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捐宝人工地遇难 故宫补助其家属十万元
近日,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何刚同志追思会”,向这位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贡献的捐赠者表达悼念。何刚虽然是一位普通农民,但他的名字与那些向故宫捐赠过文物的大家们都被镌刻在故宫“景仁榜”上。
何刚资料照片
何刚之子首次看到父亲的捐赠
何刚捐赠的银錾刻鎏金六方杯
何刚捐赠的银船酒器
河南农民捐赠19件文物给故宫
何刚同志之子何俊清表示,父亲的捐赠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为当年捐赠文物而后悔。1985年,河南省商水县村民何刚在老家挖地基时发现一窖藏银器。同年11月,他会同村支书刘红恩等将19件元代银器捐赠故宫博物院。
1986年2月,何刚又将存放银器的缸一并捐赠故宫博物院。经鉴定,该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较少,何刚所捐珍贵文物填补了此类藏品空白,在以后的展览中被多次使用。
故宫补助10万元
故宫博物院在得知何刚同志在工地上不幸遇难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发文悼念并联系了商水县委宣传部了解情况。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感谢何刚同志对故宫博物院的无私捐献,表示何刚的事迹是我国农民群体参与文物保护的代表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这些高尚的行为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鉴于何刚同志生前家庭屡遭变故,生活遇到极大困难,故宫博物院曾先后两次给予资助。此次又罹此大难,故宫博物院决定再次向何刚同志家属提供10万元的困难补助,尽上一份绵薄之力,帮助家属渡过难关。
单霁翔说,感其心,彰其行,故宫博物院将何刚先生的名字镌刻在景仁榜上,并给予奖金奖励。此后的数十年间,在何刚先生及其家人陷入窘境时,故宫博物院也曾尽力助其渡过难关。
回应质疑:何刚是上交还是捐赠
有声音质疑:从法律上界定,何刚应算“上交”文物,故宫博物院何来“捐赠”一说?对这一问题,故宫博物院表示:中国现有法律对于主动上交文物者应享有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缺乏明确标准,这样很难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而另一方面,我国盗掘、贩卖文物现象屡有发生,保护形势严峻。故宫博物院给予何刚“捐赠者”的身份,是对守法者的一种更大鼓励和认同,有弘扬正气和带动示范作用,其实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故宫博物院期望有更多社会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和支持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与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一道,共同担负起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神圣责任。
观察
文物面前 农民兄弟重义轻利
故宫单霁翔院长回首往事,感慨良多。他说:“其实,许多珍贵文物的第一时间发现者和保护者都是普通的民众。像何刚先生一样以保护文物为己任,不图名利的普通民众还有很多。”
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王宁贤先生等5位村民在村边劳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储满珍贵文物的窖藏。他们决定既不把它们分掉,也不高价卖给经常来村里的文物贩子,而是上交给国家。后来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件件有铭文,件件都是“国宝”。
这5位村民保护文物的事迹宣传以后的4年间在宝鸡地区又有11批农民兄弟在生产劳动中,发现以青铜器为主的数百件文物,主动上交国家。
也是在陕西农民保护文物的事迹和2014年贵州黎平县地坪乡村民保护地坪风雨桥的事迹影响下,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歌曲”,旨在动员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意识。
单霁翔说:“如果这些普通的农民群体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没有采取及时的保护措施,这些文物可能会无声无息地被走私、被破坏。在当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盗掘古墓葬、非法走私文物十分猖獗的情况下,农民兄弟重义轻利,捐献‘国宝’,使珍贵文物得到保护,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
新闻内存
捐宝农民工地遇难
32年前,河南省商水县固墙乡固墙村村民何刚向故宫博物院捐献了从自家宅基地挖出的数件珍贵文物。今年5月30日,年仅54岁的何刚在山东济南高铁工地上遭遇意外,一台龙门吊发生倾覆,何刚与正在工地干活的另外5名工友不幸遇难。消息传出,引发人们不同方式的悼念和致敬。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