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公园变身“健身乐园”,全运惠民上演人民的名义
中国体育报记者 蒋亚明
7月8日,参加全运会群众比赛桥牌项目决赛的12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领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没有比赛任务的上午。大家选择了前往离赛场不远的西沽公园,不过,这次外出并不仅仅只是游园赏景,更多的还是体验天津红桥区百姓身边的这座独具特色的健身公园,与当地健身群众来一次亲密接触。
西沽公园,这座天津的老字号公园,随着健身设施和功能的日益叠加和丰富,已经成为天津全民健身的名片。其建设、改造的成功经验不仅让周边的百姓受益,也极大丰富了天津“全运惠民”的内涵,为正在举办全运盛会的天津城市增添了更丰富的体育元素。
古老公园的华丽蜕变
今年“五一”前夕,建在西沽公园内的天津市红桥区全民健身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中心包括体质测试中心、室内健身房、室外足篮球场、乒乓球长廊、充气膜游泳馆、健身步道等多种健身场地设施。这些健身场馆和设施,让这座建于1958年的公园在健身的名义下化身为一座“体育公园”。
实际上,西沽公园一直是红桥区周边群众的健身乐园,这里常年活跃着30多支健身队伍、近万名健身群众。然而,过去的公园只是公园,群众健身全靠“自助”,园内的唯一一座露天泳池也一度废弃10多年。然而,“全运惠民工程”改变了这种状况,这两年多来,废弃十多年的游泳池经过修整改造并覆上气膜,成为一座非常好的游泳馆。而随着健身路径、乒乓球场、篮球场、足球场、体质测试中心、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的陆续建成,这里已真正成了健身者的乐园。目前,除了游泳馆、足球场等适当收费外,室内健身馆每天只需要1元就可不限时使用,园内健身场馆设施大部分都是免费的。
目前,西沽公园仍然属于园林部门管辖,园林部门通过专业化的管理让公园保持优美环境,然而体育部门通过健身设施的建设、维护,以及活动组织,为这里打造了一个高档次的健身环境。焕然一新的西沽公园为周边3个街道社区的群众营造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健身环境,成为百姓身边的健身天堂。
循序建设的健身中心
西沽健身中心的建设改造历时2年多,它并不是专门的体育场馆,但却是最方便百姓的健身场所。红桥区副区长马政介绍,红桥区在西沽健身中心的打造上采取了一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方针,“当时我们提出的目标是‘不嫌小、不怕慢、不着急、不动摇’。”
马政说,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很多地方在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上,一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热衷于建设地标性、规模很大的场馆设施,而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场馆设施在土地规划、资金配置等方面实施难度很大,而在满足百姓需求上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高大上的项目往往曲高和寡,门槛也很高,老百姓用起来成本也很大,并不方便。所以我们当时提出来要不嫌小,就从老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做起,要建老百姓用得起、玩得了、玩得好的健身设施、健身器材、健身项目。”
红桥区政府部门认为,真正打造一个精品项目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一步步来。马政介绍,实际上他们首先选择了从改造废弃了10多年的游泳池入手,将它改造成一个气膜游泳馆。“这个改造完成后,它周边的环境就显得落后了,我们又启动了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的建设。随后,再将公园里一个非常有群众基础的乒乓球场地进行了高标准的提升,并又建设了一个环体育场的步道。2年的陆续建设下来,健身公园终于具有一定的规模。”
百姓全程参与的“自家”工程
据了解,西沽健身中心的设计建设过程中,一直按照“问需于民”的原则操作。从方案设计中就全程请健身群众参与决策,在施工过程中,请健身群众全程参与监督,最后那些不收费的设施也全程请健身群众参与管理。这些举措不仅得到群众的拥护,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在乒乓球场地的提升改造中,管理部门提前将政府的工程预算告之百姓,并向他们征求意见,询问大家希望在场地改造的哪些方面需要投入大些、哪些方面可以简单些的建议。 群众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建议也改变了政府人员的很多设想,因为按照之前设想,管理部门本想将地板、球台等外围环境做好一些,但征求意见后,这些预算被用于了防雨棚、太阳能灯光建设上,这使得球场可使用时间大幅延长,有效增加了健身群众使用的几率。
马政介绍,西沽健身中心的建设给了他们一个深刻体会:要想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一定要学习、引进高科技的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各种成本,也很好解决了各种各样的难题。“西沽健身中心引进了天津市第一个气膜游泳馆,这不仅缩短了工期,节省了三分之二的资金,并且由于不涉及大型土建,也避免了与相关规划冲突导致无法建设的困境。”此外,健身中心引进了可以进行智能健身指导的器材,这不仅节省了人力,降低百姓健身成本,也为普通老百姓健身增添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