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 治疗也需因人而异
中国网河南频道讯 郑州最近的天气,高温飙升不降,正处于今年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这个时期,却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段,最近,网络上疯转《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帖子,那么,三伏天真的适合冬病夏治吗?应该怎样正确进行冬病夏治呢?就让郑州人民医院颐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中医副主任医师朱黎明为你解答。
冬病夏治 事半功倍
“冬病”是指寒冷季节易于诱发的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关节痛等;所谓冬病夏治,就是针对冬天容易发生或加重的某些慢性疾病,通过夏天的一些特殊治疗,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实践。
朱黎明说,对于阳虚及虚寒性疾病,冬病夏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夏季气温高,自然界阳气充盛,人体的阳气也处于充盛的状态。而好发于冬季或冬季加重的“冬病”多属阳虚及虚寒性疾病,在人体的内外部环境都处于阳气充盛状态的有利条件下,因势利导采用温热灸的治疗方法,祛除寒邪、蓄养阳气、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有利于虚寒性疾病的康复。当然,任何治疗方法都不是全能的,这种治疗也应该因人而异,一岁以下幼儿、孕妇和阴虚阳亢体质者并不适合。
小贴士:治疗不必在入伏第一天
许多人都相信冬病夏治在入伏第一天效果最好,因此,每年入伏第一天,各大中医院人满为患。其实,同一季节各地气候相差较大,入伏第一天未必都是各地天气最热、阳气最为充盛的一天,因此,冬病夏治也并非只有在入伏的一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朱黎明建议,哮喘、关节炎等冬季病情加重、夏季仍然可能发病的患者,夏至日后即可开始治疗,这样可以增加治疗次数以增强疗效;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夏季不发病的患者可以在入伏以后开始治疗。每次治疗后7~10天即可进行下一次治疗,总共治疗4~6次,也可视情况增加治疗次数。
冬病夏治方法多 正规中医最可靠
冬病夏治有多种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热疗等,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是药膏贴敷穴位的天灸疗法。天灸疗法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干姜、白芥子等组方制成贴敷药物,疗效较好、操作简便、又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朱黎明介绍说,天灸疗法贴敷后,患者贴敷部位的皮肤会出现发热、微痒或者起泡等现象,这是药物起作用的正常反应,也是治疗起效的标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也不要搔抓。如果小水泡已破,可涂抹红霉素软膏或碘伏以防止感染,大水泡则应到医院处理。皮肤过敏的人可能出现皮肤奇痒、灼痛难忍,这时应立即去掉药膏,涂抹“京万红”或“烫伤膏”,不要再用其他刺激性药物,以免进一步伤害皮肤。皮肤过敏者不适合进行天灸疗法,可以选择艾灸、拔罐、热疗等其他治疗方法。
小贴士:贴敷时间别超4小时
用天灸疗法治疗,成人一般贴敷2~4小时,儿童一般贴敷1~2小时。由于贴敷后可能会产生色素沉着,而这种色素沉着一般可以在1~6个月左右消失。如果不想留下色素沉着,可以减少每次贴敷时间(贴敷30分钟)、增加贴敷次数以保证疗效。有的阳虚体质较重的患者药物贴敷后感觉温暖舒适,不愿意按时把药膏取下。对此朱黎明提醒,药膏贴敷最好不要超过4个小时,否则药物持续不断发挥作用,可能会损及真皮层,留下疤痕。
“冬病夏治”也需因人而异
很多疾病都可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但是第一次治疗前必须到正规大型医院的中医科经过中医大夫诊断、辨证选穴,确定治疗方案后才能进行。发烧、咽喉发炎的患者以及一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功能不足、阴虚阳亢证型的患者不能使用天灸治疗。有痔疮、湿疹或咯血等热性病的患者,也不要搭冬病夏治的顺风车,否则会“火上浇油”,使病情加重。
小贴士: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 不宜剧烈运动
此外,朱黎明还提醒大家,治疗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忌海鲜、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牛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辛燥之品,冰冻的食品和饮料尽量少用以免伤胃阳。贴药期间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也不宜待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及顶风吹电扇,要保证每日足够的睡眠,最好是在自然通风的地方休息。
网络方法不可全信
最近,微信朋友圈中,在疯传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如下:在三伏天,不要喝冰镇饮料,吃冰镇食物,在头伏的这段时间内坚持喝热水,就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朱黎明告诉大家:“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不吃冰凉的食物是正确的,因为经常吃冰镇食物会导致胃部虚寒,这是常年需要坚持的。而多喝热水可以把多年的寒气逼出来则是不科学的,体内的寒气没有那么容易出来,应该到正规医院的中医科就诊,根据医嘱进行中药调理”。(通讯员 卢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