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
(2017年7月6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规范和指导我省信息化发展,为信息化领域制定规划、政策提供重要依据,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化,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经济强省,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网络经济加速发展,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在全国的位次逐年提升,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省已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下的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口,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推动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经济强省为目标,着力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助力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规划,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分三个阶段:
到2020年,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的先导力量,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总体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发展能力基本完善、应用水平相对领先、环境优良有序的网络经济强省。
——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核心关键技术和相关优势产业实现新突破,信息资源基本得到开发利用,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6万亿元。
——网络基础设施高效泛在。“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光纤宽带网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大幅提升,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启动商用服务,米字形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枢纽建成,郑州国家级数据中心地位确立,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9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80%以上。
——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应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信息化全面引领农业农村建设,电子政务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实有力,社会领域信息化更加普惠。
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创新突破,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进入国家第一方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先进智能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电子政务应用和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高,网络安全可管可控,信息化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到21世纪中叶,信息化对现代化的驱动力量充分释放,网络经济强省地位日益巩固,信息化全面支撑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优化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作用,统筹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调动各方力量,协调解决各领域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引领,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和大数据发展战略,加速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渗透,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拓展互动,加强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业态,促进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提升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发展能力。
——以人为本,惠及民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互联网在民生领域广泛深度应用,加强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推进互联网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普惠的服务。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划布局信息化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大力引进优势企业、新兴业态和优秀人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用好全球信息资源,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互利共赢发展新格局。
——确保安全,有序发展。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加强网络治理,完善市场监管,规范发展秩序,营造安全诚信有序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二、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
能力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增强发展能力,是今后一段时期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我省信息化领域核心技术相对落后,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信息化发展能力整体偏弱。要实现全面赶超,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基础条件好、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和领域重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构建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普遍服务,全面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
(一)提高信息产业发展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大电子制造规模,巩固提升信息安全和应用软件相对优势,强化重点领域技术突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推进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业态,不断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
1.壮大电子制造产业。以加快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重点,推进智能终端整机及配套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提升新型显示器件、摄像模组、模具、电池等配套产业本地化供给能力,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手机产量达到4.5亿部。培育智能穿戴、智能车载、智能医疗健康、工业级智能硬件、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硬件产业,加快形成规模。聚焦光通信核心芯片及其延伸产业,发展高性能电子材料。到2020年,电子制造产值突破6000亿元。
2.提升信息安全和应用软件水平。研发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构建“安全芯片研发+安全智能终端生产+移动安全服务”产业链。以“服务—平台—终端—用户”为主线,巩固提升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工业软件国内领先地位,研发仿真及工具软件、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研发及示范应用。建成国内领先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特色软件产业基地。
3.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交通物流、农业粮食、政务、益民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支持郑州、洛阳、新乡等地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推进大数据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关联业态规模超5000亿元,打造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中心、数据应用先导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制度创新先行区,成为引领中部、特色鲜明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4.促进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开展大数据挖掘、计算存储、数据可视化及增材制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保持超高速无线光互联、光电异质融合网络等关键技术的领先地位,研制可见光通信产品与设备。强化北斗卫星、高分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关键技术及器件研发,发展基于北斗位置大数据的新型服务应用。开展物联网架构、标识、通信、安全、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发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和系统,加快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到2020年建设100个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培育一批物联网产业基地和集群。
5.推动企业协同。围绕电子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培育壮大一批领军企业,支持以领军企业为主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专精特新”电子信息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配套专家”和行业“小巨人”。力争到2020年,培育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信息化领域大型企业,建设郑洛新500亿级以软件及新兴业态为主的产业集群。
6.优化产业生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金融和产业协同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引导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现代物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突出信息资源的战略和基础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完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安全能力。
7.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建立信息资源标准体系,规范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建立基础信息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动态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创新部门业务系统建设运营模式,逐步实施业务应用与数据管理分离。建设区域性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与国家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对接。逐步开展社会化交易型信息资源备份和认证,确保数据可追溯、可恢复。
8.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统筹政务业务信息管理,建设业务信息数据库,促进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类和民生服务类信息数据库,制定公共信息开放目录,依法分类向社会开放。鼓励各类机构和企业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扩大信息消费,促进信息共享,推进信息服务专业化、市场化。
9.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增强对关键信息资源的掌控能力。建立信息资产权益保护机制,规范开发利用和交易行为,依法保护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三)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泛在先进的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要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大型公共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设施,不断完善普遍服务,建设“宽带中原”,打造以郑州为核心的米字形现代信息通信枢纽。
10.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加强统筹规划,实现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精准对接。统筹建设需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与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有效衔接,推进跨行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公路、铁路、机场、轨道交通、人防、旅游度假、文化、体育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协调频谱资源配置,科学规划无线电频谱,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11.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支持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大型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大型绿色公共数据中心。充分发挥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优势,打造国家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支持郑州、洛阳等地建设数据中心,到2020年,建成3—5个全国大型云计算中心,机架总规模达到7万架,达到140万台服务器的装机能力。
12.加快下一代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优化升级宽带网络,大幅度提高城乡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构建覆盖全省的高速光纤宽带网。进一步优化网络架构,使内容分发网络(CDN)延伸至所有省辖市和互联网高流量业务区域。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和商用进程,省内主要商业网站、教育科研网站和政府网站支持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深入普及高速无线宽带,建设先进泛在的精品无线宽带网。持续优化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深度和广度覆盖,争取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商用进程和业务应用创新。到2020年,城市和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分别实现100兆(M)以上和50兆(M)以上灵活选择。
13.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大力推进广电、电信网络双向交互覆盖,全面加速推进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强内容集控、分发和网络信息安全平台建设。通过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及其他融合业务等载体,创新广电、电信业务合作推广模式和产业发展形态。
14.推进北斗系统建设。推动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建设,建成具备强大的多维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的可视化地理空间数据库。推进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实时导航、精准定位、授时等时空信息服务和数据高速精密计算服务。完善河南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高北斗系统定位精度和时空服务性能。
15.强化电信普遍服务。落实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建立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宽带网络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持续扩大全省自然村光纤接入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面,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持续推进农村互联网应用普及,加快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发展,重点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信息通信服务,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偏远困难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四)推动信息化领域开放合作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集聚国内外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形成内外结合、纵横结合的开放合作格局,大力促进军民融合,推动我省信息化领域快速发展。
16.推进内外结合。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互联网企业来豫进行信息化领域投资、拓展业务布局、参与我省重大工程与项目建设,带动区域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我省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合作,带动我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17.加强纵横结合。深入落实我省与国家部委的战略合作协议和会商合作成果,推进信息化领域基础设施、试点示范和其他重大项目在我省布局。发挥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加强与省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信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18.促进军民融合。搭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军民科技资源对接机制,推动军地、军民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推进郑州、洛阳、新乡、南阳建立军民融合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基地,促进信息安全、可见光通信、北斗导航、电子材料、光电技术转移转化。到2020年,建立5家左右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研究院,开发50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成套军民融合产品。
三、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应用水平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跨界融合,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管理模式。我省信息化应用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弥补应用短板,在培育信息经济、促进转型升级,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繁荣网络文化、增强区域软实力,创新公共服务、促进信息惠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丽河南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一)大力发展信息经济
培育发展信息经济是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围绕各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提升作用,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撑经济强省建设。
19.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试点,建成100个智能工厂、300个智能车间,基本实现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培育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建设200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开展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完成贯标和对标诊断企业超过5000家。
20.推进制造业“双创”建设。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依托现有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区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实施“双创”服务平台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体系。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90%,建设50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
21.建设工业云平台。加快我省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区域和行业工业云平台,力争到2020年工业云平台注册用户超过8万家,推动企业间协同创新和产业链集成,实现制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
22.推进农牧业生产精准化。在大宗农产品规模生产区域,构建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环境智能监控、疾病自动预警、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以全省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和农业产业资源数据为基础,构建面向政府、涉农企业、社会公众、科研机构的农业大数据中心。
23.推进农牧业管理智能化。建立农业综合指挥调度中心、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农业、畜牧、气象、金融、交通运输等部门资源,构建跨部门的涉农政务应用体系,面向涉农政府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下乡人员等用户提供信息采集、信息发布、指挥调度、行业监管、行政审批、政务公开等服务。
24.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惠农脱贫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新建和整合省级“互联网+”现代农业资源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市级分控中心、县级分控中心、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益农信息社,借助农业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形成省、市、县、乡、村五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25.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尽快在我省全面推开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郑州、洛阳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安阳国家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建设。实施电商示范、电商聚集、平台建设、电商惠农、跨境电商、人才引育、规范秩序等专项工程。培育壮大我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推动建设一批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到2020年,网络零售额超过5600亿元,80%的县(市、区)建成覆盖乡村的电商服务体系。
26.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推进智慧物流园区、信息平台、云仓储和智能分拣配送设施建设,建成一批跨境电商、车联网、库联网等物流交易平台。建设省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无车承运人模式,建设产业集聚区公共外仓,开展统一采购、动产质押、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推广面向客户订单的供应链管理(SCM)模式。到2020年,建成50个智慧物流示范项目和10个全国性专业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化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
27.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推进郑州、洛阳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开展智慧景区和智慧企业试点,争取全省所有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基本实现免费无线网络(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建设旅游信息大数据和综合服务管理云平台,加强旅游资源的高效集中供应,提升旅游运行监测和指挥调度水平。
28.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相关政策,引导规范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资产管理、金融广告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金融信用和风险防控体系,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加快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加强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争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29.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施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力争各设区城市的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全部投入运行,实现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加快住宿餐饮业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智慧餐厅、智慧宾馆、网络预订等服务平台,开展线上营销、团购、外卖、餐厅索引和评价等服务。
(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优化电子政务资源配置,促进电子政务集约、节约发展。推进政务工作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决策指挥、依法治省和协商民主能力。实施科技强检,建设智慧法院,推进执法司法业务协同。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计划,建设国家治理大数据地方大数据平台,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政务管理和社会综治能力。
30.推进执政能力建设信息化。加快推进党委系统信息化工作,为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信息支持。整合党员、干部、人才管理和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党纪党规、党务、民主监督等信息库和知识库,完善网上投诉、检举和监督运行机制,提高廉政风险防控和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快全国党员信息化工程河南省网络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公开,加强党的宣传,开展党员干部网上教育培训,构建开放、互动的基层党建工作新体系。加快统战信息化建设,增强全省统一战线网络服务能力。
31.建设政务服务平台。统筹政务数据中心布局,构建全省统一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务公有云、政务专有云、政务大数据平台(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和省政务服务大厅,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梳理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库,推动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全省行政审批事项和群众关注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100%网上办理。
32.服务平安河南建设。建设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促进政府职能下移和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整合各类视频图像资源,基本实现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构建政民互动网络,推进多级网上受理信访、视频接访,畅通群众沟通渠道,解决合法合理诉求。到2020年,平安建设综合绩效力争位居全国前列。
33.助力信用河南建设。完善河南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河南”网站,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自然人、法人、组织信用档案库,建设各省辖市、直管县(市)信用信息平台并实现互联互通。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实现政府与征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信息共享。到2020年,构建完善的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平台体系。
34.加强市场监管。推进信息技术在“多证合一”中的应用,促进服务前移、监管后移。建设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网络商品交易监管系统,建设省级财政经济大数据融合系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省工业经济运行监管平台、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平台、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省宽带网络地图平台等大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
3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贫困乡镇线上线下互动的信息化综合服务点,实现县(市、区)、乡镇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全县域通办和全流程效能监督。加强政务服务网络无障碍建设,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灵活运用移动宽带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实现乡镇公共服务智慧化、网络化。
36.加强电子政务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制定完善电子政务管理办法等制度,构建省、市、县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坚持电子政务项目分级负责制,鼓励电子政务投融资和运营模式创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强化主管部门对本级电子政务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审核,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繁荣网络文化
加快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构建网络文化体系、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对接文化部文化创新工程、“互联网+”文化行动计划、文化大数据工程等,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文化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的覆盖率和服务效能,建设文明河南、“书香中原”。
37.丰富网络文化内容。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快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全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数据库,实现网络文化生产与供应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推行网络文化市场化服务,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中原根源性、原创性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一批以根亲、武术、旅游、史前文明、网络文艺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精品。
38.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视听新媒体、新兴出版业等文化新业态。鼓励和扶持文化信息、创意设计、电影、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多元网络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型文化集团、媒体集团。到2020年,打造5至10家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网络文化企业。
39.促进网络文化传播。推进党报党刊、通讯社站、电台、电视台等传播资源网络化、智能化,打造网络文化传播主阵地。推进河南省百家网站建设,广泛开展网络公益活动。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全方位、多渠道对外传播阵地。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到2020年,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网络文化传播能力。
40.健全网络文化设施。加强全省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文化馆建设,建设河南省公共文化网站。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网络平台,促进传统经典剧目保护与传承。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网络文化基础设施。
41.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建立健全中原网络文化内容研发、传播和服务法规制度,完善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网络文化发展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河南分中心,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业务关联平台、应用集成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强化网络文化管理执法,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备的综合服务监管体系。
(四)促进信息惠民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2.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全省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服务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构建现代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分析与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开展精准化的学习诊断、分析和绩效评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创建并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决策和管理模式,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治理改革,促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加快实施“智慧校园”工程和教育信息化示范工程,到2020年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现代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全面普及并取得明显成效。
43.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推进大数据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建立“大健康+大数据+大服务”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并初步实现与国家级平台互联互通。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新兴健康医疗服务,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推行“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电子健康服务。
44.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整合全省就业和养老、社会救助、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信息资源,建设就业和社保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系统和数据省级集中。建设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全省劳动力资源有序跨地区流动,促进充分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多险种跨地区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加快政务信息化无障碍建设,提升对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能力。
45.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建设智慧交通云平台,开展联网售票、公交调度、智能出行、换乘联运等智能服务,基本建成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推进交通一卡通在全省公交、地铁、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道路水路客运、停车场、高速服务区等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实现各地一卡通的互信互认,支撑交通电子支付、出行信息服务一体化。建成省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协调指挥中心,实现交通运行状况监测、预测和预警信息的统一规范。完善公路水路基础路网监测设施,提高道路运输综合管理水平。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公路水路协同执法和联网监管。
46.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完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推进中原城市群智慧化进程。加快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到2020年新建城区智能化管网覆盖率达到80%,已建城区智能化管网覆盖率不低于60%。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加快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到2020年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在城市的覆盖率不低于70%,在农村的覆盖率不低于30%。
47.实施网络助力扶贫。实施网络助力扶贫行动计划,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构建网络扶贫服务体系。加快贫困、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网络全覆盖。建设全省脱贫攻坚指挥监控管理平台,构建脱贫攻坚精细化管理体系。完善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为基础的扶贫信息系统,开发适合边远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应用,强化扶贫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公益网络扶贫活动,搭建社会扶贫信息发布与互动救助平台,支持互联网企业和个人与贫困地区、贫困户结对帮扶。
48.推进科研信息化。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科技报告系统,积极推行科学合理的评审方式,进一步强化科研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和痕迹管理。引导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机构集聚,形成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覆盖全省、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网络。推进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自然科技资源库、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扩展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数量和范围。
(五)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优化生态开发与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服务,构建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美丽河南。
49.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加快建设河南国土资源云,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网络互联互通。构建土地调查监测、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地质灾害预防体系,升级完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立国土资源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系统。以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为基础,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系统。
50.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环保系统。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监测与评估系统,实现全天候、多层次实时监管。完善全省统一的环保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推进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高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51.加强废旧资源信息管理。推动现有骨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危险废物管理和在线交易体系,加强废旧汽车及零部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信息管理,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加强信息化发展环境研究,营造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信息化法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政策法规落地。完善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信息化发展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信息化统筹推进机制,促进信息化健康协调发展。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创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坚持安全和发展双轮驱动,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强化网络安全管控技术策略,加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网络空间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一)推进信息化法治建设
构建法治化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优化信息化发展的法治环境。促进信息化健康协调发展。开展信息化法治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依法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意识。加强信息化执法监督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理顺网络执法体制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52.构建政策法规体系。修订《河南省信息化条例》,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大数据发展应用等办法。优先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电子商务、密码技术应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信息服务与管理,强化个人信息和未成年人保护。到2020年,构建基本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
53.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建设信息化执法监督综合服务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提升信息化执法管理水平。创新执法手段,形成执法合力,明确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标准。建设与培养信息化执法队伍,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执法队伍。逐步形成完善的信息化执法管理体系。
(二)加强网络生态治理
强化网络生态治理能力建设,构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治理体系。加强互联网舆情管控,建立网络诚信评价机制,引导全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强化政府引领作用,发挥企业、社会团体、技术社群、公民个人的积极性,提升对互联网的广泛监督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建立互联网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探索开放基础身份数据库的方式方法,鼓励市场主体构建可信网络环境。
54.强化互联网管理。建设网络信任体系,严格互联网域名、互联网协议(IP)地址等基础资源管理,建设网络舆情监管和应急指挥平台,提升对互联网和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通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网络信息服务和传播平台的管理,畅通互联网投诉、处理、反馈渠道,规范信息采集、存储、使用行为,保障信息有序流动。
55.完善群防群治机制。实施“河南好网民”行动,凝聚壮大网络正能量,营造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互联网发展环境。强化各类网络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作用,建设一支能够主动发声、主动引导舆情的网评员队伍。到2020年,群防群治格局基本形成。
56.建设可信网络生态。建立完善网站可信验证核验机制,建立可信网站数据库,推广应用可信网站标识,实现网站域名信息、备案信息、工商登记信息以及组织机构信息等与身份信息的交互审核和验证。加快网络身份实名认证,打造“验证服务—验证管理—查验平台—举报纠错”可信生态链条。到2020年,基本形成安全可信的网络生态环境。
(三)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强化网络安全规划,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定期评估。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提升核心网络安全设备的自主可控能力。严格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制度,加强网络安全服务引导和市场监管,强化关键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管,实现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安全可控。
57.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管控。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严格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审查和管理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网站备案,定期开展安全保密检查和风险评估。完善网络安全综合管控平台,建立网络安全预警、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增强信息系统抵御各类网络风险和威胁的能力。健全网络空间安全管理责任制,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到2020年,网络空间安全管控能力明显增强。
58.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目录库,落实网络安全监管工作,提升安全管控能力。建立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强化党政机关、重点领域网站及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和保密检查,加强对各类大型数据中心、云平台以及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审查监管,推进容灾备份向“异地多活”模式转变,提高网络系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到2020年,形成完备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59.提升网络空间安全服务能力。建立网络安全技术服务协同推进机制,推进网络安全标准化和认证认可,构建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加快网络安全服务市场化进程,严格安全服务审核和资质管理,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党政部门和重点行业企业采购网络安全服务,提升安全服务综合保障能力。到2020年,网络安全服务市场化趋于成熟,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60.维护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加强电力、能源、交通、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工业控制安全防护保障能力建设,构建用户、数据、设备与网络之间信息传递、保存、分发的安全防护保障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监管,落实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建立对生产控制设备、指挥调度等核心环境的全程动态监控机制。加强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能力建设,强化工业控制产品安全测评认证,确保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全省信息化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宏观指导,信息化领域重大政策和事项须经领导小组审定。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本地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协调配合,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出台配套措施,研究制定支持信息化和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统筹投资,加大投入,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虚拟现实等新兴业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倾斜。创新基金、资金支持方式,引进培育一批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投资机构,优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类和创新研发类项目。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信息化项目,拓宽信息化发展投融资渠道。落实国家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有关政策,把信息技术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并加大采购力度。
(三)优化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人才。构建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现有高校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领域相关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推广订单式培养,建立信息化人才实训基地。推进信息化基础教育,提升全民信息技能。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引进、使用的政策环境,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加快新型信息化智库建设,完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
(四)抓好督促落实
强化跨部门联动的信息化动态监测、绩效评估和考核激励。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等领域统计监测和评估工作。完善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客观评估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监管。建立信息化目标考核机制,将各地各部门年度信息化任务完成情况和本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评价有关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本意见的实施和督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