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无人机成市场新亮点

12.11.2014  10:07

在近期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原定安排在开幕式之后的农用遥控飞行植保机模拟作业现场演示因大雨被迫取消。但大雨并没有浇灭人们对农用飞行器的热情,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农用航空分会组织召开的农用航空技术发展论坛上,前来参加的观众之踊跃令主办方始料未及,能容纳100多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甚至过道处都挤满了人。

  传统机具受限 无人机日渐受欢迎

  众所周知,我国是水稻种植和消费大国。但由于种植环境所限,致使水稻病虫害防治仍然不得不依赖传统的人工作业。随着农用无人机的出现,这一短板正在得到改变。

  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植保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薛新宇介绍,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比目前地面植保机具防治效率最高的高架喷雾器作业效率高8倍多,且无人机采用低量喷雾,可节省90%的水和50%的农药,农药有效利用率达35%以上,同时,完成同样作业面积的耗油量也比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少。由于集众多优势于一身,因此,在引入无人机的地区,特别是双季稻产区,无人机日渐受到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长期致力于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雄奎也表示:“无人机不需要固定机场,不受地形环境影响,使用简便、维护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从喷洒效果上看,无人机作业具有直升机的高效作业性能和良好喷洒效果,且在低速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雾滴覆盖功能,旋翼产生的下洗气流可减少雾粒的飘散,同时由于下旋气流而产生的上升气流可使雾粒直接碰撞到植物叶片的正反面。”他表示,正是基于上述优点,小型无人直升机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应用价值。一位来自山东的农民就反映,他今年夏天花7万块钱买了1架无人机,成立了农药喷洒服务公司,3个月就接到了60万元的订单。

  破除传统思维 超低容量液剂助力

  “一架无人机药箱容量才几升十几升,喷洒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地里能管用吗?”不但农民朋友经常提出这个问题,有些农机工作者也有着同样的疑问。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无人机的普及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本次论坛上,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给出了“高工效农药”、“超低容量液剂”这一回答。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高工效农药可理解为相对于常规的农药产品,在农田施用时单位面积可以大幅度降低的农药产品,如低容量、超低容量制剂及静电制剂、热雾剂、展膜油剂等产品。施药时每亩混用水量由2—3桶(每桶15公斤)减少为1桶乃至1/3桶,甚至完全不用兑水,仅施用300—500毫升制剂,大大降低了施药时水的用量,降低劳动强度,也为无人机喷洒药剂提供了可能。

  其中,超低容量液剂(UltraLowVolume,UVL)是航空施药的专用药剂。用无人机将超低容量液剂喷洒成70—120微米的细小雾滴,均匀分布在植物茎叶表面上,从而有效地发挥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与常规喷雾药剂相比,其优势在于雾滴细,药液的覆盖率高,渗透性好,药效高,且用水量少,药效期长。当然,要将液剂喷洒成合适大小的雾滴,需要全新设计的喷头。据了解,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开发超低容量液剂产品27个,已取得证书生产销售产品1个,即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5%阿维菌素UVL,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农用超低容量农药登记产品。

  产品百花争艳 市场成长快速

  无人机品种多种多样,按结构分类主要分为固定翼、单旋翼和多旋翼三种,但固定翼无人机由于技术、成本、施药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航空施药领域很少应用;按动力系统分类可分为电池动力与燃油动力两种。

  动力系统使用电池动力的无人机,其系统核心是电机,具有操作灵活、起降迅速等优点,但单次飞行时间一般只有10—15分钟。燃油动力系统无人机以燃油发动机为动力,机身大,灵活性相对较差,需要一定的起降时间,且维护较为复杂,但单次飞行时间可超过1小时。一般来说,单旋翼无人机可采用电池与燃油两种动力方式,药箱载荷多在5升—20升之间,也有少部分机型载荷可达30升以上。而多旋翼无人机动力系统只依靠电池,较单旋翼无人机药箱载荷为少,多在5升—10升,但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飞行稳定性强,喷雾作业效率高达1—3亩/分钟。

  何雄奎说,目前我国有200余家企业生产的20多种航空施药无人机,已经在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果树和棉花等多种作物上使用。实际效果证明,无人机施药作业已经达到实用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珠海羽人飞行器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据他们了解,截至今年6月,我国投入使用的农用无人机已超过700台,飞控手人数达1100多人。

  监管尚为真空 亟待政策规范

  关注无人机的人近期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则新闻:北京一家航空科技公司的3名员工,操控用航模改装的无人机“黑飞”进行航拍测绘,致多架次民航飞机避让、延误,甚至引起军机起飞拦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虽然农用无人机尚未出现此种情况,但面对农用无人机使用日益频繁的现状,亟需未雨绸缪,加强农用无人机监管。

  在去年召开的2013中国无人机系统峰会上,有专家表示,无人机领域目前有44项国家军用标准,但民用领域的国标和行标仍为空白。虽有消息透露工信部正在制定无人机市场准入要求,交通运输部在制定无人机频谱要求,民航总局关于无人机的安全性试航标准也在酝酿中,但截至目前,似乎尚没有明确有关民用领域无人机相关标准的公开报道。

  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植保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薛新宇指出,我国无人机,特别是农用无人机,在装备方面尚缺乏相关标准;在管理部门方面,至今未能明确是通用航空监管还是农业行业归口管理;分级管理、登记制度不完善;培训机构资格认证无标准;农药、航空植保装备使用过程管理也无从谈起。因此,企业普遍处于迷茫状态,用户权益也缺乏保障。在政策未明朗之前,她建议企业积极通过3C认证、适航认证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作业人员要通过资格培训;作业规范标准尽快出台;装备和人员商业保险也应及时跟上。(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