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涌流 洛阳特色高效农业风生水起

16.05.2016  05:18

  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昨日在洛阳召开,这是此类会议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召开。洛阳农业科技的亮点在哪里?透过几个场景,或者就能解惑。 


  【现场一】十年磨一剑为农业源头创新

  地点:洛阳农林科学院

  时间:5月4日
               
  天气温度:最高28摄氏度

  紫外线指数显示:强

  上午9时,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的国家小麦体系洛阳实验站的实验田里,穿着白大褂的该科学院研究员冯伟森和同事们,正拿着细长的竹竿为这一季的小麦“选秀”——他们要根据每株小麦的穗长、饱满、株壮等严苛的标准选出最优秀者,从而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轮小麦选育。

  现场背后

  “一个小麦品种从亲本杂交到开始推广往往要经过几千到上万个组合、数百次试验,想要育出一个国审品种至少得10年。”洛阳农科所所长高海涛介绍,享誉黄淮大地的“洛旱6号”小麦就在这块实验田里诞生,七年三创全国旱地小麦亩产纪录,2015年亩产653.9公斤。根据农业部门统计,“洛旱6号”收获面积接近300万亩,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旱地小麦推广品种。另一个明星品种“洛麦23”,年推广面积达500万亩,被农业部列为2016年黄淮麦区主推品种。据悉,该农科院建院以来,先后育成小麦品种30个。


  【现场二】丰收是科技“接地气”的最高检验

  地点:偃师市首阳山镇义井村河滩地

  时间:5月4日

  偃师市首阳山镇义井村村民张红前年在本村河滩处承包97亩土地,开始大片种植小麦。去年就尝到了农业新品种带来的甜头,张红满是兴奋地算了一笔账,“我种的小麦新品种是农科所推广的豫麦49-198,相比老品种,一亩地多产出将近150斤粮食,一年就能多卖一万五千元,这样算下来可比以前种地划算多了。”

  现场背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让老百姓认可才是最高指标、最高奖赏。除了传统的小麦育种创新,洛阳的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也直挂云帆,目前,华大基因洛阳农业创新中心已全面启动谷子、牡丹等基因育种研究。牡丹基因组学研究目前已取得五项世界第一研究成果。并且,除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企业也逐步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例如在洛阳市江左镇石张庄村的乐活自然园,伊川新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迪每天用手机打理着500亩果园,农企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实际生产力的“高效转换器”。

  【现场三】农技推广区域站打通惠农“最后一公里”

  地点: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一处麦田边

  时间:5月7日

  一栋红瓦黄墙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在孟津县送庄镇梁凹村一处麦田边,墙体上“中国农技推广”字样及标识格外打眼。这里是孟津县送庄农机推广区域站,进入综合服务大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块成田字结构排列的电子显示屏,它集送庄气象服站信息发布平台、河南省乡镇(区域)农机站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洛阳市农业物联网综合支撑平台和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豫农宝”于一体。再往里是土壤墒情速测室及农药残留速测室,这里有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等检验检测仪器。

  “很方便,我们地里就安装了二十多个视频监控,跟农技推广站的物联网是相连接,接受他们的远程监控和指导。”孟津县慧林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晓伟兴奋地说,就连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和西瓜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通风,都有物联网监控系统通过合作社的互联网大屏幕精准告知,平常合作社使用的农资和化肥也都通过区域站购买,“不仅便宜还安全。”

  现场背后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制约,科技人才、信息、技术、物资一直难以真正到达最需要的农村,形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鸿沟。农机推广区域站就是为了打通这惠农的“最后一公里”。

  于是,自2013年开始,洛阳打破行业部门、人员编制、管理体制的限制,洛阳市投资2891万元,在全市9县1区,建成了63个农技推广站,其中有50个集农业、畜牧、农机、气象、农村电商等于一体的标准化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还有13个乡镇站,实现了农技推广区域全覆盖,实现了现代农业技术与农户零距离对接。

  【现场四】培育农业人才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地点:洛阳洋丰果业生态园

  时间:4月27日

  “气温时高时低,我们正担心果蔬长不好,农广校的专家就来上课了,并且专家不光讲种植,还教农民咋管理自己的团队。”在洛阳洋丰果业生态园的田间学校,该生态园的董事长杨占通正和来自其他种植大户、合作社等的20余名农民一起接受培训,他们被分成小组,不时集中讨论,还进入大棚实践。杨占通说,附近不少人因为有了农广校专家的手把手指导,心里踏实,都开始大胆搞起特色瓜果种植。如今,附近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瓜果蔬菜种植区。

  现场背后

  洛阳市已经连续9年把农民科技培训作为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2013年以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307人,不断创新培育形式,建设农民田间学校87所,每个田间学校注重一个特色产业,如红薯、葡萄、樱桃、蔬菜、草莓、林果等,方便农民学习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提升信息化手段和能力,如今,数以千计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正在广阔的农村开辟天地…… 

  【现场五】绿色“食物链” 串起循环农业经济链

  地点: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

  时间:5月4日

  家住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的村民吕少华,早上起来轻轻转动燃气灶开关,青蓝的火苗就升腾而起,随后他拿起锅,指着锅底说:“用这沼气做饭同样没有锅灰,很干净,做出来饭菜照样香,一家4口1个月用气不到40元,一个月比原来用天然气便宜近20块钱,还不用换煤气罐,方便。”

  这种受吕少华欢迎的沼气,连同附近近300户所用的沼气实际上都来自位于本村的洛阳生生乳业有限公司。洛阳生生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经磊介绍,公司每年能消化秸秆2万吨;建成了两座粪污综合处理大型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气除为周边300户农户集中供气外,还为公司养殖基地、奶制品加工厂提供清洁能源;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液是优质有机肥,全部用于公司的饲草基地等,沼渣进入有机肥车间,复配包装后作为商品有机肥销售。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秸秆青贮—奶牛养殖—牛奶加工—牛粪—沼气—有机肥加工(沼液、沼渣)—农作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现场背后

  2007年,洛阳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循环农业示范市,“一控两减三基本”成为洛阳生态农业发展的主题。目前全市发展60余个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面积近20万亩,辐射带动以“三沼”为纽带的循环农业面积150万亩。全市沼气用户累计达到50万余户,沼气入户率全省第一。全市各类沼气工程发展到578座。建成100个循环农业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