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著名作家评论家评说“文学豫军”

11.02.2015  13:00

何弘

艾云

鲁枢元

阅读提示

在日前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会聚了河南本土以及从河南走出去的几位名作家和评论家。鲁枢元,祖籍河南开封,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耿占春,祖籍河南柘城,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艾云,祖籍河南开封,现为广东《作品》杂志副主编,著名作家;何弘,祖籍河南南阳,现任河南文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他们眼中的河南文学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小说影视化畅销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反思?

年轻作家缺乏领军人物

1999年,“文学豫军”这个概念被全国文坛广泛接受,文学豫军成为中国文坛一支活跃的劲旅。鲁枢元、耿占春和艾云都认为“文学豫军”阵容齐整、作品给力,优秀人才辈出。“河南文学注重表现乡村题材,无论是本土作家还是已经离开故土的作家,创作出的那种浓烈的现实主义作品是非常优秀的。”艾云举例说,刘震云以《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部获奖作品是作者提到故乡最多的一本,还有大量的河南地名。

不论是河南本土的作家还是在外地的河南籍作家,在全国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高,总体阵容在全国都是比较靠前的。”何弘也认为,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等作品,成绩是比较突出的。

但何弘也认为,“文学豫军”青年才俊中缺乏出类拔萃的人物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像南飞雁这些年轻人,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了,但放眼全国,河南的年轻作家中还是缺少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艾云也认为,河南籍作家都比较朴实、淳厚,像牛一样勤奋地写作,但面对现代社会的变革,如果扩大影响力似乎还有待提高。

现代社会变化较快,公众关注的更多的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没有阶段性结尾,而文学是一种完成式,因此在这方面不光河南作家,很多作家都有些表达困难。”耿占春这样分析。

鲁枢元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原大地是河南作家扎根的土壤,但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不能不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那就是一些人走出河南后,在国内文坛反而成了奇崛的高峰,如刘震云、阎连科、周大新等。问题可能在于河南本土作家如何进一步开拓视野,视野一旦展开了,原先自身拥有的殷商唐宋传统文化就可以辐射出更强劲的魅力。

在文学评论这一块,河南是比较弱的,这可能要归结于河南一直没有文学评论性质的刊物。像广西就有这样的刊物,因此它对南方文学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何弘如是说。

地域同质化带来作品同质化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地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近几年,有学者提出:地域文学的特质正在消失,像西北文学,东北文学,会逐渐走向同质化,名家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地域文学同质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日益逼近,但地域文学不会消失。

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内在动因就是‘齐一化’,即把各种文化、各类价值、各种习俗最后都纳入到同一个模式里。现代文明是一种市场文明,一种在科技因素推动下的商业文明。”鲁枢元先生说,在出版利润的驱使下,会造成一些作家写作上的“齐一化”,但地域文学最终不会灭亡。

耿占春也认为,所谓地域文学同质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些作家写作的同质化,有一些作家不能深入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很差,不能去深度挖掘生活里深层次的人文和性格,因此造成作品的同质化。

作家在这里生活过,熟悉这块土地,如果能够深入展现他的生活,那肯定和其他地方是不同的。”艾云认为,地域文学同质化题材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故事能不能吸引人,能否展现文学的那种征服力,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只能带给读者同质化的错觉。

即使是同样的生活,人们的认识差异还是存在的,如果都是一样,就没有创作的必要了。”何弘分析说,比方河南作家和南方作家的作品显然有很大差异,阎连科、刘震云这些人,作品内容基本还都是以故土为主。有时候生活经验的同质化会导致创作的同质化,但作家的任务就应当是反映出“自己的特点,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保持作品的文学性

2003年底,冯小刚将河南籍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手机》改编后拍成电影,电影票房大卖,而小说《手机》也格外畅销。随后,刘震云的作品《我叫刘跃进》、《温故1942》也被改编为电影,影视剧的火热带动原创作品的畅销,名家们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呢?

这就是媒介的力量,而且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是我们作家将来必须坦然面对的一种现象。”耿占春说,人类文明经历了“口头文明”、“印刷文明”几个时代,但电子媒介让人们进入到了“影像文明”时代,电子媒介强大的推广和影响作用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作家和他的作品,这是一个趋势,而我们的作家必须面对这个过程。

影视化助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会让更多的普通大众了解好的作品本身。”艾云对此持比较冷静的看法,“但是也应该看到,能被选中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还是极少数,不能说是侥幸,应当说是幸运,大多数作品还是默默无闻吧。作家应该欢迎影视化的助推,但不能去刻意迎合影视化,毕竟,安心出好作品才是基础。

影视化时代的传播方式是一种推动模式,而阅读时代,读者是一个主动选择的模式。现在每年国内出版业,光长篇小说就有4500多本,读者怎么可能都读一遍呢?经过影视化筛选可以起到有效的推荐作用。”何弘认为,应当看到,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改编为影视剧,文字语言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外部推广自然是有益的,但作家不能为了影视化而去写作,应该保持自身作品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