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文化改革的思考

08.05.2014  03:3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做到蹄疾步稳、务求实效,需要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全面准确有序推进改革的路径。

以“两个巩固”增强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实施战略的意志和决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克服困难、艰苦拼搏的过程,也是不断排除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的过程。特别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而复杂的新形势下,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战略定力。只有抓住“两个巩固”,深化文化改革,才能固守文化导向底线,充分发挥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航向、汇聚强大合力的作用,引导人民群众内生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保持清醒、站稳立场,保证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不改,坚持正确导向的原则不变,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不丢。

以“两制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创造活力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已从过去的“破冰期”挺进“深水区”,阶段性任务虽已全面完成,但创造活力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两制创新”,才能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单一行政管理向依靠法律、科技、经济等综合管理转变,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促进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形成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以“两化主攻”提升服务效力。文化是民生幸福的要义,是美好生活的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文化民生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脱节,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缺乏统一标准、刚性要求和有效考核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需要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固守文化民生底线,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突出“两化主攻”,就是要重心下移,强化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和街道社区基层文化阵地网络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让文化阳光普照大众;就是要建管并举,统筹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有效对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力,让全社会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以“两手并用”壮大产业实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凸显了市场在文化产业中的战略高度和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精神产品生产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性,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实现二者相得益彰。在“两手并用”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固守文化安全底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转变,从以规模增长为目标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转变,从自身发展向国民经济体系整体发展转变,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从而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以“两好对外”展示文化魅力。文化的开放是文化生命力的基本需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文化双向流通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近年来,在对外文化开放中,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不少,但“走进去”不多,甚至存在“文化折扣”、“文化逆差”的现象,与文化资源大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深化文化改革,需要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大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到“两好对外”,才能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开放格局,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贯穿于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方面面,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让当代中国良好形象在世界上闪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