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侨务“小省”的基层工作“大作为”
中新网呼和浩特3月28日电 题:内蒙古:侨务“小省”的基层工作“大作为”
作者乌娅娜
“我在基层侨务工作岗位上已经15年了,由于历史原因,居住在我们这里的归侨侨眷大多生活比较贫困,通过我们的工作,能让他们的生活得更好,就是我作为侨务工作者最高兴的事。”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徐秀春2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内蒙古作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归侨侨眷及海外侨胞较少,然而,当地的侨务工作没有放松,推进各项对侨政策落实到基层,取得了明显效果。
徐秀春告诉记者,基层侨务工作带给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保持善良、感恩的心”。她说:“侨眷彭秋兰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当她拿着1万元钱积蓄的存折让我帮她管理时说,我比她的亲女儿还亲。”
记者从巴彦淖尔市外事侨务办公室获悉,截至2009年,该市7个旗县区全部完成侨务系统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能划归工作。记者走访了部分归侨侨眷代表,对当地政府部门的侨务工作表示认可和赞扬。
远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鄂温克旗锡尼河西苏木(同乡镇)诺图格幼儿园,小朋友们每天乘坐国家标准校车往返。
2015年8月,经国务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级侨办共同努力,通过中国驻米兰总领馆争取到意大利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华侨华人爱心人士捐款集资,为诺图格幼儿园无偿捐赠了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3.2万元),用于校车使用,让嘎查(同村)里的孩子也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坐着校车去上学。
诺图格幼儿园是一家民办非盈利性的侨资企业,由日本侨眷斯日斯格玛夫妇于2002年创办。诺图格,是蒙古语“家乡”的意思,名字中饱含着斯日斯格玛夫妇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锡尼河地区是内蒙古的重点侨乡,现有侨眷471人。当时锡尼河地区幼儿教育是一片空白,为了发挥“侨帮侨”的作用,斯日斯格玛夫妇决定回国开办民族幼儿园,服务牧民群众和当地侨胞子女,将他们在日本学习回来的先进幼儿教育理念带给家乡的孩子,为当地的幼教事业发挥力量。
鄂温克族旗侨联主席赵丹介绍,为了支持当地首家民族幼儿园的健康发展,也为了让侨乡的孩子们能接受正规的幼儿教育,鄂温克旗侨联侨办多年来在学校扩建、师资培训、基础设施、争取“侨爱心”工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赵丹说:“2017年,将继续发挥侨联组织对外工作上的优势,加强同海外鄂温克籍华侨、华人和国内外侨团、侨领的联系,努力为当地企业提供国外经贸、科技和商展信息,为当地桥界群众服好务。”
位于大兴安岭东麓的扎兰屯市是内蒙古的一个县级市,7年来,这里因“黄土计划”与澳门侨胞张志豪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黄土计划”全称为“黄土高原·中国偏远山区助学计划”,是张志豪在2003年与友人汤福荣、李钜能等港澳慈善爱心人士共同设立,旨在帮助内地偏远山区家庭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据扎兰屯市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魏佳介绍,2010年,扎兰屯市外侨办积极向上级侨办申请对接,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引荐下,使“黄土计划”首次在扎兰屯市得以实施。
记者获悉,七年来当地共有七批、115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得到资助款2000元人民币。张志豪同时还捐资救助患病困难学生。目前张先生共为该市贫困学生和地区发出助学金及桥梁款共105.5万元人民币。
当地侨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各级侨办的共同努力下,当地还得到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台胞、澳大利亚华商等多个组织和个人的捐款,用于改善当地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外事(侨务)办公室获悉,内蒙古现有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共计20万人,其中,归侨侨眷14万人,海外侨胞6万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