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视点:聚焦两会 聚焦“十三五”规划纲要

30.03.2016  01:54



习近平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等建设支持力度

时间:2016年03月08日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蒙志军 刘文韬 唐婷 贺佳

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的审议。

今天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春意盎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这里,出席湖南代表团第五次全体会议,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和计划预算报告。他强调,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和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平、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参加审议。湖南代表团团长徐守盛主持会议,副团长杜家毫等参加审议。

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发言热烈。徐守盛、杜家毫、詹纯新、郭建群、向平华、谢超英、刘正军、潘润兰等代表,先后围绕推动创新发展、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供给侧改革、发展环保产业等问题发表意见。

习近平认真听取和记录,不时询问情况并同大家讨论,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充分肯定了湖南5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希望湖南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使湖南各方面工作和综合实力再上一个台阶。

习近平指出,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他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要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要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等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切实夯实农业基础。

今明两年,全国省市县乡要陆续换届,要深刻吸取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和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的教训,以“零容忍”的政治态度、规范严谨的法定程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严肃认真的纪律要求,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习近平祝湖南的工作更加顺利、更上一层楼,湖南的明天更加美好,湖南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受国务院委托,公安部党委委员、中央纪委驻公安部纪检组组长邓卫平,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全国人大财经委有关同志到会听取意见。湖南代表团副团长于来山、韩永文、谢勇,以及李江、张剑飞、赖明勇、康为民、游劝荣、赵永平、黄伯云等代表参加审议。

李克强介绍“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时表示,要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

时间:2016年03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 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 提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 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 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 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 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 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 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节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和2016年农机化重点工作:今年增加深松土地1.5亿亩

日期:2016年3月5日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邵海鹏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提到,2016年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深松土地1.5亿亩。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增加深松土地面积2亿亩”,并纳入国务院量化指标考核内容之一。据农业部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完成农机深松整地2.05亿亩,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之所以要深松土地,在于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深耕层,还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

青岛市对深松整地核心试验示范区进行监测的数据表明,实施深松作业后耕地地力提升,作物增产10%左右;每季作物可减少浇水1-2次,每亩可节支40元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每亩可减少化肥使用5公斤,节约费用15元左右。深松地块与旋耕地块相比,可减少水土流失和扬沙浮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专家测算,土地深松后蓄水容量每亩可增加15立方米左右,按2亿亩测算可增加土地蓄水30亿立方米,相当于1个北京密云水库的日常蓄水量。

在水、肥资源紧缺的背景下,通过深松来改善土壤条件,成为当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李克强总理曾到黑龙江抚远县红旗村查看农田深松情况,亲自登上拖拉机询问机手深松作业成本和收益,他说,“深松土地节肥保水抗旱抗涝,相当于土地轮休,是个好办法”。韩长赋部长多次强调,要大力开展农机深松整地,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把农机深松整地作为稳粮增粮的重要措施,继续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推广应用。2016年2月上旬,农业部已经印发《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全国推进农机深松整地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机型选择、适宜区域、技术路线、实施进度等内容,指导各地更加精准、更加科学地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

韩长赋:力争到2020年农业发展明显提质增效

日期:2016年3月1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了“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记者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记者会上表示,农业部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部署,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更好地在“十三五”补上“三农”这块短板,力争到2020年农业发展明显提质增效。

会上,韩长赋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他指出,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未来“十三五”还有更长一段时期会出现人口总量、城市人口比重,以及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现象。因此,在国家人口峰值到来之前,粮食需求还是刚性增长的,必须始终保持粮食稳定生产。他强调,“十三五”我们将不再追求粮食连续增长,将重点放在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上。在具体战略上,韩长赋表示,“一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们要保护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而且要推广高新技术。二是抓好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同时,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他认为,当前粮食的突出问题是在结构方面,正如我国农产品品种繁多,但玉米年度性、阶段性供大于求,而大豆则出现品种稀缺的现状。又如优质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多,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农业需要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他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针对玉米相对过剩的现象,要积极推进粮改饲、粮豆轮作,甚至有些地方要推广轮作休耕试点,把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适当调减下来;要提高大豆产量,进行目标价格试点、开展大豆品种攻关、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包括产业链建设。总而言之,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要使农业的生产更加符合市场、更加适应消费、更加提高效益,提高竞争力,使生产和消费两端都能够得到好处。

针对刚刚出炉的“十三五”规划草案中“如何让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韩长赋表示,粮食生产去年实现历史性“十二连增”,总量是12429亿斤,此前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在12000亿斤以上,这说明我国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提升;生产力其他的指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去年达到56%,这就说明主要的增长动力是来自于科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这说明田间作业主要是靠机械化;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了52%,这几个指标均能说明“十三五”推进现代农业还是有比较好的基础。

韩长赋强调,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他指出,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农业经营体系要转型升级,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第二,实现农业生产体系转型升级,要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推广,发挥物质、技术、装备的支撑作用,全面实现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第三,实现农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实现这三个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能够显著提升。

针对本报记者在会上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对农机化领域有什么影响”的问题,韩长赋表示,“农机化这些年发展很快,我们的机械化作业率提高到了60%以上,供给侧改革肯定还会带动农机化有质量的发展。

拓展农机化内涵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访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

日期:2016年3月1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 白云鹤 金娟

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针对读者普遍关心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业保险等相关热点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

中国农机化导报:我国农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农机市场需求日趋饱和,海外市场逐渐成为我国农机制造业销售的新阵地,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会对农机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张桃林:农业机械化发展要积极配合“一带一路”等对外合作战略的实施,引导和支持农机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加强国外先进农机研发与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提高我国现代农业装备有效供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绿色、创新”等发展理念要通过农机这个载体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机标准制定上面还要有所作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把技术、装备和其他方面组团式走出去,而不是农机单项孤立走出去。在此过程中,农机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在更好地走出去的同时,要与创新、开放相融合,把农机装备的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领域。

中国农机化导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机行业的飞速发展,接下来补贴工作方向会有什么变化?

张桃林:今年农机化领域的九项重点工作当中,第一项就要继续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的管理机制。很多人问,今明两年我国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会不会减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要解决农机化发展中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增加或者减少,补贴结构上会有调整,比如原来重点解决农机数量的问题,现在逐渐转变成注重质量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结构优化和布局,购机补贴政策的重点就应该向这些环节推进,但国家对农机化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不会减少。

中国农机化导报:国际粮食价格低、国内生产成本高,受天花板和地板的双重挤压,我国粮食价格去年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要解决这一困境,农机化和农机经营主体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张桃林:农机化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对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起到了“引擎”作用。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推动了其他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生产组织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效应、现代科技应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全国农机化工作会上已经提出要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和机库棚建设的扶持力度。计划每年推出一批满足基础设施完善、运行机制良好、财务制度健全、服务规模较大,综合效益显著的“五有”合作社,鼓励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企业开展企社共建,从而打造合作共赢的局面。我们还在积极开展信贷担保工作,就是要解决征信问题,让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补贴,而是利用现代金融保险手段,包括担保,撬动放大财政资金的效应,把社会资金和其他先进要素吸纳进来,突出重点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中国农机化导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商业保险不合农机化行业“口味”,于是出现了“农机互助保险”等新的保险组织,对此您有何看法?

张桃林: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虽然发展较快,但保险深度仅0.56%,低于全球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7%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亟须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借鉴国际经验做法,推动农业保险向“需求导向”转变,建立农户、保险公司利益平衡机制,强化和拓展防灾减灾、生产调节、担保增信等作用,逐步形成农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保险政策“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保险支持政策体系。一些大型农机具投入比较高,我们还是鼓励把机具购置和结构调整跟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变革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未来会抓一批典型,希望以典型带面推动农业保险工作。

中国农机化导报:李克强总理曾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农机化工作如何与互联网+相结合?

张桃林:互联网+在农机方面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制造环节体现在怎么让农机本身实现信息化、精准化;另一方面,在农机作业环节方面怎么实现智能化,跟种植制度、节水、节肥、节药、保护性耕作、精准作业联系起来,相互配合。互联网只是一个手段,最重要还是农机化发展的内涵。

把提质增效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访全国政协委员、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牛盾

日期:2016年3月1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经济、农业界别委员联组讨论会结束后,本报记者立即向全国政协委员、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牛盾发起提问,就“农机供给侧改革、粮食价格波动,我国及世界农业面临的挑战”问题进行独家采访。

中国农机化导报:“供给侧改革”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被定调后,成为公众关注的高频词汇,那供给侧改革对农机化发展意味着什么,应该如何推进?

牛盾: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益,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最后落脚点是保障粮食安全。农机供给侧改革,我认为要解决有效供给、有质量供给和有针对性的供给。

立足当下,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亟需增强创新动力。一是我们怎么样能让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更加符合生产的需要。比如,表面上看我们需要大型、超大型农业机械,但我认为按照中国农业的规模、特点,我们可能更多需要中、小型农业机械。二是需要“一机多能”的农业机械;三是希望供给方面提供的农业机械质量好,就像“老黄牛”,干活不嫌累,不容易生病。这是我们在农业机械化实施结构性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当中的重中之重,抓住这点不仅能让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益,而且能使农机手增收,更重要的是给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做出贡献,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中国农机化导报: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但粮价下跌,农民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现象抬头。对此您有何看法?

牛盾:粮价现在是调整了,那为什么国内的粮价比国际市场的粮价高,原因很多:一是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就对自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科技与创新的投入很大,我国相比较而言差距很明显;二是国外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达到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30%-70%,欧洲国家一般在30%,美国约为50%,日本约70%,而我们的补贴才刚刚开始,如果能给中国的农民在农业生产成本上补贴50%,我们的价格当然就要比他们低多了,这是问题的实质;三是对农村、农民的教育,发达国家很多已经完成了高中、大学,而我国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四是农村的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等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价格倒挂”。

粮价上涨或者其他调整,是一个国家政策的行为,要把这种调整放在更大的范围来考虑,比如说粮价上涨以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产品成本等都会有变化,那么国家政策就要把握好这个平衡,在制定和调整方面格外慎重和科学。

全国政协委员牛盾接受白云鹤记者采访

中国农机化导报:2015年您完成了从农业部副部长到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身份的转变,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和世界农业面临什么挑战?

牛盾: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放在国际视野来衡量和评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在国内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在国际大背景下来考虑和设计我国的农业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世界农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国际交流、农业治理制度问题、农业投入问题、怎么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等都很重要,但重中之重是解决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要提高这些国家农业生产能力,依靠自身来解决粮食问题,否则按照现在这种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援助N次”的模式,甚至把粮食当作武器来控制发展中国家,那世界就永远解决不了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首先要解决的也是粮食安全的问题。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召开后,全世界形成共识“到2015年争取把世界上还有的8亿饥饿人口减少一半”。哪个国家实现了?中国。中国是第一个实现了这一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现在还剩下7000万贫困人口。在去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和承诺,我国在今后五年要将这7000万人口全部脱贫,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人民将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 —— “十三五”农机化要做好哪几件事?

日期:2016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杨雪

3月17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纲要共分为20篇。其中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中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在第二十章提出了“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的目标。

按照规划纲要,农机化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呢?纲要提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在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创新条件。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整合统筹,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逐步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

规划纲要还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赵晓勇委员:多举措促进土地集约经营

日期:2016年3月8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赵晓勇委员在提案中表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是我国重大的农业经济制度,必须稳定。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承包地怎样包,怎么统、怎么分,怎样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种什么、怎么种等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品种选择难”“防虫防病难”“成本压力大”,仍然是农民种植的“三忧”。为此,他提出五条建议:

一是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服务与促进农户承包耕地集中连片。建议从“十三五”时期开始,整合政策、资金、措施,结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业土地整理、综合开发、沃土计划,“鼓励和引导”并激励与帮助农户自愿参与耕地连片承包、连片种植、集约利用。二是健全土地“三权”责任制度。即家庭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责任制度、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责任制度和乡镇政府土地监管权责任制度,保障耕地充分利用、合理利用。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即建设全国农户基础信息系统、耕地种植利用监察系统、国内外农副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四是大力加强农户生产能力建设。五是鼓励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健康发展。出台专项政策,激励其在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田间管理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钱学明委员: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日期:2016年3月8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钱学明委员表示,目前供给侧存在的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等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等措施加以解决,但更本质、更深层、更长远、更复杂的问题是供给体系存在的质量和效率问题。

他提议,要从三个关键环节入手。一是发挥行业组织作用,行业组织通过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标准,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引导有序竞争,促进优胜劣汰,规避投资冲动,防范产能过剩,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活企业创新动力。政府必须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消除地方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反腐和纪律检查,防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激活企业创新动力,让创新成为供给侧不竭的源泉。三是推动农民工身份转变,让主人翁精神保障产品质量。必须尽快将农民工身份转变为新市民和产业工人。当前,在国家“新市民”政策和“去库存”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尤其要尽快制定“新市民”住房政策,为“新市民”提供政策性长期低息优惠购房贷款,鼓励其进城买房,成为“安居乐业”的城市新主人,促进企业加大培训投入,提升职工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增进职工与企业的共识和利益联系,激发其内生动力,让主人翁精神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寄语两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关注啥?

日期:2016年3月8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何苗

每年全国两会“三农”问题都是热点。近几年,农机合作社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越发扮演重要角色,在代表和委员们的议案中多次被提及。农机合作社自身也希望受到更多关注,希望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到两会中去。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在当地发展较好的农机合作社管理者,听听他们的期望和寄语。

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陈卓:

希望能引导农机合作社科学发展

我希望职能部门和农机合作社都要理清一个认识,合作社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建设合理规模的合作社才能更长远的发展。

今年,国家要继续推进粮转饲,我们希望这并不是单纯从数字上来表示,比如某个地区玉米面积减少多少。而是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从农业整体布局上考虑所要调整的计划。”陈卓说,“比如说,我们榆树地区是玉米黄金带,就适合种植玉米,就应该多种植玉米;而松原地区是有名的杂粮产地,就应该引导农民多种植杂粮等经济作物。

对于合作社流转土地问题,陈卓也有话要说。他希望委员和代表们在两会上提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引导合作社理性看待土地流转,根据市场规律和实际情况来考量合作社土地流转的能力。“去年,我们当地有的合作社流转土地成本一公顷达到了2万元,但是由于天气原因,土地绝收,损失惨重。”陈卓说。

另一方面,陈卓十分期望代表和委员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要科学引导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陈卓认为,当前之所以出现合作社盲目流转土地的现象,一是合作社自身不能理性认识,二是职能部门没有科学引导。“我希望职能部门和农机合作社都要理清一个认识,合作社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建设合理规模的合作社才能更长远的发展。

天津世纪田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孙静敏:“希望有更多复合型技术人才来到合作社

农机合作社里有农机技术人才,种植合作社里有农技人才,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缺乏的是复合型人才。

孙静敏说,她希望有更多技术人才来到农村,来到合作社。去年合作社想要种植一些天津当地才有的“土特产”水萝卜和五瓣蒜,但是大面积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孙静敏向有关部门求助也没有结果。“我认为,未来特色农产品一定会是合作社主要的盈利渠道,但是没有技术人才去钻研产品和装备技术,这条路很难走。”孙静敏说。

孙静敏说,前几年合作社曾经想拓展业务,开发一些特色种植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病虫害、大面积种植产量低、机械化作业损失率高等问题,项目开发过程中很不顺利。孙静敏表示,农机合作社里有农机技术人才,种植合作社里有农技人才,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缺乏的是复合型人才。”农业市场不断繁荣,农机合作社要发展,可能就要拓展经营领域,生产和经销农产品就是其中一条可行之路,”孙静敏说,“我们期望有好的技术人员帮助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

平湖新联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顾春妹:“好项目是否可以尽快落实

申请通过了,也公示完毕了,就是不能把机具落实到位,没有人跟我们说明原因,也没有人给我们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合作社怎么办?

党中央出台的惠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于有农时限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缩短好政策和项目落实周期是当前有关部门仍旧要改进的工作。

以平湖新联粮油专业合作社为例,2015年第一季度,合作社通过项目申请无人打药机,想在6月水稻生长中期就用上,结果2015年上半年通过他们的申请,也公示完毕,直到2016年3月也没有将项目落实。顾春妹很着急:“申请通过了,也公示完毕了,就是不能把机具落实到位,没有人跟我们说明原因,也没有人给我们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合作社怎么办?”顾春妹说,好政策落实才真正是好政策。

关于合作社,往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都提了啥?

农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好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建言献策。编辑为读者梳理了几个典型的往年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在合作社发展方面的建议,从中可以看到代表和委员们在为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背后起的推动作用。

●201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等30位代表联名提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议案。张晓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7年多来,一些方面已难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亟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修订。提及修法的关键点,张晓山介绍,应主要集中在法律名称、成员资格界定、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合作社联合社、合作社内部的信用合作等几个方面。

●201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建议国家支持农场、合作社等自建水利工程。纪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转向以新型农业主体规模化经营为主。家庭农场、承包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等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随着这些主体的发展壮大,他们对农田水利的依赖度也将越来越高。安徽省在2013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实施“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修复和新建了一大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2014—2015年,安徽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投资87.8亿元,其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社会资金19.8亿元,占22.6%。因此,纪冰希望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主建设小型水利工程。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休宁新林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光辉提出“合作社发展要走大循环农业这条路”,陈光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种植模式不仅延续了古代的种植模式,还添加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农业化工产品这一现代因素。这一现代因素虽然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但是却带来了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粮食品质下降等一系列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农民即使加入了合作社,土地还是分散经营,合作社的发展也面临资金、环境等诸多问题,所以合作社的发展问题需要系统解决,根本在于中国的农业要改变落后的模式,走大循环农业这条路。

●2008年全国两会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乐平西甜瓜合作社理事长冯乐平提出“现行惠农政策别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漏掉了”的建议,希望在政府对农民的税收优惠在专业合作社中继续实施,这一建议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6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以及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等,免征增值税;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两会报道:政协委员话农机

日期:2016年3月1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武鸿麟(民建中央常委、贵州省主委):提高中小型机具补贴额度 研究农机用油补贴政策

尽管我国近10年来农机化发展良好,但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实际工作与相关政策法规存在明显差距、农机购置补贴制度亟待完善、南方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机作业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因此,他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在农机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促进作用。在农业部负责编制全国补贴目录的基础上,授权各省区根据区域自然资源与生产需要确定区域内补贴机具目录,应该按照生产条件类似区域发放补贴机具品目确定权,扩大省区或同类区域地区在相关补贴机具种类、品种的话语权;允许各省区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需求特点,对于需要跨省区调运机具,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补贴额度,并允许使用生产厂家提供的购置发票办理购置补贴手续;对西南地区,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倾斜性补贴政策,提高或至少不降低适宜区域生产需要的中小型农机具的补贴额度;积极探索,做好有限补贴向全面补贴的转变研究,真正推进农机购置补贴的普惠制。

第二,认真研究农机田间作业用油补贴政策和操作方式。积极减轻农机作业用油不合理的成本负担;借鉴农机购置补贴的发放办法,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根据农机普查情况,统计农机保有量、农机作业量、农机耗油量等,通过竞标方式,与供油方签订协议,农机手在指定地点加油并按扣除补贴后的金额交款;多渠道投资建设镇农机加油点;借鉴国外农机作业燃油补贴制度,给予作业农机30%—50%的燃油补贴。

第三,适当比例补贴资金用于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将农机化田间作业设施建设纳入农田基础建设整体规划中。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倡秸秆精肥还田 归口秸秆处理资金

我国秸秆平均每年产9亿多吨,多年来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出现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造成空气水体污染、土壤板结、肥力减退。目前实行的直接还田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尽快出台秸秆还田各项标准,改粗肥还田为精肥还田。农业部门应就秸秆还田形成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杜绝秸秆直接还田,提倡秸秆由直接还田变精肥还田。

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促进村级秸秆“收—储—运—用”中心建设。他认为,政府应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农业企业经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秸秆制肥机的购置财政补贴比例,以大户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农机化发展。

三是归口秸秆处理资金集中使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将各口径秸秆处理经费归口,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推广秸秆新技术和新设备;金融机构应加大资金倾斜,积极支持秸秆创新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

四是政府要大力倡导扶持施用秸秆有机肥,促进秸秆有机肥回归土壤,并对推广使用秸秆有机肥还田的农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政策直补金,使秸秆有机肥还田的农民短期不吃亏,长期见效益。鼓励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秸秆饲料化、基料化研究、示范和推广。

左宗申(中国民主同盟党员,重庆宗申产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鼓励农机金融业务发展 构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为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农机金融服务不足、增加农机产品效率,规模农场集中度。为此,他建议:

一是要鼓励我国农机金融租赁业务发展,完善并细化有关农机融资租赁业务方面的政策;加强农村租赁市场和金融环境建设;扩大农机租赁试点范围,摸索具有普适性的农机金融扶持模式;建设风险保障补偿机制,降低农机租赁经营风险。

二是要推进大型多功能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大型多功能谷物收获机研发创新;加大对大型多功能谷物收获机购置补贴力度;提高收获机械产品安全质量。

三是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大型农场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开办大型农场;简化贷款手续,积极为开办大型农场的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培育多渠道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扶持农场参加农业保险及建立农业互助保障基金;搭建农场商品流通服务体系;构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场向信息化发展。

民革中央:以高科技创新突破 补农业现代化短板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核心技术以及农业高科技的应用、推广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水平在缩小差距,但在农业信息技术、农机化、包括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的研发、应用仍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仍较低。

农业科研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当前我国公益性的农业科研机制仍然各自为阵,并未形成统筹协调、分工明确、配合补充并完善农业科研体系,造成科研资源分散,科研成果难以落地和推广。

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企业以科技创新为主体”,我国逐渐涌现出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为我国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产业支撑。但由于他们体制不姓“”,在国家项目评审、资金安排及科技奖励等方面往往排不上队,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

建议: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选择北京、上海等城市,借助国家创新区域政策优势,重点培育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加强对农业重大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快对农业前沿核心技术的研发,力争在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真正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破除企业创新的制度障碍。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互联网+农业”的融合,以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高科技+农业+金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民盟中央: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

建议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重点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信息进村入户、农业技术推广等工程打造平台,共享功能更加完备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建立“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构建农业“专家云”,实现农业专家信息资源共享。

刘平均(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发挥农机化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已经在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上取得了积极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产品有口碑,农业缺品牌”导致农产品难卖,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很重要。第一,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第二,加快我国农产品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建设;第三,建立知名品牌示范区。同时,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农机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种说法是,越优质的农产品越是出于手工,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手工耕作包含了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而机械化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范小建(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种植模式

现在政府要求农业种植模式进行结构调整,2015年玉米价格下降,让农户选择种什么确实是个难题。目前,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考虑市场,下一步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正如以前农民选择种玉米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现如今要想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规定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这种方式应该早就要摒弃。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我希望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为农户开展就业培训,或者与相关的企业联合搞订单式培训,这将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途径。

刘身利(中农发集团董事长):农民与企业融合 打造中国农业企业的“航母

现在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对我们企业来讲是利好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如果企业做好了,可以有效地缩短与国外农机企业的差距。但我们也要看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壮大本地现代化农业企业。目前,我国农业企业数量不少,但是实力弱、底子薄,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民利益融合不够,缺乏股权和产权联系,市场竞争力不强。我认为国家应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农民共建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用股权的形式进入企业,共享企业发展利益。要从战略角度予以重视,鼓励支持企业打造国际品牌,形成中国农业企业的“航母”,在国际上与国外企业竞争。农业企业还需要从管理到技术实现全面升级,为此我充满信心!

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科技创新助供给侧结构改革

供给侧改革想真正成功,要涉及到很多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科技创新。对很多科技人员来说,激励科研成果很重要,但研究过程同样重要,科技成果取决于过程。目前,科技体制和政策环境都亟待改善,从申请课题到成果管理,以及经费使用等制度都不尽合理,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对科技创新会有不利影响。建议改善科研人员研究过程中的制度环境,尊重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使科研人员将更多精力集中到科研工作上,避免教育行政化。

祁德川(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研究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机化发展

云南的农业发展现状比以前好很多,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基础设施方面,沟渠建设还没有到位,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也有待于提高,但农业生产方面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稳定边疆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云南受地理条件限制,机械化发展与内地相比较为落后,希望有更多惠农政策,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能多向少数民族聚集倾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胡有清(全国台联副会长):加快农用地膜机械开发研究

建议加快环保农用地膜和农用地膜清理机械的开发研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不同类型的环保农用膜及替代材料。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农用地膜清理机械,提高废弃农膜回收的机械化程度。

张全国(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按照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推动农业的工程化、信息化,这就需要农民的职业化。这既涉及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问题,又涉及提升农民技术水平问题。国家要制定政策,进一步加强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把符合新型农民要求的人才稳定到现代农业的第一线,发展现代农业。

王金富:秸秆如何从负担变财富

日期:2016年3月1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现实中,秸秆的治理方式仍然是“以堵为主”,各地不断出台修订焚烧秸秆的“禁令”,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表示,秸秆焚烧的存在根源还还在于回收难、成本高,再利用效率低,没有真正找到处理的“通道”。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即用秸秆还田机或者带有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油菜、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散在地表,继而用机械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以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目的。

王金富介绍说,有些地区秸秆还田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一些地方,由于气候、土壤、农作物种植农艺等原因,造成了秸秆在土壤中霉变,不仅无法给土壤增肥,甚至增加了病虫害,影响到下一季作物的生长,使农民受到损失。

因此,秸秆综合利用一定要因地制宜,多元处置。”王金富表示,他在调研中发现,在吉林省四平市,一种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值得推广。据介绍,这种模式是通过专利技术,利用糖化发酵等工艺将回收的秸秆转化为猪、牛等牲口饲料,不仅解决了秸秆利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减少了牲畜的生产成本(每头猪的生产成本可降低300-400元),增加了肉制品的营养成分,带来了多重经济效益。

在模式推广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秸秆运输便捷,增加农民收益。四平市目前计划在每个村屯设置秸秆回收加工点,推广秸秆膨化设备,将秸秆从就地饲料化处理后再进行压实打捆密封,既增加了贮藏时间,又便于运输。据测算,每公顷土地能够产出8-12吨秸秆,每台秸秆膨化设备处理能力在3-5吨/小时,农民通过出售处理后的秸秆可以获得纯利润约300元/吨。

二是形成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营养草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在秸秆转化过程中加入营养元素,可将秸秆转化为饲料,降低了牲口的生产成本。在发展食品加工产业的同时,上游产业链还可以带动秸秆捡拾打捆机、秸秆膨化机等农业装备产业,下游产业链可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生态农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运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包括造纸发电、生物质能源、3D打印等,但都或多或少存在成本效益、市场和技术出现瓶颈,秸秆综合利用的高效产业链还没能完全建立起来等问题,需要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创新与技术开发。

王金富代表建议,秸秆综合利用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变“”为“”。

把用于秸秆禁烧的基层治理经费转换为对农民不焚烧秸秆的补贴,同时设立针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升级的专项补贴。“从长远来说,要给秸秆找一个绿色、经济的家。”他表示,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专项补贴,一方面加大对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打包等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主要由财政来承担秸秆直接还田或秸秆回收的农机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培育的专项补贴。

王金富相信,当秸秆的利用方式跟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节奏之后,秸秆就不再是负担而是财富了,秸秆综合利用将会走上绿色、健康、发展的道路,秸秆焚烧带来的生态、环保压力也会迎刃而解。

柯炳生:为农机科研创新提供好环境

日期:2016年3月1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要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才能助推科技创新。”在3月5日的农业小组讨论会期间,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向记者表达了他今年最关心的问题。

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2016年是‘十三五’起步之年,目前强调供给侧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科技与创新,国务院也出台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文件,其政策更加注重的是成果产出后的奖励。”柯炳生坦言,“我认为科技成果产生的过程更为重要,现行科技体制和制度环境很多还不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出。

在谈到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现状时,柯炳生有些担忧,“我们现在很多科研人员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填表格、考核、报销等繁琐的工作上。”他说,“不同于其他科研项目,农业具有特殊性,如科研周期长等。因此,我们应尊重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改善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外部环境问题,必须要建立符合农业规律的科研体制机制。

在激活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如何保护科技成果非常关键。柯炳生举了一个例子:有些果树品种,科研人员费了半天劲,培育了十几年,老百姓见到后“咔嚓”剪了一枝就能用,所以这个科研成果是不好保护的。“我国存在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成果重复等问题,因此,要避免拿工业的思路来套农业。”他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大学、农科院所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农业相关研究项目实现长期合作。

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

机械化不是现代农业的全部,但是没有机械化发展是一定不行的。”柯炳生说,“今年,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想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我原来种玉米现在改种蔬菜,单个农民可以做到,但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大面积规模化种植是很难‘掉头’的,投资也很大,因此,实现机械化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针对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柯炳生认为,除了关注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程度外,我国应将重点放在丘陵地区的机械化。“国外都是大片土地,使用的是大型农机具,我们可以通过购买获得。但是我国丘陵地区的中小农机具需要国人自己研发。但目前很少有农机公司来研究小型机具,这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他认为,科研创新根本在人,要注重农机化人才的培养。“中国的农业机械制造能力相对落后,但中国的农业机械不能仅靠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人员。我们有很多工科院校有很强的研发力量,包括机械、材料等综合性研究,这是很大的领域。很多大中型农业机械都是国外企业研发生产的,我们的工业应当关注农机领域,在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促使大企业投身到农业领域,制造属于中国的农机产品,而市场会给他们满意的回报。

姜卫东: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

日期:2016年3月1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全国人大代表、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今年的议案聚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

应对农机创新产品 给予政策扶持

中国农机工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包含拖拉机、耕整种植机等10多个子行业,生产3200多个品种的工业体系,但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农机工业现代化、农机科技创新等工作目标,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姜卫东表示,首先,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处于中等水平,低质、低端占比高。“主要表现在低端农机产品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中高端农机产品、满足农艺需求的产品明显不足。

其次,农机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2015年,我国仅拖拉机企业就近200家,大多数企业技术路线同质、生产工艺水准不一、规模差异大,甚至个别作坊式企业在缺乏必要的质量、技术、研发条件下也能生产出中、大马力拖拉机,鱼目混珠,质量和性能得不到保障,严重扰乱市场,最终影响企业的研发技术投入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使现有产品水平严重滞后于现阶段农业生产中高端需求。另外,农机装备的高端技术研发不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农机装备的创新研发参与度较低,产品核心竞争力不高等问题不容忽视。

姜卫东建议,应在3—5年内对国内农机创新产品尤其是民族品牌产品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特别是高端动力换挡拖拉机、青贮收获机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应在研发、生产和流通环节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如加大研发奖励力度、提高补贴额度以及市场净化等,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民族品牌核心竞争力。

同时,要加快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产能优化,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和条件;国家应参考汽车行业标准,拟定农机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避免低水平和重复建设;梳理、优化现有企业,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结构调整或兼并重组,淘汰研发和装备落后的地摊式、作坊式企业,壮大做强农机装备生产实力,尽快实现农机产品结构的低端转移、中端做精、高端突破,提高农机装备核心竞争力,真正为用户提供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的产品,杜绝低质产品倾销市场。

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

姜卫东认为,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在整个制造过程中,缺乏“中国元素”。另外,虽然凭借国内现有理论水平、应用的设计软件、关键装备与发达国家基本在一个平台上,但由于缺乏技术积淀、经验积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导致中国制造业发展受制于人,因此,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在当前形势下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巩固国内外市场地位,才能扎扎实实地走出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际地位,真正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姜卫东说。

他建议,首先应修改《劳动合同法》,从源头上抵制社会浮躁风气,引导公民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培养潜心搞研究、俯下身子提能力的“匠心”精神。同时,要把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家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开发替代进口产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从基础研究、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管理做起,提高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扎扎实实提升水平。

姜卫东表示,应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支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培育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提升中国品牌的附加值和国际美誉度,打造“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名片。

粮价不稳粮农慌 代表委员解忧忙

日期:2016年3月1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粮价调整更是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要将饭碗牢牢地握在国人手中”“绝不能让粮农吃亏”等消息扑面而来。即便如此,在经历了去年喜获丰收的同时,迎来较为强烈的粮价下降的事实还是让粮农们心有余悸。粮食丰收,粮价下跌,农民收入下降。自去年入秋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目前,水稻收购价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较往年也有小幅下跌。为此,本报记者就如何保障粮农利益采访了两会的代表、委员。

粮食是多?还是少?

粮食丰收,粮价短时间在局部地区出现下滑,本是市场规律,不需要大惊小怪。但如果粮食丰产,所有主粮出现全国性的大幅下跌,就不能简单看作是市场行为。尤其是长期以来外出务工的收益远大于种粮,真正会种粮的农民已经“青黄不接”,不少地方老弱妇女成为“主力军”。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提高种粮补贴和对粮食收购出台保护政策,但种粮丰产不丰收,势必会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要想研究粮价调整的原因,先来看看这组数据:我国连续12年粮食增产,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只有8614亿斤,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12429亿斤,也就是说在12年的时间里粮食增产了3815亿斤;再来看看进口,2015年我国大豆总产量只有230多亿斤,不到1200万吨,离国内需求差的很远,去年进口大豆1633亿斤,相当于国产大豆的7倍,而玉米去年的产量有4400多亿斤,在五大粮食品种中产量最大,但玉米以及玉米替代产品的进口达到了880亿斤。

细细研究,我们不禁产生疑惑,在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的背后,为何还会出现进口量不断上涨的现象?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现在粮食充裕,主要集中在玉米库存比较多。”他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进口,一个是结构性需要,一个是价格性竞争,国外的粮食确实比国内的便宜。因为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所以在粮食价格上不具备竞争力,因为这个原因进口了很大一部分粮食。“但从中长期看,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在人口峰值到来之前,我们的粮食需求还是刚性增长的,必须始终保持粮食稳定生产。为此我们要不断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推广新的农业技术。”他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粮食是一个总的概念,我国粮食分为五大类,小麦、稻谷、玉米、大豆以及薯类,这些品种产量又各自有多有少不一样。他指出,在这种既有多又有少的情况下,揭示出两个矛盾,一是,虽然粮食总量在不断上涨,但是粮食的品种结构在供给方和需求方还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二是,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一个软肋即粮食生产成本高、价格贵,与国际市场相比没有竞争力。

粮价调整 无需恐慌

面对进口粮价低于国内价格,很多粮食加工企业宁愿选择进口也不愿内购。进口与国内粮价的‘倒挂’足以说明国外种粮成本的低廉。多种因素导致的农民种粮收入逐年降低,势必迫使更多农民放弃种粮而另选他行。”作为种粮大户,全国人大代表于会怀更是忧心忡忡,“进口粮价低于国内,但这种低价却是建立在国内粮食充足基础上的市场行为,不可持续,一旦国内粮食大幅减产,价格主动权出现转移,进口粮价注定会大幅攀升甚至出现价格垄断。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应措施保持农民增产增收,农民转移超过限度,由此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价格是涨还是降?原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对农业、农民来讲粮价上涨是一个利好的政策,但是需要放在更大的范围来考虑,比如说粮价调整,对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产品的成本等都会带来影响,因此需要把握好这个平衡。“我认为粮价应该往上调整,简单地讲就是工业成本以及房价不断涨,为什么农民兄弟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不能涨一点呢,难道我们城里人觉得钱袋子还不殷实是因为农产品价格高吗?我的回答是,不。但是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讲粮价制定一定要很慎重,需要深入分析。

当然,理性应对粮食价格波动,要在兼顾农民合理收益的同时,让粮食价格的形成更加市场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按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此,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推进粮食价格改革,最终形成“价补分离”的局面。陈锡文认为,我国拥有关税配额保护,国外比国内价格低的农产品进口数量有限,关税配额没有了,税收一上去,国外粮食价格势必会高于国内很多。“粮价的调整,农民无需恐慌。但我们要在积极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同时,对小麦、水稻的改革必须跟进,才能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他说。

代表委员齐献策

在全国两会期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是不绝于耳。韩长赋解释道,“总的来讲,要提高粮食产能,就必须加强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新技术。同时,我国的粮食70%以上是主产区生产,特别是商品粮比例很高,所以应加强主产区建设。另外,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效率。”他提出,在此基础上,当前应将重点放在粮食结构性调整,针对玉米相对过剩的现象,要积极推进粮改饲、粮豆轮作,甚至有些地方要推广轮作休耕试点,把非优势产区的玉米面积适当调减下来;还需提高大豆产量,进行目标价格试点、开展大豆品种攻关、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包括产业链建设。

近年来,生产集约化、农民职业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粮大省正在积极推进的方向。于会怀坦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传统耕种模式极易受到粮价波动的影响,几乎是粮价下跌最大的受损者,完全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成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却因为种植结构的多样、经营方向的多元或者高端有机食品的生产,能较好地消化市场风险,自我止损。“以现代公司制度组织规模化和合作化的经营,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的长远之道。”他说。

与其类似,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广西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钱学明认为,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是农业种植散户的积极性却无法调动起来,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也未能明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解决农业低效问题。根源在于,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不足,规模农业运营要求产、供、销以及服务高度细化分工,很多补贴政策是在引导农业合作社搞小而全的农业企业。因此,他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综合农业服务组织体系,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与土地流转同等重要的位置。

粮食安全是关系13亿国人的口粮问题,如何让粮农不心慌,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告诉记者,“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扩大规模实现机械化,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好的产品,提高生产水平,降低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扩大规模,机械化不是现代农业的全部,但是没有机械化发展是一定不行的。

委员声音:

日期:2016年3月1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应注意三方面:一是要有世界胸怀和眼光,对于粮食生产总量、品种结构和价格矛盾,要放到全球视野去认识和思考;二是国家要从宏观层面有大的考虑,在粮食问题上,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地方之间要根据国际市场情况做好统筹和协调;三是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技术创新和组织体制创新,着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田成平:对于粮食安全风险,我们既不要轻视和忽视,也不要不适当地夸大。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把种什么的自主权交给农民,由农民根据市场供需状况自己决定,政府可引导但不要干涉,从而实现粮食安全与粮食增产增收相统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农业补贴力度,更好地发挥补贴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粮食问题要仔细分析结构,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供给;要认真应对种业问题,随着世界种业的规模发展,大宗品种被欧美发达国家控制,我们需要花大力气把种子的供应牢牢抓在自己手上。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于创新驱动,要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推农业企业发展。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当前粮食增产、库存居高的背景下,要高度统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思想认识,要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目前居高的粮食库存主要是由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农民存粮大幅减少,加工企业存粮慎重,进口粮食挤占国内市场等原因造成。建议:一是合理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同时要防止轮作和休耕过程中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二是进一步管住非法的低价进口;三是大力推进规模经营,使农民从规模经营中获得利益。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我对此很认同。通过贴息、直补、深加工等方式去库存,可以减少地方财政压力,提高地方粮食生产积极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粮食安全,意在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要求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并明确责任主体,从监管机制上进行探索,可让农业合作社、生产大户承担建、管、用的责任。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多方筹措涉农资金集中使用,让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到实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我们可以研究借鉴美国农业区域管理办法,改革我国农业区域化管理体制,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适宜区,分区域依据不同特点制定和整合有差异性、针对性的财政、信贷、保险、技术等农业政策包。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要把这个原则落实好,需要有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可行的具体政策方案。首先,要对现有的玉米过剩库存,有准确的统计和分析,不可盲目扩大。其次,取消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收储政策,国家不再出于托市的目的进行收购储藏,把现在所有的用于保护价格收储政策的财政支出额度,转变为农民的直接补贴。与此同时,一方面要处理好现在过剩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损害未来的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和竞争力。

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杨小平:从企业的角度讲,玉米去库存问题需要国家进行组织方面的创新,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现在不仅要讲国内的供需关系,更要讲国际的供需关系,通过统一战线把我们的玉米销到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政府、学者、企业家的合力,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政策力量,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要通过立法或出台政策,对非配额管制的大麦、木薯、DDGS(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高粱等大宗农产品进口也要加强管控。此外,政府要引导和倡导玉米主粮化,在优化和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胁迫。

两会报道:代表委员话农机

日期:2016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金娟 白云鹤、刘刚摄影

民革中央:区别对待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

目前,中国已成为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粮净出口国,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需要维持在95%以上,但现在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了红线。要想改变我国粮食的现状,要从根本上降低种粮成本和提高粮食品质,必须以土地流转为纽带,同步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针对有些人以土地流转之名,变相囤积土地,同时采用“非粮化”的经营模式等问题,建议,一要从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开展基本农田补划与重划工作,鼓励将大城市允许有条件的建设区内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坚决将城镇周边、道路两侧的优等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区,倒逼出卫星城镇、都市农业和田园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二是区别对待耕地和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农业经营者,在不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因地、因市制宜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三是严格控制耕地和基本农田“非农化”。缩小征地范围,将之严格限定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项目内;推行“谁执法谁普法”举措,依法处置利用流转耕地经营非农化产业的行为。四要完善准入与监控制度,建立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地流转新机制。

台盟中央: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 支持农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试点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进一步稳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切身利益。但由于到村入户工作量大,涉农人数多、种类多,农业时效性强,涉农保险难以做实。加之,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理赔不及时不规范,几乎所有农业保险工作均依托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者畜牧兽医站承担,服务体系职责分散。另外,赔付标准较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规定的赔付金额还是在2007年制定的,导致赔付标准低且涵盖不了直接物化成本。例如,水稻每亩地平均投入成本为300—400元,生产条件差的地区约为450元/亩,但是最高赔付只能到达300元/亩。为此,建议:

一要加强承保理赔规范管理,保证双方合法利益,做到“应赔必赔”;建立农业保险赔付评价机制,对承保管理、理赔服务、资金管理等环节加强监管。

二要健全保险服务体系网络,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

三要制定更加合理的保险条款,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制定新的涉农保险政策,在理赔上应根据种养殖的生长周期或降低免赔率,降低起保标准;根据农业生产条件及粮食价格变化作相应调整,将水稻赔付标准由每亩300元提高到每亩450—500元;改进保险扶持和保费补贴方式,将农户、龙头、集体经济组织等自己缴纳的部分改为全额缴纳保费,并将政府补贴保险公司改为直补农户,由基层监管部门负责监督农户的投保数量,发现虚假投保则取消财政保费补贴资金,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四是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促进种养殖业发展壮大。积极探索新型投保主体,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行差异化补贴,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提高财政补贴的精准性。

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发展社会化服务 降农业成本

社会普遍认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是导致我国农业低效、高成本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倡导土地流转,希望以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口,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但现有条件下的土地流转,并未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人才、技术、设备利用率低,折旧费分摊成本高。种植大户需要“小而全”的设备,如果自备完全满足自己需用的农机,一年当中可利用天数只有6—10天(整地、播种、收获、烘干),多次使用的也不过20—30天(施肥、施药),设备折旧成本高;还需要有专业水平的机手,而人员利用率不高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分摊。

为此,他建议应将建立、完善综合农事服务组织体系提高到与土地流转同等重要位置,是解决农业产业化低效率、高成本问题关键。

一是小麦收割机跨区作业模式,为发展综合农事服务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小麦、水稻收获期从5月下旬到11月将近6个月时间,专业化的农机跨区作业,使设备和人员利用率远高于大户自备设备,且设备使用、维护水平高,成为中国小麦、水稻机械化收获的主要运行模式。在各地培育综合农事服务组织,为种植大户提供整地、播种、育插秧、施肥、病草虫害防治、收获、干燥全程农事的专业化服务是切实可行的。在服务中心,农机手可以随农时更换使用的机械,农机也可通过全国联网的农机租赁公司或服务平台在全国范围内跨区调动,提高利用率,降低农产品中的机械摊销成本。

二是通过培育地方性的综合农事服务组织和全国性的农机租赁公司或服务平台,构建农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使种植大户种地简单且低成本,大幅降低生产设备折旧和消耗性农资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三是支持涉农企业研制用于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的高效率农机装备。政府应将对农业的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支持高效率农机及配套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广。

四是政府对农机补贴的重点,应鼓励一家一户或一个农民种植合作社购买农机转到重点支持专业化农事服务组织购买。农机购置补贴给专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设备维护率高,工作季长,运营成本低,可降低农事服务的收费,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五是制定统一作业标准。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跨区作业,设立作业纠纷协调机构,减少社会纠纷和矛盾。建立一套作业及验收标准,发生纠纷时专门协调机构核定事实,厘清责任,有利于为现代农业服务业创造公平交易环境。

九三学社中央: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

农业“互联网+”有助于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农业提供准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已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建议推进“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发展,希望有关部门组织力量研发农业“互联网+”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农业物联网智慧系统,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等领域广泛应用,开展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系统支持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智能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大力培育职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农民。推进“互联网+”助力农业走出去,面向在非洲、亚洲、南美等有关国家建设农业技术交流服务平台,推动我国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等“走出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动态化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于会怀:降低农机价格 补贴政策普惠农户

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以来,农机保有量显著增加,大型农机具走进家庭,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在农机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

一是农机价格普遍偏高,在物价普遍下降的大趋势下,农机价格暴涨,一台插秧机十几万元,一台玉米收割机20万元,补贴后农民还得拿13万元。某款农机补贴前是5万元,参加补贴后价格是8万元,国家补贴3万元,农民还得拿5万元,农民应得的补贴被生产商和经销商攫取了。二是国产农机质量较差,像国产玉米收割机用一年就坏,国产插秧机也是如此。三是政策驱动性已不明显,农机补贴政策推行十二年,辽宁全省农机化率近80%,部分市县超过90%,达到了预期效果,市场接近饱和,政策驱动性已经不明显,这些年农机补贴政策小调大不调,未做过大的调整。

根据以上问题,我建议:首先,要降低农机价格,减少销售中间环节,让农民和生产企业接近,让惠农政策落到农民手中;其次,提高国产农机质量,增加国有农机品牌竞争力,支持民族企业,保护农民利益;第三,适当调整农机补贴政策,在农机维修、养护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比如建立农机4S店等。

全国政协委员赖钟雄:鼓励科技创新 推进成果转化

近几年我持续关注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政策持续向好,每年都有一定补贴。除了我曾提出的要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外,我认为当下也应该关注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我国粮价不高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有助于降低成本,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福建对农业机械和设施农业方面都很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政府对小型农机具都很支持,补贴力度很大。

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政策落地,细化实施细则。科研人员出去兼职或创业,一定程度上是对科研的推动。搞科研不是坐电脑前冥思苦想,而是要和产业结合,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科研项目特别是应用型的东西,才能做出成绩,否则闭门造车是会脱离社会需求的。

全国政协委员李晓东:土地流转对接金融市场

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特点,不适应大规模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成本增高,科技进步难度加大。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建议在充分调研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探索土地变为金融性资源流转的方式和途径,加强引导,通过延长土地经营权确权期限,加强农业生产与金融市场的对接,以更大魄力进行改革,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彻底改变农业面貌。

全国政协委员白先进: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要想精准扶贫,适宜在农村推广的技术和扎根基层的人员缺一不可,但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仍旧不足,建议国家在编制方面对这些技术人员网开一面,给予大力扶持,这样才能把扶贫政策真正落实。

全国政协委员陈章良在农业组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中国土地紧缺,广西旱地每年每亩租金750元,水田1100元,东北的土地租金每亩也都超过一千元,可是柬埔寨湄公河两岸每亩地每年租金才7元人民币,俄罗斯紧邻黑龙江的地租金只有5元,中国农业也要走出去。他认为,近年来中国的许多工业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在今后五年鼓励、帮助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外去种地。

全国政协委员刘平均在农业组小组会议上指出,国家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他还提出,要修订国家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部分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不规范,标准的制定要与发达国家的标准接轨。

给植保无人机一个合法身份

日期:2016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江娜

现在的植保无人机效果非常好,在江苏发展也很快,但主管部门不明确带来一系列问题,影响植保飞防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在关注“开放型农业”“耕地质量”等这些“”问题之外,还专门带来了一个关于植保无人机的建议。

我们国家常年发生重大病虫害100种以上。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因防治能力不足,每年造成粮食损失500亿斤左右。而且现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病虫害防治问题更加突出。”吴沛良说:“但是植保无人机正好解决这个问题,它省工省时,效果好效率高,这几年发展很快。江苏省去年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就有150多架。

但是,对这个新生事物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主管部门。对农民来说,带来最大的问题是买的无人机没有主管部门,没法检测。”吴沛良说。

这个问题确实是农民头疼的。记者为此联系到此前曾报道过的河南省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记森,这个合作社现在已经有15架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服务。刘记森告诉记者,合作社里的植保无人机都是他买的。“买大型农机,都是经过专门检测,放心买;无人机监管检测什么的都不具备,买的时候就是靠经验,看发动机,看电池,看各个部件。不懂的人很难买。”另外刘记森也觉得贵,“那么大一台拖拉机才10万块,一台无人机也10万元。

现在的植保无人机因为没有明确主管部门,所以没法鉴定,农业部门的农机鉴定目前只鉴定地上走的农机,无权鉴定无人机;不能鉴定就不能推广,也不能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在江苏,农民购买植保无人机不能像购买拖拉机一样享受补贴。”吴沛良说。“所以,我建议当务之急是要明确农业部门为植保无人机的主管部门,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加快植保无人机产业化。

植保无人机比飞行特性更重要的是植保特性,这涉及到很多检测,也需要和农业其他领域的配合,比如用它打药,药的乳化性是不是跟普通农药一样?这就要跟农药企业去共同研发。所以我们还是希望由农业部门来负责用于植保的无人机检测。”他说:“明确了主管部门之后,要尽快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操作规程和评价办法。建议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针对植保无人机的作业特点和病虫害防治要求,制定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以及效果评价办法。

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将农用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范围。让农民早日得到实惠。”吴沛良说。

王金富: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农机化上新水平

日期:2016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刘婉婷 李纯

在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3月6日,本报记者就我国农机化发展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王金富在谈到农机发展问题时表示:“农机工程在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要坚持农机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再上新水平,全面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王金富认为,农机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农机的发展,恐怕目前我国的粮食价格还要高。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时期,土地流转加速,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大量涌现,农机工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王金富告诉记者,如何提升农业机械科技水平,如何做好农机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缩小差距 “互联网+”农业生产模式创新

王金富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机产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从行业看,农机行业大企业有待于做强,小企业有待于做专;从产品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

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方面,我国基本实现了主要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63%,但是仍然存在着主导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和许多环节的短板等问题。

在主要农业机械产品中,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技术上还存在代差,特别是在大型化、精准复合作业、智能化等方面差距很大。

在全程机械化方面,尚有诸多短板。如在作业前端育苗以及种子处理方面能力不足;在粮食收获后处理环节,粮食损失、质量保证、统筹管理等方面还没有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生产过程中,土壤水源、生态保护、生物质再利用、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在经济作物生产方面,目前我国全程机械化率水平还比较低,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减少,经济作物的生产面临困境,如甘蔗、棉花、土豆、蔬菜、牧草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急需突破和解决。

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王金富指出,结合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历史,农业机械技术和农机企业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深刻变革,我国“智慧农业”生产应当提上发展日程,有计划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产业化。

科技创新 提升农机供给侧能力和水平

王金富认为,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农业装备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而“农业装备制造的2025”和“农业生产的2025”,两者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面向“中国农业2025”,中国农机行业不再是单一的“卖产品、卖服务”,而是“提供解决方案”,即为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不同作物、不同规模、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现代农业生产解决方案。为此,中联重科适时提出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解决方案服务商”的业务战略,并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坚持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方面,中联重科目前可提供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从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成套装备和解决方案。

在粮食安全和粮食品质方面,中联重科一直坚持粮食烘干和贮藏装备的研究和应用。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可以提供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先进适用的烘干机械,同时拓展到木耳、枸杞等经济作物烘干。同时,中联重科致力于用“互联网+高效烘干”,使作物烘干、储运、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打造“智慧粮仓”模式。

在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方面,中联重科已完成甘蔗、油菜等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下一步将重点拓展牧草、土豆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

王金富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基础,融合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3S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时代将会到来。

王金富告诉记者,中联重科“现代农业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公司农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支持,大马力高端拖拉机、甘蔗收获机、节能环保与高效烘干机等高端农机产品自去年以来先后开发成功并投放市场,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新的竞争优势。

王金富提出,坚持农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是农业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农业大发展、大变革的形势下,农机行业必须站在为农业服务的角度,主动思考、主动作为,主动与国家农业发展相融合,才能有效支持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韩鲁佳:重视农机手技能培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

日期:2016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 白云鹤 金娟

在金色麦浪,在青翠稻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景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铁牛驰骋、机声隆隆。韩鲁佳委员这样诗意地描述这些年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她表示,在这农机化发展黄金十年中涌现出的农机手则成为了推进农机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预备军。

韩鲁佳认为,农机手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机装备的农业生产作业质量、机器性能的低耗高效发挥及其使用寿命、效益和安全,决定着各类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到位率。农机装备操作不当,既造成水、肥、药、油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埋下安全生产隐患。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乡村农机装备操作人员近5500万人,农机专业户500多万个,农机合作社3.6万家(平均每个合作社拥有35个农机手)。而目前,农机从业人员中受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仅140万左右,其中只掌握基本的操作和维修技能的初级工占比达3/4,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总数不超过5万人。在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的背景下,这组数据令人尤为担忧。

随着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农机装备保有量持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升级,新型多功能、智能化、环保型、大型化等先进农机装备不断涌现,农机装备作业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提速,这些均对农机装备操作人员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的需求日益强烈。

近年来,农业部门对农机手培训给予了大力扶持,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写入政府报告以来,农机主管部门采取现场演示、送教进村、科技入户等多种形式,积极在全国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争取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奖代补”、农机化培训专项等多种政策资金扶持,紧抓农闲时节为机手“充电”,年均培训农机实用人才约450万人次。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重视不够、体系弱化等多方面原因,基层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然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日前在两会期间呼吁“重视农机手技能培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

韩鲁佳建议,要切实提升农机手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地位。国务院财政、农业、教育主管部门,应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未来“三农”发展的基础和软实力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认真做好农机装备操作人员技能提升培训的制度性工作安排;应积极统筹组织协调,做好顶层设计,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共识,切实加快推进农机装备操作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制度化、上水平、见实效。

同时,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继续研究优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划拨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农机装备操作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实现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财政支持重点见“”也见“”;继续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进一步提高免费和资助政策的覆盖面,并在制度安排上切实保障对农机装备操作人员技能提升培训的投入比例。支持创新技能提升培训模式,提高技能提升培训的质量。

要支持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做大、做强、做出成效,通过不断深化政企联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多元化、多层次、开放性实训基地条件能力建设,构建政府推动下的行业、企业、院校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财政拨款、购买服务、政策扶持等多种手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展会、示范农场、企业培训中心等,创新开展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适合基层农机装备操作人员的技能提升教育培训项目,增强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满足农机手的新期待,为未来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带动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刘义发:尽快出台低速电动车分类管理办法

日期:2016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 白云鹤 金娟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时风集团董事长刘义发建议我国尽快出台低速电动车分类管理办法。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的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及广大农村市场兴起的低速电动车,是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典型产品,完全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全国各地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为此,他提出应尽快出台低速电动车分类管理办法,使低速电动车行业规范有序管理,成为新能源汽车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低速电动车在全国城乡市场深得老百姓认可和欢迎,行业发展渐成大势,产业化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低速电动车零排放、无污染,加快人们实现绿色低碳出行、安全舒适出行和经济智慧出行,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符合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低速电动车价格为3—5万元,每公里用电成本是5—8分钱,是汽油车使用成本的五分之一,符合中国当前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据统计,2015年低速电动车销量增长50%,达到60多万辆,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势头。

第二,低速电动车是供给侧改革的典型产品,从侧面促进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产品转型升级。一方面,低速电动车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转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出行,需要从供给端采取措施。另一方面,低速电动车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产品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中央提出的五大任务。由于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摩托车等传统产品市场需求总量不断减少。

第三,低速电动车量大面广,正是中国需要培育的新的发展动能,提升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他呼吁国家有关部委尽快出台低速电动车的分类管理办法,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发展的电动车要适合中国的交通体系,只有适应这个体系的电动车才是国民电动车。低速电动车就是量大面广的国民电动车,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推广的大势已经形成,规范管理势在必行。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制度,小作坊粗制滥造老年代步车、燃油助力车,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扰乱了行业发展。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把低速电动车作为国民车鼓励发展并明确标准予以管理”的建议,工信部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回复:关于小型电动车,应疏堵结合,实施分类管理,采取“升级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的方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规范行业有序发展。

目前“升级一批”按照纯电动乘用车管理的办法已经发布实施,但对于量大面广的“规范一批”的低速电动车,由于各部委意见不一致,管理办法迟迟不能出台,建议国家工信部等有关部委按照“规范一批”的要求,尽快出台低速电动车分类管理办法,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提质是“杀手锏” 创新是“生命力” ——两会代表委员谈农机化供给侧改革

日期:2016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 白云鹤 金娟

中国农机行业正由机遇性增长向结构性增长转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全国农机化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快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打造中国农业机械化升级版,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那么,农机化供给侧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改革怎么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代表委员和相关业内人士。

结构性过剩与不足并存 供给侧冰火两重天

农机购置补贴拉动了我国农机数量井喷式增长,2015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与此同时,中国农机工业却从多年的机械工业增长“排头兵”下滑到了机械行业平均线以下,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中小马力拖拉机等农机产品产能过剩尤为明显,而2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喂入量10公斤以上的谷物收割机等高端农机产品供应不足,供给侧冰火两重天在行业内已成为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为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一形势:“在主要农机产品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上仍存在代差,特别是在大型化、精准复合作业、智能化方面差距很大;在全程机械化方面,育苗及种子处理方面能力不足;在经济作物机械化方面,甘蔗、棉花、蔬菜、牧草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急需突破、解决,目前的生产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研究的主体已经是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雷沃重工董事长王桂民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对智能高效、驾乘舒适、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开始日趋旺盛,作为农机供应商,要从过去追求农机数量的增长向追求农机质量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看似是对生产者的要求,实际上是供需关系的变革,通俗的说法是:不再是你生产什么,我就买什么,而是我需要什么,你就要生产什么。“一些国产农机工效低、质量差,玉米收割机、插秧机等用一年就坏,那我作为农民自然可以不买你的,转身去购买进口农机。”全国人大代表、种粮大户于会怀说道。

提质是杀手锏 创新是生命力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改革会继续带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那么农机化供给侧改革的文章到底怎么做?

调结构是一个办法,养牛不好我可以换养羊,种黄瓜不行今年种韭菜,这是简单生产,相对来说很容易。但从长远看,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一定离不开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

关于供给侧改革有个形象的比喻,原来我们致力于低着头大量生产蛋糕,等客人来买,但现在我们抬起头来“裱花”,花心思做更好的蛋糕,走小而美的路线,让用户来找我们买蛋糕。全国政协委员、常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牛盾认为,农机化实施结构性调整和供给侧改革亟须增强创新动力,重点应当放在适应市场、多功能、质量佳,“一是怎么样能让农机的设计、制造更加符合生产的需要。二是需要‘一机多能’的农业机械;三是,希望供给侧提供的农机产品像‘老黄牛’——干活不嫌累,不容易生病。

“‘十三五’期间,机械化方式的主导地位会更强,现代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在结构性调整当中,除了考虑机具密集度,还要注意区域布局。”日前,张桃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机化不仅是解决劳动生产力的问题,还要把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而具体路线图还要通过回顾农机化发展大纲,结合“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做出行动方案。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让市场大浪淘沙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目前来看,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体制不姓“”导致了国家项目评审、资金安排及科技奖励方面往往靠后,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民革中央在以“高科技创新突破,补农业现代化短板”为主题的提案中呼吁加紧落实中央精神,出实招,破除制度障碍,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一些农机企业在供给侧改革正式提出之前,已经感受到了市场倒逼,走上了产品质量及管理的转型升级之路,无形中压缩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在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动了产业洗牌和升级。

针对供给侧改革,龙头企业中国一拖集团给出了自己的改革之道:坚持品质提升和创新驱动。通过积极开展质量对标活动,掌握并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持续优化制造工艺,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制定并实施品质提升计划,确保产品可靠性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掌握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重点包括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等。

中联重科目前可提供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从耕、种、管、收等全过程的成套装备和解决方案,同时扩展到了木耳、枸杞等经济作物的烘干设备。目前已完成甘蔗、油菜等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下一步的重点是扩展牧草、土豆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

雷沃重工则积极构筑和完善全球创新研发体系,并早在2011年成立欧洲研发中心以加强拖拉机、大喂入量谷物收获机和大型农机具的研发,目前在中高端农机技术领域可以比肩世界水平。

知识产权保护是补齐农机科技创新短板最重要的一颗螺丝

应该说,各大农机展会本应是企业展示自身研发实力和科技水准的重要场合,但实际上,人们在展会上却很难看到企业真正有科技创新点的新品。有国内农机企业向记者表示,“新研发的产品怎么可能放到展会上去?研发不易、模仿却简单得很,我厂的产品还没正式推出,那边的山寨机已经开始销售了。

由此可见,业内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乱象感到担忧和恐惧。张桃林曾透露,目前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知识产权是经不起考验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创新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柯炳生也对此表达了担忧,“一个创新产品出来后,山寨者蜂拥而至,创新者无可奈何。

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产品的供给将面临很大困境,农机化供给侧改革也必然困难重重。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卢绍杰在提案中提出,要以知识产权为重点,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记者观察:

供给侧改革是农机企业的自我革命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首提供给侧改革,今年“去产能”被列为经济工作五大任务的首位,足见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核心地位,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农机化供给侧来说,改革之事其实早已箭在弦上。

近几年,农机化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如何体面地种好地”的问题,但作业水平“两高两低”,即种植业高,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低,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装备结构“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区域发展“三快三慢”,即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旱地快、水田慢——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痛点”,体现出的是低端农机产能过剩,中高端、精细化产品供给乏力。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中央调控上从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结构来添薪加火,提供政策扶持和导向,推动产业升级外,就是要依靠农机化供给侧改革。说到底,改革的落脚点还是农机制造企业,突破点还是创新驱动。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

农业部门一直鼓励我国农业携农机一起组团式地走出去,而事实是,在质量不够过硬、科技不够先进的情况下,我国农机走出去的脚步仅仅局限在东南亚地区和部分非洲国家,而迎进来的则是约翰迪尔、凯斯等国际农机巨头的“攻城略地”。

走过农机化飞速发展时期,有一些企业提前嗅到来自需求侧的变化,开始在供给侧发力,一方面积极“瘦身”主动淘汰已经饱和的或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低效能农机产品;另一方面努力“进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研投入,将更多高端智能、质量优异的农机产品推出市场、占领市场甚至走向国际。

另一些农机企业还浸淫在“农机化发展黄金十年”的美梦中不肯醒来,希望依靠国家补贴政策和农民最原始的刚性需求,将低效率、低质量的产品销往市场,这些企业如果不立即调转船头,主动求新求变,那么一睁眼便会难以承受结构性调整的残酷现实,无疑会在这一轮轰轰烈烈的去产能、去库存的改革大浪中承受剧痛。目前来看,缓解改革阵痛最好的“止痛药”就是做好“加减乘除”:加,填补市场空白,增加中高端产品研发;减,中低端饱和产品;乘,将创新研发高倍加速;除,将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阻碍改革进程的选项快速清除。

由世界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强国转型,我国农机化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供给侧改革就是这段路上的必经站台。

委员声音

日期:2016年3月21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民革中央委员钟晓渝: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现在我国产品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不高,高品质的产品不多。实施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改变目前供给产品质量不高的现状,解决这一问题应有法律制度支撑。我建议制定《产品质量促进法》,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保障和引领供给侧改革。

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钱学明:我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一是农业问题表现为效益差、不赚钱,已经到了关口,急需补短板;二是供给侧除了产能过剩和库存问题,更重要是质量问题,需要行业自律。为此,我建议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补齐社会化分工的短板,补贴要向农业服务组织倾斜;通过简政放权,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

中国建设银行监事长张福荣:化解产能过剩应制定时间表,既要有国家层面的,也要有地方层面的。要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从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明确责任制。发达国家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根据经验,化解产能过剩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关键是切实重视、多措并举,以达到既定目标。我们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好化解产能过剩的时间表。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推进供给侧改革,要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加大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向低水平重复投入的企业贷款;要着力降低企业赋税水平,降低企业成本,重点是降低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

湘潭大学副校长刘长庚:国家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供给的问题,还包括政府行为、劳动力等方方面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提供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共产品,保证公平正义;同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刘学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生产企业研究和掌握重要产业行业的核心技术;要提高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责成有关部门推出政策的“组合拳”来推动这项工作。

长安银行监事长周新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国企、国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取得一石二鸟的效果;二是与金融手段的运用相结合,更好地发挥金融手段和资本市场的作用;三是与完善产业支持和退出机制相结合。



作者:来源:中国农业械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