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农业农村外部来看,是国家现代化、四化同步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在整体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慢变量”和“关键变量”。这一“变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四化同步的水平。环顾世界,发达国家大多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而那些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国家,没有一个能真正算是现代化的。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例外,我们不可能在农业衰败农村凋敝的情况下建成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经济增长能不能稳住,农业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绩巨大,可圈可点,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稳中有进,发挥了“压舱石”和“定海针”的作用。但如果农业稳不住、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特别在当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出现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国际上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决不能蹈此覆辙。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农业农村内部来看,是农业爬坡升级和问题倒逼产生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科技贡献率突破5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六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一半。这充分说明,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在加速前行。但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有松懈和歇口气的想法,越是要有鼓足干劲、乘势而上的精神,就像挑担到了半山腰,正是要劲的时候,努一努就上去了,松一松就停下来了,停一停还可能滑下去了。这时候,拼的就是耐力,比的就是意志,否则,就只能望峰兴叹、半途而废。另一方面,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了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很多补贴政策,在世贸组织规则下也遇到了“天花板”,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还在不断攀升,多重挤压之下,农业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而且更严重的,农业还背负着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条件制约两道“紧箍咒”。这些问题,倒逼着我们,不面对不行,不应对不行,不解决更不行,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不转变发展方式就难以为继的阶段了,已经到了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有农业未来的时候了。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视野、新的办法。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在粮食问题上不能有半点闪失,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首先要算好安全账,在此前提下,也要算好经济账。要坚持稳粮与增收协调共进,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农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都丰盈充实。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坚持因地制宜,允许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试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能单纯理解成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更不能简单等同土地兼并。要坚持以粮和农业为主,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非农化”。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决把资源环境恶化的势头压下来,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一定要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退出来,把农业废弃物转成资源和财富,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把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保护好。要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坚持重中之重不动摇,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健全金融支农制度。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既涉及生产力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变革,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积极探索,逐步推进;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方法,不能搞非此即彼,不能搞只顾一头,坚决防止“刮风”;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积极稳妥,审慎而行,看准了就大胆干,看不准就再看看。不怕慢,就怕站,最怕折腾,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编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交出一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亮丽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