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首位 推进粮食定价价补分开
陈锡文表示,下一步推进的原则,是使粮食价格和补贴能够分开。现在的最低价和临储价,一定程度上是把价格和补贴合在一起,将来要把价格和补贴分 开。粮食价格应该主要由市场形成,市场主体才会活跃;如果市价过低,政府可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价补”分开,应该是未来走势。
11月4日,国新办召开发布会解读《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称,《方案》是农村改革系统性的总体设计,明确了农村改革的大的原则、基本方向和划清底线等。
整份农村改革方案,聚焦五大核心领域,包括改革和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创新农业的经营形式,改革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增强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以及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理。
产权制度改革放第一位置
陈锡文称,五个关键领域,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放在首位,对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来说带有基础性的意义和作用。
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体部分是耕地。陈锡文称,耕地涉及到亿万农民,耕地产权制度如何进一步清晰,在当前是很大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今年已在12个省试点,截至今年6月份,已有2.6亿亩农民的承包耕地明确了承包经营权,并且有的开始发证。
对于市场密切关注的土地改革,《方案》从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的角度,明确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思路。
陈锡文称,土地制度改革中的有些内容,和现行的法律制度是有冲突的,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目前正在33个地方进行试点,试点到2017年年底(结束)。
陈锡文表示,在试点期限内,试点范围内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款暂不实行,试点结束后,国家会对试点改革的成果进行评估。评估之后,再确定到底是修改法律还是恢复原来的法律来实行。去年开始,试点工作已在33个县级单位开展部署,目前正在推进之中。
粮食定价:价补分开是趋势
《方案》对整个粮食改革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原则意见,即粮食价格的形成应当贴近市场,同时要兼顾农民的合法收益。
陈锡文称,现在粮食形势非常复杂。从表面上来看,一是连续12年国内粮食产量在不断增长。二是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粮食数量不断增长。三是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在不断增长。
他分析原因称,第一是目前农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第二是保护政策使粮价不断走高。第三是国际粮价在下跌。第四是货运问题。第五是汇率问题。
今年9月,玉米临储政策实施七年来,收购价格第一次下跌。对此,陈锡文表示,这两年国家对三个主粮的基本政策,比如小麦和稻谷,在已经实行最低价的地方维持价格水平不变,2015年实行的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没有提升,2016年正在研究过程当中;9月有关部门公布的玉米临储价格,和去年相比主产区的玉米临时收储价平均降低0.12元,市场价格也在下跌,但仍然是高于国际市场的。
陈锡文表示,下一步推进的原则,是使粮食价格和补贴能够分开。现在的最低价和临储价,一定程度上是把价格和补贴合在一起,将来要把价格和补贴分 开。粮食价格应该主要由市场形成,市场主体才会活跃;如果市价过低,政府可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价补”分开,应该是未来走势。
新型农业主体和职业农民培养相结合
农村务农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和《方案》中,均受到重视。
《方案》提出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战略性举措。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称,很多地区也在探索怎么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最重要的是要在农村留住一部分青年人,特别是要把中年人留在农村。
“如何务农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是 ‘三农’政策难题。”韩俊称,首先要把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结合起来。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韩俊建议,必须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等,配套的制度要跟上。让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种地,还能发展旅游服务业,然后有像样的收入;同时农业职业教育也要跟上。
韩俊提到一组让他惊喜的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大学里愿意回到农村务农的占到了5%-6%”。
“如果连1%都不到的话,就很成问题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