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是大实话,也是大道理、大情怀、大智慧。如果把全面小康比作一艘航船,那农村小康就是压舱石,压舱石分量不够的话,这艘大船即使马力再大,也行不稳,走不远,遇到大一点的风浪,就会摇晃、倾覆;假如把全面小康看成一匹骏马,那农村小康就是马的后腿,后腿短一截的话,这匹马就算再有力气,也跑不快,跑不久,碰上一点点障碍物,就可能摔跤、跌倒。倘若丢了“农村这一头”,那全面小康的航船就如北京颐和园的石舫,美则美矣,但永远只能泊在昆明湖波澜不惊的湖水之上,到不了大洋大海;也就像博物馆里的骏马俑,再美轮美奂,也发不出“嘚嘚”的奋蹄声。
正是由于对“农村这一头”的高度重视,这些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难得的“十连增”、“十连快”。但越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越不能松懈,热情越不能减退,行动越不能松劲。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发展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腿,农民增收依然是三农工作的难题,另一方面,粮食的刚性需求与资源环境的硬性约束的矛盾持续加大,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持续显现,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农业稳定发展的挑战持续增大,农产品价格接近“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攀升的“双重挤压”持续凸显。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坚持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千方百计防止思想滑坡、认识滑坡、投入滑坡、工作滑坡,一定要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和工作的热度上,保持一股劲,保持好势头。
切实抓好“农村这一头”,必须贯彻落实“五新”。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就是要树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不仅在藏粮于水土、藏粮于设施、藏粮于科技、藏粮于新型经营体系和藏粮于积极性上下大力,而且在提升质量、强化品牌、扩大粮食附加值和延伸效应上施巧力,也在加强粮食仓储安全、减少储运消费环节损耗和浪费上长用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就是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型现代农业理念,更多发挥市场牵动和科技驱动,更多谋划优势布局和专业格局,更多实现质量优良和品牌优质。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就是要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总要求,建立健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法律、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农业深加工利用,拓展农业功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就是要以增收成效作为衡量三农工作的核心指标,稳定存量,扩展增量,利导变量,依托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和互联互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产业,创造新就业,重点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红利。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就是要按照三农“强美富”的要求,深化四化同步,强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让农村不仅成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高地,成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腹地,成为亿万农民美好生活的福地,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升华的重地。
粮食生产、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这五方面,涵盖生产、生活、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因此,贯彻落实“五新”,就必须坚持战略意识、系统思维和辩证观点,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与稳中求进结合起来;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的胆魄、改革的理念、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来推进发展、破解难题;就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基本遵循,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衔接,依法兴农、依法护农、依法治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成效看三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新”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粮食生产这个首要工作不放松,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不松懈,坚持把转变方式作为根本途径,把优化结构作为基本方法,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载体,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不断寻求三农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不断开创三农发展的新局面和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