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今年要做哪些事?

25.03.2016  11:47
              “十三五”开局之年,“三农”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综合开发将如何适应新形势、谋划新篇章?

  日前发布的201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点,明确了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攻方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藏粮于地:再造3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2020年)》,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今年,农业综合开发将在全国建成300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为此,要点明确提出,资金和项目安排向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倾斜,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林水技措施集成运用,重点对制约生产能力的沟渠路、桥涵闸、土技肥等关键障碍因子进行治理,着力解决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问题。允许地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地制宜充实建设内容,完善配套设施,在统筹整合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

  在投入方式上,今年,农业综合开发将积极研究推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积极探索有效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合力的体制机制,实现项目和项目、资金和资金之间的“无缝链接”,达到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最佳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在撬动投入方面,要点明确提出,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和引导国有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申请银行贷款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予以全程全额贴息或按比例补助。研究土地治理项目引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

  今年,国家农发办将继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放宽主体资质限制,降低项目申报门槛,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力度。探索采取边建边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构建“新型经营主体+连片土地治理+适度规模经营”的综合治理模式。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探索带动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有效渠道。

  此外,今年仍将组织做好世界银行贷款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和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工作,充分利用外资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增效增收: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今年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

  根据《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年)》,今年,农业综合开发将集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立体式产业扶持格局。要点指出,围绕同一个产业优选不同申报主体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构建立体式产业扶持格局。积极引导和培育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从产品加工、销售、流通中多重受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点提出,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今年将按照“以贴息方式支持规模较大的经营主体为主、以补助方式支持小规模经营主体为主”的原则,对不同种类经营主体分类扶持。国家农发办将研究出台关于财政补助资金实行“先建后补”管理方式的操作指南,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细化和规范操作流程。同时,总结地方股权引导基金、贷款担保基金等新型投入方式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

  为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集成效应,今年,农业综合开发将积极推进两类项目结合。围绕支农政策和资金统筹整合,把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统一规划推进,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相对接,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体化、集成式建设格局。总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以园区为平台推动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提升示范引领水平。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一战。今年,农业综合开发将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在加快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立足资源条件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

  调整结构:提升部门项目扶持成效

  部门项目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国家农发办今年将继续调整结构,加大统筹整合力度,突出项目扶持重点,改进扶持方式,避免与其他资金重复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其措施包括:

  ——推进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逐步提高单个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投入标准,探索实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挥效益。

  ——支持良种繁育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良种生产区域布局,提升良种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启动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和稻鱼综合种养示范项目,扩大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建设。

  ——加强国家储备林示范工程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进一步突出林业项目扶持重点,调整投资方向,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国家储备林示范工程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支持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的储备林基地建设,提高林地生产力。支持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提高食用油自给水平。

  ——加强供销总社产业融合和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调整优化供销总社项目结构,推进产业融合和土地托管项目建设,重点在粮食主产区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等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转变方式:力促农业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农发办今年将转变农业综合开发县管理方式,按照“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定期评估、适时退出、违规处罚”的方式完善开发县管理。国家农发办每三年对开发县总量进行一次评估,以确保开发县总量和布局与中央财政资金规模、资源禀赋分布、开发政策相适应。

  在此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地方按照“保、调、退、减”方针,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开发政策,重点保产粮大县及农业大县,适时退出已无开发潜力县,合理控制开发县数量,优化开发县结构,把更多资金集中用到粮食生产的核心区上来。

  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农业综合开发今年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推进高效节水措施推广应用。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灌溉及旱作农业技术,鼓励支持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大绿色循环农业扶持力度。在项目区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低碳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设施建设,加大养殖业畜禽粪便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力度,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三是积极推进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在生态脆弱地区或丘陵山区,因地制宜开展小流域治理和草原(场)建设,支持改良南方草地发展畜牧业。四是提升项目区科技水平。大力推广土壤改良、配方施肥、优良品种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

   创新机制: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面对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任务,要点提出,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包括构建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制度体系、完善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建立鼓励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

  为构建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制度体系,今年将以新修订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为统领,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精简统一、分级管理、放管结合、务实高效”的制度体系。全面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研究新时期下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新模式,出台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保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项目管理优势和特色。

  在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今年将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完善资金分配方法。修订项目评审制度,调整项目评审的限制性指标,通过过程参与、实地考察、抽查审核等方式,加强对省级评审工作和评审结果的监督评价。

  在监督检查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制度、改进机制、严格标准,加大事中和事后检查力度,通过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强化资金项目管理全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

  据悉,2011至201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96.9亿元,年均增长15.3%。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千方百计落实投入资金,5年累计投入81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