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批一代”VS“批二代”:前者是开创 后者更多是传承
批发商户正等待客户购买商品
河南商报记者 唐韬/摄
河南商报记者 李兴佳
如果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涉足批发业的“老炮儿”称为批发商第一代的话,那么年轻的80后、90后,就是刚刚登场的批发商二代,我们可以称之为“批一代”、“批二代”。
他们都在做批发的生意,前者更多是开创,后者更多是传承。但同样都是做批发,一代人带着一代人的思考和思维,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方式和方法。时代在每代人身上留下的烙印,以及这些烙印产生的行为方式和辐射能力,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
区分
年龄是判别
两代批发商的标识
如果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做批发生意的商户称为第一代批发商的话,那么新近登上舞台的80后、90后就是第二代批发商。
我们把这两代批发商分别称作“批一代”和“批二代”。年龄是判别两代批发商的最明显标识。
陈杞明、王瑞、杨杏……这是新一代的批发商,他们用果敢、坚毅完成了父辈的交接。
要做种子,必须经得住干晒
“如果没我爸,我就是个败家子。”茶叶商陈杞明说。
从18岁那年开始,他就没早睡过。18岁之前,他在云南茶商圈里的称呼是“陈少”,之后,父亲对他开始了长达5年的商战培训。作为茶商家族的长子、长孙,他被寄予了传承的希望。
5年里,因为教育严苛,父子一度冷战。那时不懂爱的陈杞明认为是“度日如年”,“在我爸面前从来没笑过,每天绷着脸,觉得他是后爸。他在客人面前骂我,这是我俩沟通的唯一渠道。客人走后,我俩从不说话,常常是他在屋里坐着,我在门口站着。”
父亲要求必须9点开门,有一次陈杞明晚了3分钟,父亲问原因,他低着头不吭声,父亲以为是不尊重自己,一杯开水泼了过来。他很委屈,觉得“为什么每次看到的都是我的错”。
他想不通,“为什么妹妹可以睡到10点多,我必须9点就上班,晚上10点多妹妹想吃冰棍,父亲就会着急忙慌去买。”
后来当他被逼得独立创业、事业有成时,才想明白了,“要做种子,必须经得住干晒。”
5年后学成,他离开了云南,来到郑州打拼。他必须离开,因为“在云南做同一个品牌,等于抢我爸的生意,不能在一个锅里吃”。
不到半年,她的店业绩达到了老店的两倍
王瑞从小在蔬菜市场长大,是跟着市场长大的“批二代”,家里是卖西兰花的。她压根没想过会接过父亲的担子,算命先生说过,她以后注定要和农业结缘,她不信。
中间辗转在企业待过,最后还是做了批发商。有一天,一个进货商撒了一地的香菇,她蹲下身子,一个个捡起来。直到这一刻,她才发现,她一辈子都剪不断和这个靠天吃饭的营生的关系了。
杨杏接过父亲的担子是在刚结婚不久。她跟着丈夫从武汉来到郑州,一个人撑起服装店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起初水土不服,她每天冻得受不了,带着两个营业员从早上5点忙到下午5点。不到半年时间,她的店业绩达到了老店的两倍。
差别
追赶“批一代”的捷径
是新技术新手段
判别两代批发商的最明显标识,是年龄。但仅仅用年龄去区别两代批发商的不同,远远不够。二代批发商,有着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基因与密码。
在不被重视的地儿收获“瞠目结舌”
27岁的年纪,肖鹏终于决定放弃自己的动漫事业,接过父亲的担子,开始做鞋业批零贸易。
今年是他做鞋贸易的第四个年头。他追求“有代入感的产品”,痴迷于通过技术革新来颠覆传统的鞋行业,他发明了“换跟鞋”,甚至用VR来完成鞋的实景展示。
在他的父亲看来,难以想象,却也感慨“没想到做着做着竟成了”。他的父亲从1986年开始做鞋批发,辗转停留过中州商场、中陆鞋城、京广路鞋城商圈。一路从最底层的商贩做起,他的父亲完成了原始的财富积累。肖鹏接手的,是一个已然稳固的鞋业王国。
他不满足:父辈条件艰苦,但接触新事物反应迟钝,年轻人有胆子、敢闯。他说,父亲的资源和人脉可以直接拿过来用,在此基础上,他想走技术的捷径来完成对鞋业的颠覆革命,因为这个固化的市场要撼动太难了。
这个不被父亲重视的视角最后获得的却是父亲的瞠目结舌:其品牌河南区年销售量70多万双。他顺利完成了与父辈的交接。
6部手机、9个微信号和2万个好友
用技术来标榜自己与一代批发商区别的还有茶商刘武松。
17岁,他从福建茶山里出走,撇下老家安溪的百亩茶园。他在郑州唐人街广场开了家茶店,凭借着年轻人的嗅觉,开始做网络推广。
他一共6部手机,不包括已经坏掉的4部。这些手机最大的功能不是接打电话,而是进行微信推广。他9个微信号,加起来微信好友超过了2万个。随便翻开其中一个微信号,显示好友数量3554个。
他通过“添加附近的人”加好友,一天最多时可以加100多个。加为好友后,只有一个目的,卖茶叶。
这在上了年纪的批发商看来,难以理解,然而,他微信端口的销售额占比在20%~30%之间。
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去实现财富积累,这或许是“批二代”能想到的追赶“批一代”的捷径。
一个爆品年收入20多万元
按照年龄,林培养算是批发商二代;按照职业,他整整做了10年批发业,他是家里第一个茶商,又算批发商一代。
2007年6月份,跳上一辆大巴车,坐了20多个小时,福建人林培养来到了郑州,在当时的北茶城租了间门面。
在此之前,他家里世代是茶农,他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农村、走出大山,实现养家糊口的梦。也就是从他起,一段茶农到茶商的变革开始了。
他从老家带来了5万元,租的店面一年租金近2万元,装修9000多元,冰箱3000多元。整个下来,还留有夫妻俩人的伙食费。
第一个月,他的销售额是4009元。他很庆幸,觉得新店有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直到老茶城拆迁,他在唐人街租了间新店面,生意也越来越大,店铺面积从100平方米做到现在的300平方米。他目前是唐人街商铺面积最大的一家。
他卖茶的这几年,茶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整体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好做了,市场严重饱和,“以前的老茶叶客户,自己都开了茶叶店。但是有些撑不下去,有些活过来了。”
他有着特属于一代批发商的性格,踏实。比如,他追求货真价实,薄利多销,坚持用心待客户、踏实做事,把散客做成回头客,“这个行业没有好做不好做,只有脚踏实地去做。”
同时,他也有二代批发商的市场眼光。比如,他认为,茶叶市场有两个方向可以深挖,要不然做专,单独做某款单品,打造爆款,要不然做全。去年他家的小青柑成了爆款,这个单品年收入20多万元。
“市场饱和,怎么突围?制造爆品+脚踏实地。”林培养总结说。
这是一个兼有一代和二代批发商属性的商人。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