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郑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1.08.2017  09:42

新郑具茨山新型社区一期

登封市雅新园艺公司的流转贫困村土地2000多亩,安置贫困户劳力就近就业100多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光荣的使命也是脱贫攻坚。

  2013年年底,郑州市贫困村总数为248个,贫困人口23806户90565人,主要分布在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航空港区、上街区等7个县(市)区43个乡(镇)。

  打赢脱贫攻坚战,郑州如何作为?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要工作来抓,完善推进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郑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完善责任体系,明确了县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乡村两级的直接责任,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分管副职的分管责任,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干部的帮扶责任,市直部门的协调责任,村级责任组对村级负总责的责任,督查巡查组的督查巡查责任等8个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易地搬迁群众搬出幸福感

  走进上街区五云社区居民许志红的家中,一派喜庆氛围。她告诉记者,这是儿子年初结婚时布置的,一直不舍得摘下来。“我们之前住在老寨河村,房子差,交通不便,用水也不方便。搬到这里之后,用水、用电、交通都很方便,生活比以前真是好太多了。以前在老家,孩子媳妇都不好找,搬下来之后,村里没有光棍孩儿了。

  许志红家的生活变迁折射的是郑州市贫困群众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

  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时,该如何改善这部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将其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成为一种选择。近年来,郑州市因地制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引导贫困群众向城区、镇区、产业集聚区集中。

  2013年,郑州市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决定对不适宜居住地区贫困群众全部搬迁,并将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提高到户均4.5万元。同时明确,按照新型农村社区“五通七有两集中”建设标准规划建设搬迁住宅,为搬迁群众营造宜居环境。从2016年开始,郑州市将搬迁补助标准由每户4.5万元提高到每人6万元,其中3.3万元用于建房补助,2.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在政策推动下,郑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如火如荼展开。2013年至2015年,全市共规划建设了登封君召雨露社区、新密袁庄扶贫搬迁社区、新郑具茨山社区、荥阳古城社区、上街五云中心社区等20多个扶贫搬迁社区,搬迁群众近10万人。

  把贫困农民搬下山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搬迁群众有活干、有钱挣、能发展、快致富才是关键。

  郑州市高度重视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以提高搬迁群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为重点,全方位拓宽贫困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积极推动迁出区土地流转,让搬迁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郑州市鼓励搬迁地区加快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搬迁群众享有土地流转全部收益。在此基础上,市、县财政对将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的农户给予资金奖补。

  加快社区周边产业园区建设,让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目前,郑州市几大搬迁社区周边均配套建设了产业园区,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积极发展贫困山区区域特色经济,让搬迁群众通过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增加收入。郑州市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坚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兼顾的原则,对全市贫困山区进行综合开发,推动贫困山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重点打造了新密尖山风景区旅游扶贫、登封唐庄深度山居体验游项目、登封大熊山革命老区旅游扶贫、荥阳市“世外桃源”、新郑市“杏福时光”等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通过易地搬迁及一系列配套扶持措施,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已成为“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式脱贫工程。

   产业扶贫群众走上增收路

  脱贫攻坚,既要“输血”,也要“造血”。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郑州市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效果明显。

  郑州市从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努力发掘区域资源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县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一批科技产业扶贫示范点。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郑州市注重通过实施科技扶贫、扶贫贷款贴息等产业化项目,支持各县(市)区加强龙头企业扶持,培植和引进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同时,做优做强合作社,积极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借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郑州市还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如今,郑州市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登封市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新密市发展果树种植、农家游;荥阳发展特色种植,形成了“南抓核桃、柿子,北抓石榴、食用菌”的格局;新郑市着重发展果树种植、观光采摘;中牟县依托地域优势发展水产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

  在郑州市中牟县刁家乡万邦千禾农场的葡萄园里,串串紫葡萄已经成熟。几名园区工人娴熟地采摘着葡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以前种地累,种出来的东西还难卖。现在农业公司在我们这儿租地发展现代农业,我们不但能拿租金,还能在这儿打工挣钱,比以前过嘞得劲多了!”正在釆摘葡萄的该乡付李庄村村民任记周兴奋地说。

  和任记周一样,郑州市不少贫困群众在相关产业的带动下,正走在脱贫增收的路上。

   持续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过程中,郑州市根据群众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转、扶、搬、保、救”多措并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郑州市坚持以“N+2”为主线,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为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帮扶计划,“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中,“N”指的是家庭人口数,一人至少一策。“2”指的是从发展产业、易地扶贫搬迁、低保托底等措施中选择两条以上作为对户措施。

  郑州市还建立了以对人、对事、对时、对责、对账“五对”为主要内容的推进机制。“对人”就是把贫困人口识别准,“对事”就是把脱贫措施找准,“对时”就是把脱贫时间节点定准,“对责”就是把责任划准,“对账”就是把扶贫资金使用准。

  政策体系构建上,结合实际,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相关行业部门分别出台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19项脱贫攻坚政策方案,形成了“1+19”政策体系。

  郑州市还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脱贫攻坚合力。2017年,市本级财政预算专项扶贫资金4亿多元,目前已下达2.96亿元。

  扶贫“组合拳”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至2016年,郑州市共完成贫困村退出225个,完成贫困人口减贫20360户80011人。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尚有贫困村23个,未脱贫贫困人口3446户10554人。

  郑州市的目标是:2017年,666户2400人脱贫;2018年实现全部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退出。

  目标已经明确,完成仍需发力。

  2017年是郑州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郑州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继续以“N+2”脱贫计划为主线、以“五对”措施为抓手、以“转扶搬保救”为基本路径,一手抓脱贫攻坚扫尾,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统筹推进“六个精准”,确保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政策支撑,措施精准。瞄准脱贫攻坚目标,郑州信心百倍,步履铿锵。(记者 何可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