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发:“全智能化运动”治疗郑州地下管网疑难杂症
燃气公司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就可以控制整个地下管网的输送压力
□记者朱建豪文吴国强摄影
核心提示|路塌陷了,才知地下管道漏水了,爆管了,才知管子生锈了,这些都将成为过去了。一场地下管网的智能化运动已揭幕,任何一段管道,漏一滴水,冒一股气儿,将来都逃不过智能管网系统的“听诊器”。其中,热力管道智能管网系统还能根据土壤、腐蚀度等数据,准确预判管道啥时候“生病”,以便提前根治。一爆管就停水停气停暖的窘境,或许也难再见。
五年间,郑州地下管道的智能管网系统,逐步从试点开始推广,多项科研成果已申请专利,国内不少城市来郑学习取经。
以前“跑断腿”,现在“动动手”
今年53岁的肖为民,在燃气公司调度岗位上已经干了30年。
1986年,郑州居民才用上天然气。到现在,郑州夏季用气高峰,一天要消耗200万方,而冬季高峰一天要消耗700万方。密密麻麻的燃气管道像血管一样在城市地下纵横交织。漫长的输送线路,对管线的正常运行有高度的依赖。管子破了,漏气了,用户无法使用,一旦严重泄漏,也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20多年来,肖为民依赖近百名巡线工人,靠双腿来回巡查,靠耳朵贴地听音儿鼻子闻味儿,以排查故障。居民用气又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燃气的供应就必须人工切换高压和低压,稍有偏差,就可能爆管。
那时候,郑州18个调压站,每个站都配备4名工人,24小时值班,来回巡线,一天走20多公里,还要掐着点调压。
这样费时费力,难有保障,难道就没有“捷径”?
肖为民和同事们经过多年探索,自主研发出一套远程调节控制技术。只需要在调压站管道上加装一个远程控制阀,可以通过电脑,向控制阀发射电讯号,对阀门作出关闭打开和调大调小等指令。这一技术于2005年在中原西路调压站试用。经过肖为民团队的科研创新,这一技术被不断丰富,流量监测、负荷预测等功能也被加入设备。
2015年,肖为民开始在郑州市燃气管道上全面推广此技术。原先由人工完成的工作全部由电脑来完成,所有调压站都实现了远程调控和无人值守。
肖为民将多项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搭建了一套智能调度系统。只需在电脑前动动手,就能调节整个郑州市的燃气管网。肖为民甚至不需要在电脑前面盯梢,只需排定一张“课程表”,就能设置每个调压站每天的工作任务,什么时候压力调小,什么时候压力调大。此外,这一系统还能从很难察觉的漏气中,预判管道漏气的位置、破口的大小,以便在合适的时间修复,防止影响居民用气。
郑州燃气的智能调度系统,目前在国内同行业是首创,北京、厦门等城市同行纷纷登门取经。
哪里会爆管,提前能预测
相比燃气管道,热力管道不仅有出水管,还有回水管,总长1700多公里的管道密布于郑州地下。而郑州三环内的管网不少管道已经老化,新老管道交织。管道埋在地下,如果不天天巡查,很难发现热水泄漏,等到市民打电话反映爆管,就已影响到周边居民用热了。
怎样不影响居民用热,又能及时发现管道的“毛病”呢?郑州热力总公司下属的管网运行维护公司经理师金生想到了科学手段。
去年,郑州热力总公司开始进行智慧管网研究和试用。他们先在每一段管道上安装一套“电子身份证”,“身份证”里包含这段管道的长度、铺设年代、口径、供热区域、埋深、压力值等等参数。而热力管网工人只需拿一部手持设备,在300米范围内就能扫描读取这段管道的“身份”信息,以便查看管道的状态,寻找管道的位置。而后,师金生又带团队,在管道上安装噪声记录仪和腐蚀监测设备。
这几套设备一组合就不得了了。噪声记录仪可以探测到滴水声,如果发生漏水,维修工人可以结合流量参数,精准地定位到发生泄漏的位置。在管道刚刚泄漏没发生爆管时就能及时发现,及时维修,避免停供。
而腐蚀监测设备就更超前了。它能分析管道周围土壤成分,监测管道腐蚀速率,一旦超出安全界限,就会向智慧管网系统后台报警,工作人员就能据此判断,该管道可能要在一段时间内漏水。这是一种类似于“中医治未病”的技术监测手段了。
设备试运行之后,一共发出了9次报警,工人开挖路面后发现,有6次准确监测出了泄漏点,3次属于腐蚀严重报警。而这9处,如果像往常一样巡查,不会发现任何问题,只有等到爆管才能发现。
目前,这套智慧管网安全监管系统还在两条入郑热源管道和金水路以北3平方公里区域的管道上试用,技术成熟后,将逐步全市推广。
用科技创新破解城市公用事业系统难题
除了智慧管网安全监管系统,郑州热力总公司的科研人员还研制出“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供热质量。这一技术,目前在郑州市内6个热力站进行试用,今后会视情况推广到全市。
郑州热力总公司科研人员还研制出无线室温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安装在居民家中的温度采集器,将数据上传到后台,工作人员可实现管控到户。目前,这一系统在市区配备了300套,未来也将会在全市推广使用。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研制的箱式集成供热机组,被称为“移动式热力站”,就像一台变压器,将一座热力站所有的设备高度集成在一起,无须安装,露天放置,不需要站房,完全打破了供热对热力站的依赖。该技术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郑州大量的老旧小区将因此获益。
五年来,各种智能机器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地下管网,进行管道检测。用科技创新破解城市公用事业系统难题,这一思路越来越清晰。
人物名片
肖为民XiaoWeiMin
人物小像
肖为民,华东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郑州华润燃气股份有限公司调度中心副经理、工程师,在燃气调度岗位30年,见证了郑州燃气使用历史。
五年心声
过去是能用上就行,现在是用得放心,用得舒心,用得开心。居民对公用事业行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管理方式难见成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改善用户体验的出口。
寄语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向创新要效率、向创新要质量,将是我们未来的探索方向。
征集倾听您的故事
5月18日起,报社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百事百人”重磅策划报道,拟选取百人百事,通过一人一行业的拼搏,讲述过往五年发生在河南的精彩故事。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或者你有精彩的拼搏故事,请与我们联系(0371—96211)。
【责任编辑:张怡 】