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触电”谋丰收
淘宝馆里故事多河南农产品上网淘金
洛宁县兴华镇下前头村的李书邦、王海英夫妇俩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今年夏天他们收获的2万斤山杏顺利卖了出去,还是通过淘宝网卖给了众多外地顾客。大家不但买了杏,还在网上纷纷留言,夸赞他们的杏好吃。
“没想到,2万斤杏只用了7个小时就销售一空。”淘宝河南馆的运营负责人说,6月12日当天,他们将李书邦夫妇的产品上线,取名“愚公”杏,还在网页上写下了他们的故事。女演员刘涛也为夫妇俩的精神感动,免费为李书邦夫妇的杏代言。
此前,李书邦夫妇坚守荒山30年造林绿化,栽种的六七百棵杏树近年大丰收,但由于交通不便,往年成熟的山杏大部分烂在了树上。
“愚公”杏搭上互联网后卖火了。去年以来,潢川的“空心贡面”也乘着舌尖上的中国刮起的美食风,在淘宝网上热闹了一阵。当地旺鑫空心贡面专业合作社已经生产了20多年,过去走的是批发商、商超这一类老路子,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电商对名气提高得快,我们还打算在网上搞活动推广。”
平舆县郭楼乡的王辉是个90后,今年初家里有了孩子,他辞职回老家。因为以前搞电子商务,回家后王辉就把目光放在电商上。“我们家这地方属于平原,不像山区有很多特产,想来想去,还是从自家生产的东西着手。”于是,王辉把老家的鸡蛋做成松花变蛋;当地盛产黄豆,但黄豆在网上没人买,他用土法将黄豆做成了“人造肉”;老家种植有红薯,他加工成了红薯干。按照这个思路,他将当地产的芝麻磨成小磨油,将玉米磨成玉米糁。还将店名取名为“柱子特产店”,显得乡土味更浓。“我卖的东西基本都是自家产的,小批量生产,突出农家特色。”
淘宝河南馆开业两个多月来,已有1000多种农产品上线。“我们将河南的知名土特产和‘老字号’品牌基本全拉进来了”,负责项目运营的河南杰夫电子商务公司副总经理杨战浩说,5月6日开馆火爆异常,开馆第一天,嘉瑞祥2500g装的正宗特级新鲜铁棍山药、河南烩面、兴盛德麻辣花生米均卖出100多件,创下新的成交纪录。
据一份不完全统计,去年河南农村网店数量已超过5万家,其中经营农产品的卖家为1.4万家。在淘宝网土特产的名录中,来自河南农村的商品信息已超过10万。
一捆山药的逆袭淘宝、微博、微信都用上
哪种河南农产品在网上卖得火?焦作的铁棍山药当属其一。
来自武陟县西淘镇的年轻夫妇赵作霖、冯方网名就取名山药哥、山药妹。他们以山药为代号,目的就是为了卖当地盛产的铁棍山药。
今年27岁的赵作霖大学毕业后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看到家乡产的铁棍山药卖不上价,就萌发了回乡创业、带动乡邻搞种植致富的念头。赵作霖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卖山药自然也就不走寻常路,他不在商场超市卖,从一开始就在淘宝、微博、微信上卖。
2012年12月,赵作霖的网店开张,他说:“微博的转发功能特别强大,我用来推广产品;淘宝是个比较成熟的交易平台,可以在这里进行买卖;而微信的私密性比较强,可以通过微信为客户做后期服务。”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山药哥、山药妹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仅仅去年,他们就卖出30万斤的铁棍山药,不但卖得多,价格还不低,最低售价也达到了12元一斤,最高的卖到30元一斤。
“我为啥卖得好,是因为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通过淘宝、微博、微信卖山药,卖的不仅是一种产品,还有互动、服务。”赵作霖说。去年10月,他在村里举办了“第一届网络山药文化节”,邀请32名微博发烧友到他家田里看山药、挖山药、吃山药,还现场开展了挖山药比赛,网友们发布的信息在朋友圈中大受欢迎。每逢给客户发货,“山药哥”和“山药妹”都要在每箱山药里放一双橡胶手套,一个削皮刀,一份山药食谱还有一张爱心卡片,卡片上写着如何食用山药的温馨提示,把服务做的温暖人心。
如今,在电商平台买卖铁棍山药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在淘宝网输入铁棍山药,有数百条销售信息,价格从每斤七八元到二三十元都有,销量显示有的付款人数量高达数千。不仅在淘宝网,亚马逊、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同样也有铁棍山药在销售。除了都标明生产地为“四大怀药”产区焦作外,销售手段也是花样繁多,有的打着“正宗”,有的标明大学生返乡创业,有的则是打出价格撒手锏。
在淘宝河南馆,“嘉瑞祥”牌铁棍山药不但销量高,页面展示做得也专业,这家原本做药材的供应商也在两年前试水网络销售。公司电子商务经理王波说,相比传统的大宗药材批发,电商的销售比例还小,但增长势头很好。“我们做药材供应,有很好的产品质量控制手段,在育种、生产上有技术优势,介入电商销售可以让产品优势很容易传播出去。”
电商人才缺乏电商意识也很薄弱
7月18日,淘宝中国·河南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就业项目在郑州启动,计划用3年时间服务一万名农村青年直接或间接通过电子商务成功创业。项目运营方、河南杰夫电子商务公司副总经理杨战浩说,河南农业电商最缺的就是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柱子特产店”的王辉对此感触颇深,他现在生产、客服、发货几乎全靠一个人忙,平时只有母亲帮助包装物品。“一直想找个人来做客服,但村里根本找不到懂电脑的人。”不仅是人才,乡里、村里都没有快递,每天发货,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送到县城,很是辛苦。
在人才缺乏之外,河南农户利用电商营销的意识也很薄弱。这一点,焦作怀庆府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马卫东深有体会。这家致力于特色农产品现货订单种植、网上商城和实体配送的电商平台两年前上线运行,成为河南省首家农产品电子
商务服务中心。运营当年网上交易额就达到3800万元。今年上半年交易额已突破一亿元。
“公司虽然在河南,但我们的注册用户大部分都在外地,山东、河北的居多,河南本地用户的成交额占比还不到10%。”马卫东说,一方面是因为河南农户和经营户对电商的认知度不够,另外,就是政策对电商的支持、扶持力度小。
马卫东说,他们平台上交易的农产品品种很多,但令他纳闷的是,平台上有收购商大量求购的信息,但又经常看到农产品卖不出去烂在田里的新闻。“很多种植户不会用、不愿用电商搞销售。”
采访中,不少人都提到了农产品电商的“遂昌模式”,浙江遂昌县不大,五万人口的县城却聚集了几千家网店。他们的经验在于发挥协会作用,建立以“协会+公司”的“地方性农产品公共服务平台”,以“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商”的定位探索解决农村(农户、合作社、农企)对接市场的问题。
电商大佬进村电商不等于农民开店
“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要想生活好,赶紧上淘宝”……这是高大上的电商巨头们在农村土墙上新刷的广告。电商瞄上农村,看上的是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反过来,当大佬们打通了农村的电商物流渠道后,农民也可以将农产品通过该渠道快捷地发送出去。
数据显示,2013年仅淘宝网(含天猫)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37.79万个。根据阿里巴巴研究中心测算,2013年阿里各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500亿元,2014年有望达到1000亿元。
这些快速增长的数字表明,农产品电商将呈燎原之势。
“农产品销售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电商的优势就是沟通信息,将有效解决农产品买卖难。”马卫东说,电商平台连接了各行业各地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高了农产品买卖的跨区域性,省去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在马卫东和赵作霖眼中,农产品电商还将助推农业的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控制。“农产品最终会回归质量,营销、流量都只是一种手段,电商很好的互动性将促进消费者和生产有效沟通、重建信任。”赵作霖说。
在他们看来,对农业大省河南来说,把握农产品电商的大趋势,构建电商平台,打通物流通道,不仅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是推动农村市场化进程,消解城乡鸿沟的机会。
采访中,这些电商的先行者也提出,农产品嫁接电商是一把双刃剑,在扩大销售渠道的同时,电商也让农产品价格更加透明。某种程度上,电商平台上的价格战更加残酷,新技术新渠道新模式的渗透将迫使农业生产经营转变思路和方式。
他们同时提醒,农产品电商不等于农民开网店。一村一店不现实,一家一店更不可能。“不鼓励农民开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营销、物流、冷链,这些专业事不是拿锄头的农民随便玩得转的。”杨战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