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群农民工的"壕居"生活:空调开放、床头插玫瑰
帐篷旁边的空调室外机
插在床头的红色塑料玫瑰
帐篷内装着空调
河南商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宋晓珊 实习生 窦子昂/文 记者 王春胜 实习生 罗晨晏/图
人生在世,“吃住”二字。在郑州熊儿河畔,有一群对生活不肯将就的农民工师傅,他们将劳累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空调开着,红色的塑料玫瑰装点着十多个大老爷们居住的凌乱空间,酒肉下肚,啥累啥苦都没了。
住
河畔绿荫下
有间帐篷“空调房”
绿树荫浓夏日长,连着下了三天雨后,郑州“秋老虎”来了。8月21日上午11点,紫荆山路已经热得烫人,过往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匆匆而过。紫荆山路熊儿河畔,绿树掩映间,一个军绿色帐篷若隐若现。这里是十多个农民工的“壕居”。
有多“壕”呢?空调24小时开放,帐篷里全天保持着宜人的温度,电风扇也呼呼开着,将凉气送到每一处边角,自来水管通过树枝从居民小区拉到帐篷前,污水则由农民工自制的一个管道直接排进污水井。帐篷内,有8张上下铺板床,一朵红色的塑料玫瑰花斜斜地插在床间。
厨师张日训(音)在里面惬意地踱着步,上午10点多他就做好了一大锅西红柿豆角鸡蛋卤,红红黄黄绿绿的一大锅。看看表,11点了,他又烧开了一大锅热水,等人一来就能下面条了。
吃
河南厨师:
人人都是大胃王
11点13分,第一拨在河畔施工的河南农民工歇工了。早上5点多就吃饭的他们已经饿得受不住了,打开自来水龙头,接一盆清水洗过手脸后,拿了一个馍夹上咸菜就先吃上了。
下面条的张日训已经撕开了八袋多干面条,一袋400克。六七斤干面条下锅,七八个人根本不够,还得吃馍填补,张日训说:“夏天里胃口不好,一般都是俩馍,吃仨的都少。”尽管帐篷里开着空调,农民工们还是习惯蹲在马路牙子上吃饭,不一会儿“哧溜哧溜”的吃面声响成一片。张日训搅了搅被捞空的锅,又开始下面了,“还有人没吃呢”。
山东师傅快手绝活
连买带做20分钟出菜
河南师傅正忙着“馍就面条”,又回来了一个农民工,却骑了一辆小黄车出去了。
工头介绍说,那是来自山东临沂的石材师傅陈庆华,一同住在帐篷里的有三个山东师傅,吃不惯咱的饭,于是他们每天自己做饭。
五分钟后,买菜回来的师傅陈庆华开始做饭,一斤切片的猪肉直接倒进水里,加上姜片及山东人顿顿不离的大葱,把水熬干后,三两热油直接下锅,简单粗暴地快炒,加水、加豆腐接着炖,再加上买来的酱料,肉香四溢。很快饭就做好了,算上买菜,一共用了20分钟,一荤一素俩菜,再倒上街边买来的散酒。也没行酒令,热辣辣的散酒就着豆腐和肉就下肚了,陈庆华咽下一口酒,吸了一口气,感叹“生活美啊”。
睡
忙碌一天的农民工
进入刷屏时代
晚上7点半,忙了一天的农民工终于能好好歇歇了。城市华灯初上,吃完饭师傅们往往会选择在城市的街头随便转转,购置生活用品。
山东师傅陈庆有时会秀秀肌肉,“看看这,二百多斤的石头一搬就上。”
从4月份工程伊始就在这儿打工的张师傅也会拿出自己的“方疙瘩”给家人打打电话,聊聊近况。他说自己有两个女儿,都在上学,特别乖巧,平时活不多的时候也会回家看看。
30多岁的王想(化名)则掏出了几百块钱买的智能机,他喜欢看玄幻、修真类小说。有时,也会刷刷朋友圈,关注新闻和微博了解时事,再拿来跟朋友们聊聊。“我们农民工也得跟上社会的步伐不是,哈哈哈……”
【揭秘】
外出打工28年的师傅:
头回住上空调房
没有稳定的待遇,长年在工地辛苦工作。这是很多人对农民工的印象。
也的确如此,在外打工28年的山东师傅陈庆说,这是他外出打工住过的唯一带空调的“房子”。
来自河南巩义的张文茂师傅说,之前外出打工住的都是板房,睡觉都是打地铺,更不要说有空调了。
工头李云义说,5月初,天还没大热的时候,有些师傅“怕天太热受不住”,走了两拨。后来同住的一个山东师傅就买了一台新空调,想着过段时间活儿干完了,再捎回山东老家。“短活儿,确实很少有老板给安空调的。如果山东师傅不装空调,过段时间我们也打算配上。”李云义说。
至于为啥在熊儿河畔搭建帐篷,李云义说,这是施工方选的地,因为地方太小搭不了板房,所以就花2100元买了个帐篷搭上了。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创意,网上一间六七平方米的临时板房少则2000多元,多则12000元。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