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01.07.2014 12:20
本文来源: 农业厅
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生产基地,1000多亩蔬菜绿油油的一片,100多人正在提着篮子采摘着……
在许昌县金牛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这边是肉牛饲养小区,那边是百亩菜园。在这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逐步取代小农经济,农民合作经营正在逐步取代个体经营……
高科技、规模生产、附加值高……这是人们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最直观的印象,而这些似乎很难实现的各种要素,却在我市变成了生动的实践。
站在起的历史起点上,许昌现代农业走向何方?
高科技、规模生产、附加值高……这是人们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最直观的印象,而这些似乎很难实现的各种要素,却在我市变成了生动的实践。
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生产基地,1000多亩蔬菜绿油油的一片,100多人正在提着篮子采摘着……
禹州市森茂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种植迷迭香为主,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流转土地2300亩,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拉长了迷迭香产业链条……
许昌县金牛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这边是肉牛饲养小区,那边是百亩菜园,在这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逐步取代小农经济,农民合作经营正在逐步取代个体经营……
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大方向。当前,在许昌大地上,成百上千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活跃在农业战线,成为助推我市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充满勃勃生机,让农村大地呈现出了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
专业化生产 土中刨“金”的农民越来越多
在长葛市农民中间,流传中这样的口头禅:“病虫草害不用怕,去找植保专业化。”
这还得从今年3月小麦的春管说起,原来在长葛市广袤的田野上看到的不是忙于耕作的传统耕牛,而是植保专业合作社机械化作业的“铁牛”。
“要在以前,化学除草全靠肩扛,年轻人不在家,我们这些老胳膊老腿儿的又干不了。现在好了,你看刷的一排过去好几畦,又快又均匀,太方便了,这多亏有了植保专业合作社。”古桥乡何路口村村民秦桂珍说。
“植保合作社被当地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田保姆’,在方便农户田间管理的同时,还让更多的农民朋友放心外出打工、做生意。”采访中,长葛市兴业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保升告诉记者,如今他们的合作社有大中型防治机器6台,10天时间作业面积超过2万亩。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然而由于理念的灌输与转变,这块土地的变化正在悄然显现……在许昌的土地上,像李保升一样正在调整观念、转变思维,发挥资金优势和规模效应,积极购买先进的大型农机具,从土中刨“金”的农民越来越多。
市植保站站长马明安说,像我市植保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使专业化服务组织队伍不断壮大,植保机械化装备水平逐步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持续增加。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植保专业合作社达到147家,其中市级植保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0家,拥有机防队员3000多人,各类施药机械5800多台。
这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也是经营形式的创新。不论是合作社形式,还是“公司+农户”形式,农户始终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增加“三农”支出,规定了2014年农业财政补助资金扶持合作社需达到60%,其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个体农业经营者共同占40%的比例。此举对农村生产力解放意义重大,更加刺激着更多的资本涌向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组建主体多元化的特点,这与有关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多形式、多主体发展的引导思路分不开。当前,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村干部创办型,如襄城县绿之洲果蔬菜专业合作社、许昌县森茂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二是龙头企业领办型,如长葛民生种植合作社、许昌金牛肉牛养殖合作社等;三是专业大户创办型,如许昌县保献农机合作社、许昌县建洲植保合作社等;四是高校毕业生领办型,如襄城县好日子种植专业合作社、鄢陵县神农达农牧合作社等;五是农民自发创办型。目前,全市注册的合作社达1463家,入社成员6.1万人,带动17.8万农户。
市农业局局长唐成说,专业合作社对内有效组织农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对外发挥组织优势,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形成了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了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但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而且是引领农民走农业现代化之路的“金钥匙”。
市场为导向 合作共赢的前景越来越光明
“有了农机做靠山,咱农民种地越来越轻松了!”今年我市麦收会战中,捧着颗粒饱满、金黄圆润的小麦,和保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和保胜是许昌县蒋李集镇蒋东村农民。从2003年开始,他试着租赁耕地,发展粮食生产,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从当年承包的30余亩地发展到现在的800多亩地,他不仅成立了和胜农机合作社,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他说,虽然现在承包的地多,但觉得非常轻松,因为平地、育苗、播种、管理、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加上他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农机大户,活儿干得漂亮,价格又公道,附近村庄的农民都愿意用他的机器耕、种、收、播。“前些天,我带队到南阳、平顶山等地收割小麦,每天一台机械除去成本,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现在我们的18台收割机不仅收割自家小麦,还能帮助附近村庄的村民收割小麦。”
蒋李集镇蒋西村村民李文说:“今年‘三夏’生产很轻松,前面是联合收割机收小麦,后面是拖拉机带着免耕播种机种玉米,现在的机械化程度真是想都不敢想!过去收割小麦,全家人上阵也要三四天,打捆、运输、脱粒,再加上播种,至少也要忙上20天,人累得疲惫不堪。”“现在,给保胜农机合作社打个电话,从收割、秸秆还田、玉米播种,全是机械化一条龙作业。” 他妻子接着感慨地说。
2004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实施,到现在已10年,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带动多方投入,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农机合作社不仅担负着农作物的收、耕、种,还负责施肥、喷药,中耕、浇灌等一系列服务。农户只要跟合作社签订了作业合同后,就可以放心地把自家的地交给农机合作社这个现代化“大管家”。
实际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充分自己的独特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种什么”、“怎么种”、“卖什么”、“怎么卖”的问题。
对于这四个问号,唐成给出了答案:“种什么要围绕市场、调整结构,怎么种要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卖什么要延伸产业链、推动就地转化,怎么卖则要拓宽渠道、深化合作。”
“‘三农’工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同样道理。只有树立这样的信念,才能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唐成感叹道。
许昌县森茂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原有工厂化育苗大棚进行升级改造,率先在全市开辟了QQ家庭农场,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自家菜地”。目前,该合作社已经出租42余块QQ农场,年增收33.6万元,成为合作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合作社经营领域不仅局限于种植、养殖,而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禀赋,合作范围也更加广泛,从早期以种植、养殖业为主,逐步拓展到农产品加工、农机植保服务及信息销售服务等十多个领域,同时,把农村景观、文化活动和农业产业链活动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观赏农业、体验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拓展农业增值空间。目前,全市从事种植业的502家,从事养殖业的376家,农产品加工82家,农机服务138家,植保服务102家,其他136家。
突出特色 现代农业之路越走越宽广
前几天,许昌县陈曹乡许东村农民孙志军饲养的一头西门塔尔母牛又生下了一头健壮的小牛犊,这是他自前年开始饲养肉牛以来“收获”的第8头牛犊。“我准备再买几头母牛,争取今年靠养牛净赚四五万元钱。”孙志军高兴得合不拢嘴。
如今,在许昌县,像孙志军这样的养牛户共有826户,他们都是许昌县金牛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社员。
许昌县金牛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叫胡少涛。他告诉记者,合作社依托加盟的企业,以成本价为社员提供防疫及肉牛人工授精服务,统一进货渠道,哪里质优价廉就统一到哪里采购,实现了信息共享。此外,合作社还负责统一销售,将中间的“牛贩子”环节省去,让社员获得最大利润。
许昌县小召乡绰韩村村民李锋卫饲养了100多头牛。他说,这些年,养肉牛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得益于合作社实行的统一购买牛犊、统一饲养方式、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而自己只管按照肉牛的饲养程序做就行了。许昌县尚集镇周寨村农民周郑强更省事,直接把买的30头牛牛寄养在合作社里。
许昌县金牛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不仅吸引了本村的饲养户,而且吸引了蒋马、周寨等周边村庄的饲养户,形成了无公害蔬菜种植、绿色生态养殖、生物有机肥生产应用、沼气生产利用的高效循环模式。目前,该合作社拥有社员826户,肉牛出栏量8000头,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2000多亩,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社员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
合作社通过与龙头企业和市场对接,承受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的考验和锻炼,增强了驾驭市场的能力,不仅提高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而且创新了农业产业经营体制,拓展了农副产品销售网络,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近年来,我市按照“立足农业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整体思路,围绕“特色”二字做文章,切实发展好现代农业。如许昌县金牛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使分散的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对接起来,实现了农民合作,完成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生产要素的整合,使农业产业化在现行的生产力水平和所有制形式下成为可能。
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方面,我市帮助合作社开展“农超”、“农社”对接活动,实现了“菜园子”与“菜篮子”的有效衔接,拓宽了合作社营销渠道。目前,全市“农社对接”的合作社有24个,开设直营直销店29个,服务涵盖37个城市社区,年销售额8482万元。特别是禹州盛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把禹州粉条、河街腐竹、榆林花生、鄢陵小辣椒等具有许昌特色的农副产品整合起来,在郑州等地开设了4家土特产专营店,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大大提升了许昌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离不开优势产业的支撑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只有这样,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市农业局副局长韩永照说:“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合作社正成为新时期农民联合合作的有效途径,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具有巨大空间和强大生命力。”
强强联手 实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在许昌县苏桥镇禄马村的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承包大棚的许昌县百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农民社员寇慧霞正高高兴兴地采收花朵般的食用菌新品种——姬菇。
她介绍说:“姬菇是公司按照国家标准研发出来的著名菌品,味道鲜美,而且走俏新加坡、马来西亚、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培育过程中,公司不仅技术指导,还签订了产品回收合同就地现金回收,从目前采收的情况看,俺承包的大棚投入了9000多元,预计一年下来收入超过3万元。”
许昌县百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行机制,组织30多个食用菌科技示范户到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扩大了许昌县无公害食用菌的种植面积,带动了全县食用菌种植、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他们建成了13个年产千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社员263人,辐射带动了许昌县及周边30多个食用菌生产专业村的5万多户种植户。
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增对记者说,他们与河南农业大学开展科技攻关,使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取得了重大进步,食用菌菌丝、各类鲜品、罐头、干品等出口到欧洲、南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2300多万美元。其中白灵菇的标准化种植、加工、出口规模全国第一,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如何能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实现规模化种植,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增加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和农业收入,较好地体现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优势。合作社使农户“抱团儿作战”,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初步实现了农业的规模效益,彰显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未来走向。
市农业局农经科科长高歌告诉记者,像许昌县百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这样发展这么快的合作社,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在信息服务上,市农业局主办的《许昌农业信息网》设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栏,免费为合作社发布产品供求信息,提供招商引资服务,开展对外推介宣传,提高其知名度。
在规模经营上,我市制定了《许昌市“三化”协调试验区关于扶持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办法》,对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财政补贴。2013年,我市对18家合作社进行了财政奖补,资金达190万元。在项目支持上,我市积极争取农业结构调整、菜篮子工程、农民合作组织等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2013年以来,我市的财政扶持项目资金400万元,让304家合作社受益。
建设和发展合作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调整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益尝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创造性实践,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有效之举。许昌,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新路。
本文来源: 农业厅
01.07.2014 12:20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