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种企“亮剑”让民族种业强起来
编者按: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不同于其他产业,种业是源头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民族种业强大不起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就无从谈起。自2001年实施《种子法》、国内种业市场开放以来,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来华开展业务、抢占市场,在带来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经营、服务理念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挤出效应,民族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要想把13亿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就必须把种业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民族种业吹响了奋起直追、建设现代种业强国的集结号。农垦作为农业国家队,自然也就肩负起了强大民族种业的重任。在提出建设国际大粮商战略的指引下,农垦开始筑牢种业这一基础产业,并在扶持种企发展壮大等方面,正不断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加以推动。
近日,中国农垦种业联盟在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宣告成立。中国农垦种业联盟的成立,是农垦系统今年实施“联合、联盟、联营”三联战略,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农垦国家队作用,以及加快打造农垦国际大粮商行动中的一个重要举措。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300亿元市值、50亿元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的农垦种业航母;打造若干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区域种业龙头企业;农垦粮食作物种子生产能力、加工能力、销售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份额的50%。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石,是打造国际大粮商的压舱石。成立中国农垦种业联盟,就是通过加强农垦种业实力,提高农垦作为国家农业队的竞争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是提高农垦在整个国家农业经济地位的必然选择,也是整合农垦种子行业、壮大农垦种企实力所迈出的关键一步。”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说。
跨国种企强势袭来
民族种业位势堪忧
美国的孟山都、先锋,瑞士的先正达,法国的利马格兰,德国的KWS、拜耳……截至目前,包括全球前10强在内的外国种业公司陆续在华“跑马圈地”。此外,已有20多家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在华开展种子业务,经营的品种涵盖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乃至玉米、大豆、棉花等大宗作物。
跨国种企的强势进入,让民族种业遭遇从未有过的危机感,现实的挑战让国内种业界发出空前的自救呐喊。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2012年的种子市场价值超过600亿元,并呈递增之势。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外种企更是垂涎欲滴,纷纷来华圈地布局。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95%的甜菜、50%以上的食葵、部分高端蔬菜等都是外国品种;外国玉米种子在我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已从2001年的0.13%,迅速扩大到2011年的11%,10年间扩大了80多倍……
当国内种子市场被蚕食的同时,我们的种子培育研究领域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挤压。一些育种机构为了生存,开始发展其他主业,而种子研发则成了副业;一些育种人员也是迫于生存压力,开始转行另谋出路。人才是种业的基础,一旦人才流失,作为农业之基的种业,其支撑基础必将岌岌可危。
不能只满足于当“鸡头”
横向联合实现全行业突围
与跨国种企相比,民族种业差距何在?差距首先表现在规模和实力上。尽管我国种企经历了几轮的兼并重组,但我国目前的种子企业还有6000多家,而前10强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不过15%,真正是小、散、乱;而跨国公司则是数量少但个头大,美国孟山都公司一年的收入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
而就研发能力而言,国内种企虽然数量众多,但有研发能力的不过百来家;前50强每年的研发投入总计不足20亿元人民币,而孟山都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10亿美元。
“这样的现象在农垦种企中也是存在的。大家都只愿意当‘鸡头’,不愿当‘凤尾’,尽管各自的小日子过得还可以,但实力和规模却很小。尽管如此,却都不愿抱团发展,不愿与其他企业联手,生怕谁吃了谁。”王守聪说,农垦种企一定要改变这种思维,通过横向联合,变各自为战为集体协作,变单打独斗为集团作战。因此,通过成立中国农垦种业联盟,就是想把小、散、乱的农垦种企聚合在一起,统一步调、统一声音,在与跨国种企的竞争中先迈出第一步。
那么在种子选育领域又是什么形势?“相同领域的众多课题组也几乎都是各自为战,信息、成果很难共享,导致重复研究,育种效率低下。”农业部种子局副局长廖西元说,品种选育是低概率事件,要想从海量资源中寻找有利种质,从海量组合中筛选优良品种,就必须构建商业化育种“大体系”作后盾。
“然而在我国,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而大部分企业只是卖种子,农垦种企也是如此。”廖西元说,这暴露出我国种企“育繁推”长期脱节的短板。单就一个企业来说,它缺乏研发能力、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农垦种企之间必须加强科研育种的横向联合,互通有无,避免不必要的研发浪费。
农垦种企奋起直追
扛起联盟大旗打造全产业链
“服务农民,必先服务企业;以服务企业来服务于农民。”王守聪说,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扶持种企做大做强,种企研发种子的实力增强了,品种多了,必将给农民带来更多高产质优种子的选择机会,由此才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最终保障的就是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成立农垦种业联盟是扶持种企的第一步。下一步还将通过资本运作,建立一个国家基金,助力种企打造全产业链,先让农垦种企在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上占得优势,把农垦种子的牌子竖起、擦亮,让农垦研发的新种子先在垦区农场使用,进而再推广到广大农村市场中去,彰显农垦种企“国家队”的实力和优势。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农垦种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种业具有代表性的一支生力军,具有市场份额大、经营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涌现出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种业企业。截至2013年,全国农垦良种基地繁育各类农作物种子468万亩,生产种子178.4万吨,销售商品种子167.8万吨,农垦粮食作物种子商品量占全国商品种子比重达到33.94%。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等两杂制种面积达到104.8万亩,成为我国两杂种子不可或缺的重要制种基地和生产商。
大多数种业企业设立了专门的育种研发机构,品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营销过程中,农垦种业企业普遍重视品牌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垦丰、大华、皖垦、地神、塔河等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种业品牌。农垦种业发展还具有集中连片的土地优势,新疆、黑龙江等部分垦区和农场已成为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
当前,农垦首先拟筹备成立农垦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吸引整合垦区内外科研院校育种人才、技术、资源向农垦种业企业流动积聚;组织实施品种联合审定试验计划,在农垦体系内搭建联合研发的技术平台、品种审定的合作平台,加快优良品种研发进程。此外,联盟还将定期组织成员开展产品洽谈交易,创建农垦种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完善农垦种业营销推广网络,制定农垦种业品牌营销计划,提升农垦种业市场竞争力。
“只有牢牢地把握种业发展的控制权,我们才能牢牢掌控农业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把13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王守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