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原创神话豫剧《贾湖笛声》诞生记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活起来,让沉睡在沙澧大地上的历史文明走出去,漯河市精心创作排演了首部大型原创神话豫剧《贾湖笛声》。《贾湖笛声》乘演单位为漯河市豫剧团,参演人员以青年演员为主,全剧唱念做打、文武兼备、行当齐全、精彩纷呈,着力展示濒临失传的戏曲武功,竭力塑造一部思想性高、艺术性强、视听结合、深受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主旋律神话大戏,还将于9月份代表漯河市参加全省戏剧大赛。目前,本剧还在不断的演出中征求各界群众的意见,进行反复的艺术锤炼和精心打磨,力求从艺术构思、剧情设计、人物设置到配器音效、舞美道具、服装阵容等做到精益求精。
缘起 : 史前文明,养在深闺人未识
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一公里的贾湖村,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考古发现——贾湖遗址。贾湖遗址的发掘,与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掘、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发掘、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勘探与发掘等,共同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贾湖遗址出土文物近5000件。尤其是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的出土更是将人类的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到8000年前。经专家鉴定,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质检新石器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对研究我国和世界人类文字史、音乐史、酿酒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作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贾湖遗址与其他一些重大考古发现相比,声名不能同日而语。安阳的殷墟、四川的三星堆、陕西的兵马俑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蜚声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而贾湖遗址却一直沉寂着、思考着、渴望着,似乎在等待某种绝妙的契机,活起来、动起来、舞起来,释放千古灵性,绽放夺目光彩,改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酝酿: 多情贾湖 ,孕育英雄好儿女
由于贾湖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久远的积淀,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好贾湖遗址,大力发展贾湖文化,带动相关产业,不仅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同时,对增加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让贾湖开发成为“无尽的等待”!那么,贾湖文化怎样才能从8000年的沉睡中醒来?创造了“六个世界第一”的贾湖文明怎样才能以更青春的气息、更美丽的姿态、更艺术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漯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领导班子率领市县文化、文物工作者以及国家级、省级专家、专业创作人员先后两下贾湖体验生活,四探博物馆考察实物,几进贾湖村进行采风,数次征求各方群众意见,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栏目,制作播出了“贾湖古笛”“贾湖的声音”“贾湖大发现”等专题片,组织各级媒体对贾湖文化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报道,为促进贾湖文化的传播、提高漯河知名度、提升漯河软实力不遗余力。
2014年3月,河南省文化厅发出举办第十三届河南省戏剧大赛的通知,漯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积极响应,敏锐地将艺术触角伸展在地域文化的展示上,决定以赛事促创作、以创作促繁荣,以戏剧文学打造文化漯河魅力形象,以地方特色展现沙澧大地风土人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贾湖文化、赞颂华夏文明。
最终,在局长吴玉培同志的倡导之下,各方意见迅速集中,达成一致:剧目创作以距今约87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贾湖文明为特定历史空间,以“中华第一骨笛”贾湖骨笛为创作主线,以贾湖文明所创造的“六个世界第一”为再现元素,以“舍已为人、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和“礼义仁智信”的忠勇精神为永恒主题,讲述一个忠于爱情、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英雄故事,再现一段荡气回肠、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神话史诗。乘演单位为漯河市豫剧团,参演人员以青年演员为主,戏曲绝活儿着力展示濒临失传的戏曲武功,竭力塑造一部思想性高、艺术性强、视听结合、深受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主旋律神话大戏。
创作:妙笔生花,写尽沧桑千古事
“贾湖美,笛声扬,贾湖孕育好儿郎,忠义之士传千古,妖魔鬼怪莫猖狂。。。。。。”2014年5月,由国家一级编剧安克慧担任编剧、河南省著名导演张怀堂担任导演、河南省知名舞美设计师余大洪担任舞美设计的大型原创神话剧《贾湖笛声》全面进入创作期。漯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领导班子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玉培不仅为此剧积极策划、给出创意、给予指导,甚至在带领相关人员大量查阅古籍、搜集资料、考证历史、拓宽思路的同时,亲自为剧本拟定剧名、创作唱词、详解历史。
几番座谈、几多修改、几度打磨、几经争执,在主创人员创作思路、创作灵感的不断碰撞之下,《贾湖骨笛》的故事情节、主题脉络、人物设置、矛盾冲突等逐渐明朗、次第清晰、跃然纸上:很久很久以前,在贾湖遗址的镜月国,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同时被猎人、王子、妖龙所倾慕。为争夺佳人,妖龙挟持了镜月国小王子,并且要水淹镜月、涂炭生灵。碧罗国王子和公主乳娘的儿子山甲得仙人所赐人间第一骨笛,同往紫藤洞取“降龙”宝剑除妖。不料,王子和两位武士为毒气所伤而死。山甲以自己生命采来还魂草救活三人。而王子觊觎镜月国王位,竟在妖龙除去后,不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还残忍地杀害了小王子和山甲。但是,“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仙女用“山河鉴、日月证”记录下了这一罪恶行径,并昭示于公主,公主满怀悲愤,王子罪行败露,受到应有惩罚。全剧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道不欺人,善恶终有报”的警示真言中徐徐闭幕,演绎出一场真情与假意、善良与阴毒、美好与邪恶的激烈较量。
初现:骨笛妙音,领奏大爱真情义
《贾湖笛声》蕴含着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之间的较量,并由此产生的人性、人情和人理的碰撞,为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明了方向。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高质量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使大家思想上受到深刻的精神洗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本剧加速诞生,早日面众,全体演职员齐心合力、废寝忘食、克服困难,昼夜苦练,终于在短时间内,将作品立于舞台。7月中旬,《贾湖笛声》进行第一次彩排,特地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文史学家、戏剧表演艺术家、戏剧评论家等前来观看、专题会诊、改进提升。专家们在看了演出之后一致表示,这是一台近年来很少看到的“以历史写故事,以故事说历史”的戏剧,这部大戏的创作产生与持续打造也证明了漯河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是一种自觉维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非常难得;尤其是作品的结尾,鉴于中国观众习惯和希望“大团圆”、喜剧结尾的文化心理,增设了“骨笛引领正义,英雄复活人间,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戏剧情节,运用骨笛的灵性和神奇救回了被害的英雄和人们,让真理和正义永存,让邪恶和阴暗消失,着实照顾了广大观众的朴素愿望和善良本能,同时也更进一步阐明了善恶有报、忠肝义胆、好人福报的传统理念和大爱主题。
诞生:中华神话,飞入寻常百姓家
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重要的不可复制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以贾湖文化为创作题材的豫剧《贾湖笛声》更着重突出体现其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贾湖笛声》不仅仅是戏曲艺术、戏曲武功的传承、创新和展示,更是贾湖文化、史前文明的发掘、保护和再现。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筹备,7月27日晚,即将代表漯河市参加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的大型原创历史神话豫剧《贾湖笛声》,从创作稿件搬上艺术舞台,由平面文字变成生动画面,在市人民会堂首演成功。市文化新闻出版局领导班子、省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评论家、舞阳县人民政府领导和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全市1000多名群众一道观看了演出。来自漯河市豫剧团的青年演员们用精湛的戏曲武功和精彩的戏曲语言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源文化,让沉睡了8000年之久的贾湖文明在戏曲艺术的璀璨舞台上苏醒、绽放、鲜活、生动。史前文明再现舞台,戏曲艺术直面群众,引发了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时至今日,本剧还在不断的演出中征求各界群众的意见,进一步进行艺术锤炼和精心打磨,力求从艺术构思、剧情设计、人物设置到配器音效、舞美道具、服装阵容等做到精益求精。
建设文化漯河,展示漯河文化;推出精品力作,繁荣舞台艺术。这是新时期漯河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战略目标。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始终以老百姓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贾湖笛声》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全体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共同努力,下真功夫,做好文章,用豫剧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努力使贾湖文化从中华文明宝库中醒过来、走出来、活起来,走近寻常百姓,走向国际舞台;以高品质的精品力作回馈社会、奉献人民、惠及大众;以正能量的豫剧大戏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文明和真理正义永远根植于观众心中;让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漯河,以最辉煌的姿态昂首迎接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