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庆丰收,红枣小镇这个深藏千年的技术活儿亮了
秋分最是可人日,红枣树下说丰年!9月23日, 黄帝故里—郑州新郑市红枣小镇洋溢着一片丰收的喜悦. 我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设在这里。
此次活动由省委省政府主办,省农业厅、郑州市委市政府承办。围绕“传承农耕文明,共庆五谷丰登”,设置了“中原丰收晒场”“中原农耕文化”“中原大厨房”“中原美丽乡村”“中原农业科技”“中原话丰收”六大主题版块,通过“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促丰收”等形式,全面展示我省悠久厚重的中原农耕文化、现代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改革发展新变化、中原农民新创造。
【现场】18米高丰收仓霸气呈现,寓意18省辖市五谷丰登
活动现场,中原丰收仓组团着实引人注目。丰收仓高18米,寓意河南省18个省辖市共筑中原丰收大粮仓。在丰收仓两边分布着18个装满谷物的大粮囤,寓意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8年五谷丰登粮满仓储。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原丰收仓以粮仓为形,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蔬为基础,堆积成由中原特色农产品构成的标志性建筑 “丰收仓”,体现《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的精髓,展示粮食丰收、颗粒归仓,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红枣丰收的喜悦更有各种枣木雕塑来映衬。在“中原丰收晒场”,除了“中原丰收仓”,还有天下第一枣、二十四节气枣木雕塑等祥瑞造型。
【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砑枣”技艺亮相
“灵宝苹果潼关 梨,新郑大枣甜似蜜 ”。只见几棵“大肚子”枣树前聚满了围观群众。 “这种大肚子枣树就是通过砑枣后形成的奇特形状。”资深枣农史先生用他地道的新郑话向记者讲述了枣农最隆重的砑枣情结。
在枣树的盛花期,也就是每年的5月到夏至前夕,村民们需要用斧子在枣树的腰间砍磕出不深不浅的刀印子,俗称“砑枣”。每一棵树上至少要砍下100多斧子,砍上好几圈,一季一棵枣树将砑三四遍。
“砑枣树要掌握好技巧,既要用力得当,又要稳、准。”史先生说。原来,砑枣树是因为夏季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枣树养分过盛,水分往上走,光长叶子和树干,反而不结果实。如果给他们来点挫折,就会长出香甜的果实。千百年的砑枣后,老枣树大都形如大肚弥勒,头顶累累硕果。
新郑市非遗办主任王健民说,新郑大枣习俗与砑枣技艺当前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亮点】六大活动,件件惹眼
除了砑枣技术的现场演示,在打枣体验区,一家老小上阵玩得不亦乐乎。此外,系列活动还设置了还为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技能大赛获奖农民颁奖,在丰收晒场为中原丰收仓举行揭幕礼,观看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展演,参观中华枣文化博物馆、智能机器人车间、电商实时在线展示等环节。
【释疑】主会场为啥选新郑红枣小镇?
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新郑是中华根脉之地、华夏文明之源和人文始祖黄帝故里。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进入黄帝族时代,是中华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红枣是轩辕黄帝最早发现、命名和指导种植并传承至今的中国原产农产品,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目前,新郑红枣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好想你”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九月是红枣成熟的季节,此时庆丰收、晒丰收,不仅能够让农民充分享受丰收的喜悦,展现当下红红火火的日子,而且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责任编辑:钱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