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详解“中部塌陷”四原因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做客人民网,畅谈“中部崛起”的发展背景和未来规划。在访谈中他用四句话概括了“中部塌陷”的由来,即发展慢、水平低、问题多和压力大。
在谈到“中部崛起”的政策背景时,杜鹰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对外开放,整个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同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开始拉大。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上半期,东部的年均增长速度要比中西部快5个百分点,每年快5个百分点。在这个背景下,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世纪之交中央率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3年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就起来了。在两个区域战略实施以后,中部地区问题凸显出来,当时人民形象地说“中部塌陷”。
他用四句话概括“中部塌陷”现象:一是发展慢,二是水平低,三是问题多,四是压力大。
所谓发展慢,2001-2005年这五年,就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前,中部地区发展的年均速度要比东部地区慢1.52个百分点,甚至慢于西部,也慢于东北地区。在四大板块里,就经济发展速度而言,中部地区是垫底的。2005年,中部地区这一片是3.6亿人口,人均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地区的43%。
所谓水平低,中部六省是国家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基地,是传统农区。中国的“三农”问题在中部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农业就业比重、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偏高,当时第一产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而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偏慢,比全国平均水平慢6个百分点,工业的层次水平也比较低。
问题多或矛盾多。中部地区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重大贡献,大概人口占全国的26%多,但是粮食的产量占全国的30%,同时存在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虽然粮食安全上为国家作了贡献,但是没有带动老百姓致富,没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这背后的问题是,当时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另一个矛盾是,中部地区经济落后,加快发展压力很大。工业基础主要是资源加工型产业,耗能高、污染重,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所以要进一步发展工业就必须抢占新的制高点,来加快工业体系的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转型。这就碰到赶与转的矛盾。在工业化起步要加快追赶的同时,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叫赶与转的矛盾或快与好的矛盾,这在中部地区表现得也很明显;还有一个突出矛盾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下,中部地区国营经济的比重比较大,民营经济不活跃,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低。
压力大表现在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在中部战略实施之前,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地区。再有一点,中部地区由于人口多,国家给了大量的转移支付,但是人均就不行了。中部地区在2005年的时候,人均财政支出只有1339块钱,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6%,只相当于西部水平的77%,在四大板块里,人均财政支出,中部又是垫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