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建设中的河南作为
2015年以来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
2021年全国畜产品产量排名
2021年全国花生产量分省比重示意图(万吨)
河南省部分农产品加工量占全国的比例
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九项重点工作,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进行全面部署。怎样理解农业强国的内涵与要义?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如何对标国际水平和标准,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具体产业来看,河南建设农业强省,重点抓什么,怎么抓?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特邀专家进行探讨。
农业强国的内涵与要义
记者:如何理解农业强国的概念?哪些因素和条件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田建民:关于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等基础理论,学术界有着诸多研究成果。趋于一致的观点是,农业强国是世界范围具有普遍认同性、以国际比较为参照、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评价一国农业发展水平的称谓概念。农业强国在不同资源类型国家均有分布,有综合型和特色型两种类型。当前,世界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四强一高”,即供给保障能力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的体现。
对标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如何加快建设一个与现代化强国相匹配、与人口大国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契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同时强调“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这些讲话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赋予了明确的核心要义。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资源禀赋、气候特征等区域差异性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有各具特色的农业强省、强市、强县共同组成和支撑。这就需要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明确定位、理清思路,选择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
河南农业的优势强项
记者:加快建设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强省,首先要清楚认识我们的基础和优势所在。您认为我们的强项在哪里?
田建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就对河南寄予“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殷切期望,《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刚刚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部署。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的责任与担当,更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河南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看,已经形成了粮食、畜牧、特色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农业产业,成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鲜明优势。
粮食产业。我省粮食面积常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1/10左右,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小麦面积在8500万亩以上,产量在7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4,面积、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小麦、玉米育种水平全国领先,郑麦9023、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和郑单958等先后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小麦繁种基地常年稳定在430万亩,年制种能力在18亿公斤以上,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同时,作为全国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69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5公斤,不仅保障了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畜牧产业。我省是国家规划的生猪家禽主产省份、全国肉牛肉羊和奶业产业优势区,有60个国家级传统生猪调出大县、40个肉牛养殖大县。2021年,全省肉产量647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牧业产值294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约占全国总量的4%,先后培育出夏南牛、豫南黑猪、黄淮肉羊、豫粉1号蛋鸡等畜禽新品种,畜禽种业产值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生猪制种供种第一大省、肉牛冻精供应第一大省,4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生产牛冻精900万剂,占全国的1/3。
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我省是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也是多种经济作物大省。2021年,全省油料面积、产量分别为2407万亩、657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其中花生面积、产量达到1939万亩、588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4、1/3。蔬菜面积、产量分别为2637万亩、7429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食用菌产量达到17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550万亩、190万吨,均居全国前三位。花生和芝麻、十字花科蔬菜和韭菜、桃和猕猴桃、西瓜和甜瓜育种与新品种推广均居全国领先地位。累计认证(登记)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2433个,培育了正阳花生、平舆芝麻、扶沟蔬菜、杞县大蒜、灵宝苹果、夏邑西瓜、西峡香菇、信阳毛尖等区域公用品牌和一批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农产品加工业。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全国领先,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2021年年底,全省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344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1%。粮食加工形成了以白象、想念等为代表的面及面制品产业集群,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冷链食品产业集群。肉类加工有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309家,其中双汇猪肉年产能居全球第一位。此外,预制菜产业全国领先,酸辣粉产业占据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同时,涌现出千味央厨、好想你、蜜雪冰城、卫龙、万杰智能科技、想念食品等一大批把握市场风向变化的新业态食品龙头企业。
然而,我省在推进农业强省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短板和弱项,表现在:资源要素趋紧;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不够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业三率”不够高;“种、养、加”现代化生产装备设施不够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具备优势的育种领域先进的技术手段处于弱势地位等。因此,我们要立足省情、理清思路、明晰路径,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实现农业产业从规模到效益、从数量到质量、从科技装备到保障能力、从经营体系到产业韧性的全面跨越,助推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抓牢粮食这一核心竞争力
记者: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一直是国家赋予河南的使命,也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新时期抓好粮食这张“王牌”,应重点在哪些方面着力?
田建民: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和在全国两会上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多次强调,“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因此,做强粮食产业,既是河南在建设农业强国中的使命与担当,也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河南粮食产能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做强粮食产业,应在确保产能、构建持续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实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发展,借助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机遇和理念,提前谋划,优化粮食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构建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相匹配的河南粮食产业新态势,把河南粮食产业打造成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优势”与“王牌”。
一是着力稳定产能。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继续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重点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争取把粮食产能提升到1400亿斤。加快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国有运营平台优势,支持供销、邮政等因地制宜发展多领域、多环节、全过程、全覆盖的生产托管服务;支持专业服务公司、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功能互补,共同发展壮大。通过托管、订单、土地流转等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
二是着力加强产业主体培育。依托全省优势粮油产业资源,通过资本运作手段,组建培育产业链条完整,产品规模超大,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的粮食产业头部企业,以此作为农业强省建设“扬优势”的重要突破。针对粮食全产业链构建,在粮食原料生产收储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等各个环节,打造一批“大而强”“快而新”“专而精”的“链主”企业,推动补链延链强链优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鼓励龙头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是着力构建供应链新体系。发挥我省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和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地位优势,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建设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交易、信息于一体的综合粮食储运交易中心和大型粮食物流园区,完善铁路、公路、水路和口岸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周边地区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一批区域性粮食物流枢纽,打造辐射全国的粮食仓储物流交易中心,构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流通顺畅的河南粮食供应链新体系。
四是着力助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全省区域特征和均衡布局原则,打造“三链同构”完整的现代粮食产业园,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有机衔接,推动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努力培育一批产值超过百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此基础上,通过重大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产业利益分配机制的合理构建,打造河南万亿级现代粮食产业集群。
五是打造中原农谷种业创新高地。在继续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河南省农作物种子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国家制种基地等建设基础上,重点推动这些重大新基建高效运营,切实发挥好其创新引领的作用,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吸引、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发展,把中原农谷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国家农业创新核心力量。
六是注重周口农高区建设和创新驱动粮食产业高效发展的探索引领效应。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以小麦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农高区。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新驱动,将小麦粮食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与乡村振兴有机统一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这种探索对我省粮食产业发展意义非凡。要对其顶层设计和实际运营切实重视起来,为我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促进畜牧产业持续提质增效
记者:我省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畜牧业大省,这一块如何做大做强?
上官彩霞:随着外部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和产业发展技术、理念、模式的不断创新,我省畜牧业应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产品绿色化为方向,坚持集群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持续提升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保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一是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做强生猪产业,提升生猪产业装备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省级和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深入推进奶业振兴,扩大牛羊养殖规模,推进种养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做优家禽产业,大力发展肉鸡、蛋鸡和鸭鹅产业,推进自动化、智能化养殖和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百亿级和50亿级产业集群。依据区域资源禀赋,推进以地方品种为主的特色养殖发展。
二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发展立体养殖,建设一批现代化养殖基地,打造一批畜产品保供主渠道企业和区域性产业集群。实施畜牧业标准化提升行动,制定完善标准化饲养管理规范,推进养殖工艺与设施装备集成配套。提高大型养殖场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进中等规模养殖场机械化、标准化改造升级,完善小型养殖场户防疫和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构建以大型企业为引领、适度规模企业为主体、农牧结合型家庭牧场为补充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以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为载体,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引领全国。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与消纳能力相配套的养殖场户,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体系。
三是完善畜牧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统筹推进养殖、良种繁育、饲料饲草供应、科技创新推广、产业化信息、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兽药疫苗生产、动物疫病防控等产业体系建设,增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畜牧产业体系,持续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做强优势经济作物产业
记者:经济作物产业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支撑,我省优势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上官彩霞:我省要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优势经济作物产业发展。
一是秉持绿色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理念,进一步调结构、提品质。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品种特色、产品特色,促进产业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推进品种创新,组织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一批不同熟期、品质优良的果菜茶等作物新品种。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推广高油酸花生、“双低”油菜、纯白芝麻,根据市场流通与消费需求发展精细菜、特色高效蔬菜等。分作物、分区域、分生育期制定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探索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商品档次。
二是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和新业态培育。立足乡村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基础,通过地理标志、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等形式,培育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果菜茶等特色经济作物品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企业参加全国农业行业博览会、“中国好粮油”产品评选、农民丰收节等,深化豫沪、豫京合作,提升我省特色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三山一滩”等自然和文旅资源优势,推进农文旅养、产学研用嵌合式发展,释放乡村的多元价值。
三是实施经济作物产业链“链长制”。把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强村等作为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全产业链超100亿元的典型县、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一批产值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专业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整体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打造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
记者: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下一步如何继续强力推进?
上官彩霞:今后要以发展绿色食品集群为重点继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
一是实施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计划。坚持一群多链、聚链成群,重点培育小麦、玉米、水稻、红薯、生猪、肉牛、肉羊、肉禽、蛋鸡、渔业、花生、大豆、芝麻、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酒业、奶业等20条优势特色产业链,适应消费升级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预制菜”,加快发展特色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和冷链食品,着力把绿色食品业打造成为河南省万亿级支柱产业。
二是构建食品龙头企业多层次、多维度发展梯队。做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食品头部企业,做优一批具有全产业链掌控能力的“链主”龙头企业,做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型龙头企业,做大一批联农带农紧密的区域性特色龙头企业,引导多层级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记者:刘玉梅 王丹
嘉 宾:田建民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上官彩霞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博士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