制为契机,以中原经济区为基础,加强与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周边省份的协调合作,构建和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跨省合作的中原城市群,推动中原城市群提质扩容,使之成为支撑“一带一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就成为继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河南省国家级战略突破的关键。要以“米”字形高铁通道建设为基础,发挥大交通的牵引作用,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以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议为支点,搭建完备的协调对接平台与合作协调制度,围绕黄淮海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产业转移与协调对接、各类市场的统一与开放、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环境污染的联控联治等领域开展多领域合作,推动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要素自由流动。
开展泛黄河经济带区域合作,打造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丝路—陆桥经济支撑带
国家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为我国区域开发的东推西移、区域合作的东西联动提供了战略指南。构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引领、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支撑、依托黄金水道、整合沿江11省市的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整合东中西三大板块、支撑“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平台。以珠三角城市群为引领,通过实施“9+2”合作框架,积极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也有力推动了泛珠区域的协同发展。面对南方区域合作如火如荼的形势,我国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开展很早,但成效不佳,缺乏国家级增长极的带动是根本原因。基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考量,有必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构建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引领,以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宁夏沿黄、兰州—西宁、天水北坡等城市群为支撑,依托网络化的丝路—陆桥通道和作为中华文明主干的黄河文明,整合京、津、冀、豫、鲁、晋、陕、蒙、甘、宁、青、新等10省(区)2市的泛黄河经济带,实施“10+2”区域合作框架,为打造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丝路—陆桥经济支撑带提供区域合作的战略平台。
“10+2”框架的泛黄河经济带,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国的51.9%和33.8%;GDP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仅次于长江经济带,但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4.5%,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偏低。从泛黄河经济带中心城市看,郑州GDP总量和人口数量排名第四,但货运总量排名第五,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还未完全显现,急需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提升通道枢纽功能。
与长江经济带和泛珠江区域合作相比,泛黄河区域合作在旅游与文化合作上独具优势,可以黄河文明与丝路文化为纽带,以沿线旅游资源为基础,构建丝路—古都—黄河国际黄金旅游带。同时,围绕交通网络、生态安全、流域治理、污染联防联控、能源结构调整、过剩产能输出等开展跨区域合作也迫在眉睫。
积极探索网络化和机制化的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协同发展提供有力高效的制度保障。建立泛黄河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实施10+2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衔接落实制度。推行工业制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的互认。推动区域间口岸合作,推动陆海口岸快速通关作业改革,探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新模式,建立快捷有效的协调机制,构建大通关体系。推动区域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国家及国际相一致的电子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讯和资源共享。突出政府与规划引导,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与合理布局,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的产业分工合作格局。
实施“东联西进”,强化国际化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河南在丝路—陆桥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和我国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开发开放的区域格局,决定了河南在区域合作上要着力实施“东联西进”战略,打造“东引西进”战略升级版。特别是在国际化区域合作方面,河南要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实现“西进”战略的重点突破。
以豫德合作为突破口,加强豫欧经贸交流。欧盟是我省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外贸易市场,2014年我省对欧盟出口380.1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5.7%。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也是河南融入欧洲的重要窗口和桥梁。通过不断提升郑欧班列的影响力,加强郑州与汉堡、法兰克福、杜伊斯堡、汉诺威等郑欧班列节点城市在物流、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持续开展豫德经贸洽谈会,将豫德合作推向新高度,实现豫欧经贸交流的新跨越。一方面,我省为制造业大省,但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比重相对较高;德国为全球高端制造业强国,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在精密机械、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领域以产品品质优异著称。以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为基础,加强与德国在汽车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积极谋划郑州航空港区德国工业园等承接载体,吸引德国高端制造业转移,带动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德国并购具有先进制造技术的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如南阳国宇通过收购欧洲最大、全球领先的智能化动臂变幅塔式起重机生产企业——德国威尔伯特集团,通过获得其技术、知识和品牌,有效提升了南阳国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河南要从制造业大省升级为制造业强省,需要认真借鉴德国经验。如德国通过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素质技术工人以及产业工人队伍是其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发挥我省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高技能实践型人才培养机制,对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全面跟踪德国“工业4.0”战略,尽快制定“河南制造2025”规划。
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引导和支持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省内高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实质性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鼓励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学生以访问学者、博士后等身份开展合作研究;大力引进掌握全球领先技术的国际高端人才(团队);支持我省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以中亚地区为重点,加快河南农业走出去步伐。推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依托我省成熟的种植技术、标准化的农业生产经验、领先的农作物品种研发能力,以中亚地区为重点,推动农业“走出去”。通过农业“走出去”、粮食“运回来”,强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贡献。
积极发展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合作。中原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合作交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河南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是回族,回族人口近120万,仅次于宁夏、甘肃,有3个城市回族区、21个回族乡镇、863个民族村,在回族传统文化、清真寺文化和建筑艺术、阿拉伯书法艺术、回族武术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充分借助“中阿合作论坛”平台,开展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合作,有利于河南与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加强在能源资源领域的投资,深化油气领域上下游合作,推动中原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学习互鉴。河南在清真食品产业方面具有特色,是清真食品生产大省、消费大省和物流大省,开展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合作,有利于提升我省清真食品企业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空间。
策划:赵铁军 主持人:张光辉 苗长虹 课题组成员:孙德中 赵建吉 刘玉梅 艾少伟 白全贵 吕可文 贺 新 执笔人:苗长虹 吕可文 艾少伟 赵建吉 责任编辑:李 力 美编:刘 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