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田有了“科技保姆”
科技来帮忙,群众粮满仓。有农业专家指出,改进我国粮食问题的唯一出路,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近年来,我省各地以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多级网络让农技服务直送田间
滑县农技中心技术指导员孙彩霞,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0多年,不但专业技能强,而且善于把农业技术转化成群众听得懂的话推广,被当地农民称为“科技智多星”。
为把农业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孙彩霞大胆创新,与同事一起,编印5000份农事挂历,分发给全县的农业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科技带头人。全年每个月的农田管理技术要点在农事挂历上一目了然,农民不但查询方便,而且简单易学。滑县留固镇小营村农民张志广高兴地说:“农事挂历既能查找日期,又是科技种地的‘黄历’,农技专家为农民想得真周到。”
孙彩霞仅是全省众多农技人员的典型代表。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全省县级农业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一线农技人员的业务管理、经费支持和培训指导,稳定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下乡服务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无人推广、无心推广、无力推广”的局面。
同时,全省各地基层农技人员积极落实包村联户制度,在各农业村培育科技示范户,实现了村村都有农技人员定点服务、有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目前全省县、乡、村三级推广网络日益健全完善。
省农业厅科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创新完善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把新科技、新方法直送田间地头,为全省粮食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技术创新与基层推广实现有效对接
9月27日,夏邑县会亭镇崔楼村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桥玉8号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田,一辆玉米联合籽粒收获机来回穿梭,与以往玉米收割不同,从这台收获机中“吐”出的不是玉米棒,而是金灿灿的玉米粒。
“经专家实打实收,百亩方亩产806.1公斤,含水量14%,破损率4.1%,这标志着我省玉米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能够像收小麦一样收玉米。”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陈彦惠说。
玉米的耕、种环节在我省早已实现机械化生产,但由于玉米粒含水量高,机收脱粒时籽粒易破碎、损失率高,难以实现收割、脱粒同步,导致玉米机械收获一直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经过育种、栽培、机械、农技推广等岗位专家联合攻关,今年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全程机械化生产取得重大进展,并通过观摩会等形式在全省推广。以机械化籽粒收割主导品种桥玉8号为例,去年机收籽粒面积只有6万亩,今年将达到13万亩。
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以来,我省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与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机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机技术推广补助项目是对接机制的一个创新示范。
除了农机技术推广补助项目,我省还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等方面实施项目,有效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种养科技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对全省粮食、油料、蔬菜及畜牧、水产品持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据统计,全省小麦、玉米、生猪等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11名首席专家、33名岗位专家,依托27个综合试验站,与41个示范县实行了对口帮扶。创新团队的专家结合产业,在示范县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实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一大批新优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技推广效率
在农技人员的引导下,黄国兴也爱上了农技,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引种“隆平206”,今年玉米实现单产1300斤。在粮食生产过程中,他从使蛮力到使巧力,从靠经验到靠科技,成长为一个种粮科技户和新型职业农民。
如今,在中原大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新技术推广、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力军。
“与一家一户的农民被动接收不一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是主动渴求。”一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干部介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都具备一定的种粮经验和能力,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农业技术,非常迫切希望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
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促进农技推广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择优遴选农业产业化企业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技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大幅提高了全省农技推广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