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路在何方

18.08.2014  08:46
      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

      然而,目前我省部分地区缺乏科学的灌溉和施肥制度,大水漫灌、过量施肥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农田水肥利用效率不高。

      在全省遭遇严重旱情的背景下考量,如何做好农业节水显得更加重要且迫切。

      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我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1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45立方米,按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标准,我省属于严重缺水省份。

      农业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也一直是我省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虽然近年来全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但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灾情。记者采访了解到,因为持续干旱和农民粗放式浇水等原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许昌县小召乡2005年打的农田井已抽不出水,郏县茨芭镇打一眼新井要到地下200多米才能见着水……

      有农业专家坦言,相对于工业和生活节水而言,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据测算,当前我国农田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6,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如果能提高到0.55,每年就可实现节水达300亿立方米。

      省水利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9,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提升空间较大。

      科技节水成效明显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

      面对紧缺的水资源,我省农业节水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全省农田灌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比如,在已建成的3000多万亩高标准粮田内,沟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抗旱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精细化灌溉设备,正走进全省的粮田、菜田和温室大棚。

    “水啥时浇,怎么浇,浇多少,要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科学安排。”省土壤肥料站站长王俊忠告诉记者,“发展农田节水,田间农艺节水技术的推广大有文章可做。”他举例说,沁阳1000亩农田节水示范区,通过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示范推广测墒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50%,节肥30%,粮食单产提高近20%。

      事实上,近年来,我省在不同区域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集雨补灌、聚水保墒等农田节水技术,有效提高了农田水肥资源利用率。据统计,我省年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模式8500万亩次以上,推广管道喷灌、滴灌等田间节水灌溉技术2500万亩次以上,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到30%,亩节水20到40立方米,平均亩增产粮食10%到30%。

      农业节水潜力咋挖

      对农业节水而言,技术节水成效明显,且前景光明。但长期以来,财政资金投入主要以农田水利为主,田间农艺节水技术推广投资却很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农田土壤墒情监测为例,它是做好农田节水工作的基础,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省监测点数量较少,不能完全覆盖粮食主产区,并且监测手段落后,部分监测点仪器设备老化损坏严重,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在不断增长的粮食产量与农业用水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怎样才能加快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更好地实现农业节水?

      “节水农业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应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保证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经费。”有农业专家这样建议。

      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武继承说,解决问题的落脚点还在于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种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这样,农业节水技术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会极大增强。

      王俊忠建议,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队伍,指导农民科学浇水用肥。同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不同灌溉基础条件,建立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示范推广各种高产高效节水技术新模式,在全省形成农业节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