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沃土发“新枝”农业大省孕“蝶变” ——新常态下的河南发展报告

16.11.2016  10:03

  从种粮食到“”手机,从筑牢“国人粮仓”到发力制造业强省……作为人口多、体量大的传统农业大省,在一系列积极因素助推之下,河南经济运行保持了“换挡”不减速的稳中向好态势,而且随着内在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原沃土已然长出“新枝”,正在孕育又一场“蝶变”。

   稳中向好暗藏“密码”“栽桐引凤”育出新动能

  拍照、制版、清水一冲,影像自动显现,只用7分钟且无须化学显影,一张美丽的照片便可随身带走……在乐凯华光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旁,工程师们利用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版材,演示了高科技印刷的生动一幕。

  这里是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的一角。近年来当地依托国家级新能源高科技产业基地,立足已有的天冠生态园、华光光电园,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主导产业把产业链纵向拉长、横向拓宽,助推产业大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河南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河南省委政研室、工信委、商务厅等部门的专题调研指出,进入新常态后,全省经济运行“换挡”不减速,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的增量推动是一个主要特征,堪称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2016年全省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位居全国第七,前三季度全省CPI上涨1.9%。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企稳向好。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传统优势减弱、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河南依托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同时叠加劳动力、市场等优势,提早布局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蓄积、培育了新的动能,成为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态势的重要‘密码’。”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理事会副会长杨建国说。

  从2010年至今,河南省累计承接转移实际到位省外资金8287.9亿元,2099个承接项目建成投产,1497个承接项目开工建设,承接转移项目产值占全省产业集聚区总产值的70%以上,培育形成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80个、千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5个。

   既产粮食又“”手机高新制造助力调结构

  浓烟滚滚,烈焰升腾,一台机器人爬坡过坎进入火场开展侦查。紧随其后,另外四台在消防人员的遥控指挥下,分别奔向不同起火点进行喷水作业……不久前,在中原油田举行的危化品消防演练中,由中信重工生产的消防机器人闪亮登场,精彩表现引得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个不停。

  作为世界最大的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位于河南洛阳的中信重工近年来发力机器人制造,目前已形成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董事长俞章法介绍,仅2016年上半年相关订单就已超过1000台,包括消防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为扭转供不应求局面,公司正谋划在徐州等地布局新的基地。

  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孙廷喜表示,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向来给人印象是“”味较重,但在粮食连年丰收、助力国人端牢“饭碗”的同时,近年来全省经济结构已悄然发生诸多变化,高端酷炫的机器人供不应求、全球每6部新智能手机1部“郑州造”就是一个缩影。

  2016年前三季度河南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长10.1%,占全省工业比重47.7%;高技术产业增长13.7%,高于全省工业5.7%。而与2010年相比,全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已从32%提升至52.6%。

  除了工业内在结构的调整优化外,“大三产”中的服务业发展也表现不俗。前三季度该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9.1%,其中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0.5%和115.7%。

   内外并举双轮驱动中原出彩书写新答卷

  初冬时节,在河南民权县高新区的十字路口,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早晨上班,包裹严实、骑着各式电动车的农民工鱼贯而过、川流不息;下班时间,类似画面反方向再次上演。

  2016年前三季度河南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11.3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民权县委书记姬脉常介绍,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县城建成区面积从“十一五”末的13平方公里拉大到3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也从30.4%升至42.6%。“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就业正从长距离‘候鸟式迁徙’变成家门口‘钟摆式运动’,就是其中的生动写照”。

  除了立足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河南还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载体,努力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据悉,2015年该省进出口总额达到738.4亿美元,超过“十一五”时期的总和,外贸依存度由2010年的6.3%提高到目前的12.4%。(新华社郑州11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