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改革带给“中国粮仓”哪些利好
本报记者杜君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案日前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标志着政策性银行改革大幕开启。作为农业大省、“中国粮仓”,全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改革牵动我省金融支农“大动脉”走向,改革能为我省带来哪些利好?4月15日,农发行河南省分行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最大的利好就是输血三农全链条,升级河南现代农业。
由流通到生产支农链条延伸
政策性的定位决定了农发行农村金融的支柱地位。据统计,农发行河南省分行成立20年来,以支农、促农、富农为最高宗旨,累计发放粮棉油贷款4746.8亿元,支持收购粮食5021.2亿斤、油脂21亿斤、棉花10830万担,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的“打白条”、“卖粮卖棉难”,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
“顺应市场需要,农发行支农范围由粮食流通,逐步拓展至与粮食生产加工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农发行河南省分行行长赵富洲说,近10年来,农发行所支持的粮油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占全省全部产能的50%以上,纺织企业占全省纱锭规模的61%,畜牧养殖及加工企业90%以上被纳入支持范围。
然而,由于农发行政策性和自营性业务划分不清,支持粮食加工企业等关系国计民生、应属于政策性的业务,被化为自营性业务,受到社会诟病。
“通过改革,农发行的政策性功能和定位更加突出,推动政策性和自营性业务分账管理、分类核算,明确责任和风险补偿机制,有助于农发行延伸金融支农链条,推动河南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赵富洲说。
升级现代农业支农范围拓展
国家明确提出,深化农发行改革,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和骨干作用,有利于解决农村金融与三农发展需要存在的期限错配、权益错配、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推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
事实上,近年来,在做好粮棉油收储业务的同时,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积极支持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放中长期贷款427.7亿元。仅2014年,创新发展“豫资模式”,就支持了全省15个市、37个区县涉农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当前,河南重点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性产业化集群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三山一滩扶贫开发等三农工作均离不开金融支持。”赵富洲表示,随着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农发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据介绍,今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将进一步发挥政策性优势,拓展金融支农范围,推广“豫资模式”、“水投模式”,加大在国家和省级大型水利工程、水生态城市、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探索和规范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临颍模式”,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